關于漢字起源的2分鐘文字?編者按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标志對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來說,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義2023年2月17日,安陽殷墟,“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活動開啟,尋訪漢字之源,盤點河南文化資源,闡釋古文字等曆史文化遺産中蘊含的信息圍繞這一主題,大河網學術中原推出特别策劃“字裡行間的文明密碼”,通過專家學者闡釋古文字裡的秘密,揭秘中華文明密碼,尋繹中國精神之緣起、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之由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關于漢字起源的2分鐘文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編者按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标志。對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來說,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義。2023年2月17日,安陽殷墟,“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活動開啟,尋訪漢字之源,盤點河南文化資源,闡釋古文字等曆史文化遺産中蘊含的信息。圍繞這一主題,大河網學術中原推出特别策劃“字裡行間的文明密碼”,通過專家學者闡釋古文字裡的秘密,揭秘中華文明密碼,尋繹中國精神之緣起、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之由來。
内容提要
一般認為,文字的出現是社會進入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國學者摩爾根在他的《古代社會》一書中,提出文明社會“始于标音字母的發明和文字的使用”,這個觀點得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的肯定。中國漢字的出現時間以前被低估,從考古發現、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諸方面考察,漢字的出現完全可以追溯到距今至少五、六千年的伏羲時代。
《周易·系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伏羲氏據河圖洛書而畫成八卦,八卦以象類物,卦象可以代表萬事萬物,具有載負信息、傳遞信息的文字功能,中國曆史上曾存在一個卦畫記事的時代,後來由卦畫而發明了文字。原始數字卦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不少發現,往往由六個一組的數字組成,張政烺認為是數字卦,已成鐵案。而把河圖洛書和伏羲八卦均産生于河洛地區。大量存在于銅器銘文中的族徽文字是漢字之源,它們是中國最原始的姓氏,正是伏羲氏“正姓氏”時所發明的。羲皇故都和太昊陵均在河南淮陽。
倉颉是黃帝的史官,也是黃帝的巫師。倉颉造字雖然有神話色彩,也存在着合理的内核。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是倉颉的故裡,現存有倉颉陵和倉颉廟。根據考古發現,無論是主張漢字起源于夏初、夏商之際,還是商末,因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疆域主要集中于中原一帶,漢字的起源和中原地區有着密切的關系。
一般認為,漢字是以中國原始社會晚期出現的象形符号(即乙類符号)為基礎,并吸收改造了原始社會晚期流行的一些幾何形記号(即甲類符号)而發展起來的。甲類符号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的關中地區,乙類符号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的海岱地區,而關中地區和海岱地區的樞紐地帶正是中原地區,隻有在中原地區才最有可能對甲、乙兩類符号兼收并蓄,創制出中國最早記錄語言的符号――漢字。
總之,我們認為,伏羲依據河圖洛書而畫成八卦,形成中國最早的文字形式,并引發漢字的發明,最早的一批漢字應是族徽文字,伏羲氏畫八卦、正姓氏、造書契,開創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從文獻記載看,無論是伏羲畫八卦、造書契,還是倉颉造字,都發生于中原地區。從考古發現看,以數字為代表的指事字,大概來源于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原始記事符号;而以象形會意為特征的漢字的主體部分,可能與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有一定的傳承關系。中國四方遠古文化在中原地區不斷交彙、融合、發展、升華,首先在中原地區形成漢字體系,放射出中華文明的第一線曙光。
文字與文明
如果說斧錘的發明十倍地增加了人類的力量,弓箭的發明百倍地延長了人類的手臂,那麼文字的發明則無限地擴展了人類的智慧。文字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使人類在生産生活中獲得的各種知識技能、各種經驗教訓可以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進行交流和傳播,人類社會因此得以突飛猛進的發展。一般認為,文字的出現是社會進入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國學者摩爾根在他的《古代社會》一書中,提出文明社會“始于标音字母的發明和文字的使用”,這個觀點得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的肯定。
文字是文明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可以說文字的出現标志着人類文明的誕生,同樣,漢字的出現也正是中國古代文明第一線曙光。公元前3500年以前,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或稱“釘頭字”,稍後北非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人創造了“聖書字”,距今都有5000年以上的曆史,而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隻有3000多年的曆史,我們一般也說中華5000年文明史,但就文字的出現看,似乎中華文明沒有埃及和兩河流域那麼悠久。古史辨派大興疑古之風,甚至把中華文明史打個對折,認為“東周以上無史”(胡适語)。其實我們完全不必如此自卑,随着考古發現的不斷豐富,我們正一步步走出疑古時代。從考古發現、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諸方面考察,中國漢字的出現完全可以追溯到距今至少五、六千年的伏羲時代。
伏羲畫八卦與漢字起源
唐蘭先生曾根據大汶口文化發現的陶器符号,認為中華文明有6000年的曆史,郭沫若也認為甲骨文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在此之前至少經曆了二、三千年的發展。許慎在《說文解字·叙》中認為伏羲作八卦與漢字起源有關。八卦以象類物,卦象可以代表萬事萬物,具有載負信息、傳遞信息的文字功能,中國曆史上曾存在一個卦畫記事的時代,後來由卦畫而發明了文字。原始數字卦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不少發現,往往由六個一組的數字組成,唐蘭曾認為是一種失傳的文字,張政烺首先揭開了這一謎團,認為是數字卦,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已成鐵案,這也是中國曆史上曾存在一個卦畫記事時代的确證。
《周易·系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此處的聖人指伏羲氏,伏羲氏據河圖洛書而畫成八卦。晉王嘉《拾遺記》卷一也說:“伏羲為上古,觀文于天,查理于地……是以圖書著其迹,河洛表其文。”根據學者的研究,河南孟津老城河邊為“河出圖處”,河南洛甯長水為“洛出書處”,而把河圖洛書作為一項古代著名的文化成果和内涵豐富的文化觀念,認定它産生于河洛地區。
河圖洛書和伏羲八卦均為原始的數字占蔔圖式。甄鸾注《數術記遺》描述河圖為:“一與六共宗居乎北,二與七為朋而居乎南,三與八同道而居乎東,四與九為友居乎西,五與十相守而居乎中。”洛書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漢書·律曆志》:“自伏羲畫八卦,由數起。”原始的數字卦在金文和甲骨文中,被大量發現。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漢字起源于數字。于省吾先生斷言:“中國的古文字自紀數字開始,紀數字乃古文字中之原始字。”“雖然幾個集畫字極其簡單,但又極其重要。因為它是我國文字之創始,後來才發達到漢字紀事以代語言。”
河圖洛書和伏羲八卦曾具有文字記事的功能,後來原始的巫師們正是根據代表不同意義的卦象創制了不同的漢字。宋楊誠齋《易傳》雲:“卦者,其名。畫者,非卦,乃伏羲初制之字。”劉師沛《文字教科書》:“八卦為字之鼻祖,乾坤坎離之卦形,即天土水火之字形。”《易·系辭傳》雲:“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事畢也。”由此可見八卦卦象具有記錄思維、語言内容,儲存和傳遞信息的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已是一種記錄語言和思維的工具,具有文字的功能。
古人關于漢字源于結繩的記載、倉颉造字的傳說、漢字源于八卦的命題其間是可以系聯的,追根溯源,漢字起源可上溯至伏羲氏。寫于戰國時代的《易•系辭傳》曰:“古者庖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孔安國在《尚書序》中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緻,由是文籍生焉。”《論衡•齊世》載:“故夫宓犧之前,人民至質樸,卧者居居,坐者幹幹,群居聚處,知其母不識其父。至宓犧時,人民頗文,知(智)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淩弱,衆欲暴寡,故宓犧作八卦以治之。”《漢書•律曆志》也載“自伏羲通八卦,收數起,至黃帝,堯、舜而大備。”《禮緯·含文嘉》:“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
衆所周知,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有很多刻畫符号,有的符号還在陶器上重複的出現,郭沫若認為它們是“畫押或族徽”一類的東西。在甲骨文特别是金文之中存在着大量的族徽文字,在《金文編》中被列為附錄,占很大的篇幅。這些族徽文字往往處于銘文的最後,就象今天書法作品的題款和簽名,有的銅器僅有一兩個徽号文字,用以标明銅器的族屬。這些族徽文字的特點是象形性很強,有的甚至象圖畫,曆代金石學家對此解釋紛纭,但均不得其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郭沫若首先指出此種銘文實是古代民族之“族徽”,此後容庚在《商周彜器通考》一書中進一步認定這種文字類似于氏名。這些結論今天已為學術界所公認。
裘錫圭先生是當今頗具盛名的古文字學家,他進一步認為:最早的漢字是族徽文字。“在上古,往往用家族或氏族的名稱稱呼個人,也就是說,人名往往就是族名。所以陶器上的記号大概都是族的标記。見于商周文字的某些族名和族徽,跟這種記号顯然有密切的關系。在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上,常常用比當時一般文字更古老的字體,銘記器物主人的族名或族徽。我們稱這種文字為族名金文。”“用象形符号表示族名,很可能是原始表義字産生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商代文字裡寫法特别古老的族名金文大量存在的事實,對我們的這種推測是有力的支持。”“我國古代表義字的産生可能跟象形符号的用作族名有密切的關系。大約在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在某些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原始的象形字大概已經相當流行了。在氏族林立的古代,在一個地區内流傳着上百個甚至幾百個用作族名的象形字,是完全可能的。這必然會推動原始文字進一步發展。”明代李摯《史綱評要•太昊伏羲氏》雲:“上古男女無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渎。”雖然這些族徽文字到今天大部分已經成為死文字,和今天的文字無法溝通對應,但它們卻正是漢字之源,我認為原始的族徽文字是中國最原始的姓氏,正是伏羲氏“正姓氏”時所發明的,伏羲氏正姓氏和造書契是可以貫通的。
中原是伏羲氏建功立業和終葬之所。河南淮陽被視為羲皇故都所在地,淮陽縣城東南四公裡的平糧台遺址認為是宛丘。平糧台遺址發現于1979年,是一座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平面為正方形,長寬各185米,城址總面積5萬平方米,其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100年左右。因平糧台遺址的位置與文獻記載的宛丘位置一緻,因此被認為是“太昊之墟”。淮陽有關伏羲的地上文物遺迹還有太昊伏羲陵、畫卦台、白龜池、女娲城等。據《錄異記》載:“陳州為太昊之墟。東關城内有伏羲女娲廟……東關外有伏羲墓。”《曆代陵寝備考》雲:“太昊伏羲氏,風姓……陵在河南陳州府城北三裡淮甯縣界。”《綱鑒易知錄•太昊伏羲氏》雲:“帝崩,葬于陳,神農氏踐位。”在淮陽縣城北關,現存太昊陵廟,陵高20米,其上古柏參天。太昊陵早在春秋時已有陵,據《孔子家語》載:“孔子自衛适陳,陳侯啟陵陽之台。”漢代立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四年(630)頒诏“禁民刍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954)禁民樵采耕犁。宋初太祖趙匡胤诏立陵廟,并于建隆元年(960)置守陵戶。明代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重修了太昊陵,清乾隆十年(1745)又給予大規模修葺。今存陵園占地500餘畝,多為明代建築,分外城、内城、紫禁城,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鱗次栉比,殿宇琉金,樓閣掩翠,金碧輝煌,華彩璀燦。并存有曆代碑刻200餘通。被稱為“天下第一陵”。河南其他有關伏羲的遺存還有荥陽汜水紫金山伏羲廟、上蔡伏羲廟與蓍台、商水伏羲祠、鞏義伏羲畫卦處、孟津負圖寺等等。
倉颉與漢字起源
文獻關于倉颉造字的傳說記載頗多,“倉颉”就是“創契”之意。正如漢許慎《說文解字·叙》所載:“古者疱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制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颉,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 可見結繩記事、伏羲八卦和倉颉造字是一脈相承的。倉颉号史皇氏,是黃帝的史官,他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迹創造了漢字。從曆史角度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成熟的漢字非一人所創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創制漢字的應是原始巫師階層為非一般的百姓。倉颉可能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過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薮篇》雲:“故好書者衆矣,而倉颉獨傳者,一也。”李斯《倉颉篇》:“倉颉作書,以教後詣。”《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倉颉造字時天地震動:“昔者倉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王充《論衡•骨相篇》說:“倉颉四目。”後人多斥之為荒誕不經,但是裝神弄鬼正是巫師所操之業,如果我們考慮到上古巫術的盛行情形并把倉颉看作一位遠古的巫師,這種描述就是再合理不過了。文獻記載倉颉是黃帝的史官,上古時代巫、史不分家,倉颉應該也是黃帝之巫。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是倉颉的故裡,這個村子以前就叫史皇村,現在村裡人還大多姓史。這裡現存倉颉陵一座,占地70多畝,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陵前有倉颉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内現存碑刻記載,“曆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座殿内有寇準題的“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楹聯,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颉夫婦的石雕像。
倉颉是黃帝的史官,而據《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暤,……南方火也,其帝炎帝,……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執繩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北方火也,其帝颛顼。”黃帝乃五帝之中的中央天帝,其統治地域當在中原地區。又據文獻稱黃帝為有熊國君,《史記·集解》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鄭縣也。”《帝王世紀輯存》雲:“新鄭,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路史·後紀五》注雲:“(黃帝)有聖德,援國于有熊,鄭也。”據此可知黃帝都有熊,其地望在現在的新鄭市。準此則漢字的産生地域為中原地區。
考古發現與漢字起源
由于資料的局限,對漢字形成确切時間還無法确定,學界比較保守的觀點對其形成時間的推測大約有如下三種觀點:其一,主張漢字形成于夏初。其二,“漢字基本上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的時代,可能是夏商之際。”其三,認為“中國象形文字出于商代後期(盤庚、武丁以後)的蔔人集團。”究竟誰是誰非,我們姑且不論,因為漢字形成的确切時間并非本文讨論的重點,但無論是夏初、夏商之際,還是商末,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疆域主要集中于中原一帶。因此,即便依據漢字起源比較保守的觀點,我們也可以斷定,漢字的起源和中原地區有着密切的關系。
文字是紀錄語言的符号,隻有當某種符号和語言相結合,用來紀錄成句語言中的詞,這種符号才可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字,而此前的各種零星的符号,我們最多隻能稱之謂原始文字。根據目前發現的資料,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可以完整紀錄語言的文字,相當成熟,已經脫離了原始文字階段而形成了完整的文字體系,正如郭沫若先生所推斷:“單以甲骨文而論,已經是具有嚴密規律的文字系統。後人所謂‘六書’,從文字結構中所看出的六條構成文字的原則,即所謂指事、象形、象意、形聲、假借、轉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證。文法也和後代的相同。故中國文字,到了甲骨文時代,毫無疑問是經過了至少兩三千年的發展的。”商代甲骨文以前,可以記錄語言的符号還沒有系統的發現。但随着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迅速發展,主要是五十年代以來,與漢字起源有關的資料不斷出土,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劃或彩繪符号,另外還包括少量契刻在甲骨、玉石器等上面的符号。這些符号相當複雜,大題上可以分為甲、乙兩類。甲類以幾何形符号為主,可以把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早期符号作為代表;乙類以象形符号為主,以莒縣陵陽河、大朱村等地發現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符号為代表,良渚文化的一些玉器上也有發現。關于甲類符号,郭沫若在《古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說:“彩陶上的那些刻劃記号,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于省吾等大批學者也有大緻相同的看法。關于乙類符号,唐蘭先生認為已是規格化了的成熟文字。但是,如果把是否能夠代表語言即具備語音功能來作為界分文字與記号的标準,那麼甲類符号和乙類符号均因為大多是單個出現無從證明是表音的語言符号,而均應排除在文字範疇之外,而歸于原始記事的範疇。然而甲類、乙類符号均與文字的發明存在緣發關系的結論,卻是學者們的共識。
一般認為,漢字大概是以中國原始社會晚期出現的象形符号(即乙類符号)為基礎,并吸收改造了原始社會晚期流行的一些幾何形記号(即甲類符号)而發展起來的。甲類符号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的關中地區,乙類符号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的海岱地區,聯系關中地區和海岱地區的樞紐地帶正是中原地區,隻有在中原地區才最有可能對甲、乙兩類符号兼收并蓄,創制出中國最早記錄語言的符号――漢字。所以,我們認為中原地區是漢字的發源地。
依據現代部分學者的觀點,漢字形成于夏初、夏商之際或商末,《史記·夏本紀》雲:“禹辭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集解》引劉熙曰:“今颍川陽城是也。”則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城址很可能是禹都陽城之所在。商初的都城亳最有可能是鄭州商城或偃師商城,二者均在河南;商晚期的都城殷墟也在河南安陽,據此仍可以的出漢字源于中原的結論。
考古發現也不斷證明漢字源于中原地區。距今七、八千年屬于裴李崗文化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中,就已發現了和殷墟甲骨文極為相似的契刻符号,這些符号刻在龜甲、骨器和石器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較早的符号。一般認為夏代已進入階級社會,應該有文字,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遺址和偃師縣二裡頭文化遺址發現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特别是王城崗發現的三個符号,其形體與甲骨文極為想象,有的學者便認為這些都是文字,是真正的文字,“不但是仰韶文化及大汶口文化刻劃符号或文字的繼承和發展,而且開啟了商代甲骨文的先河。”商代前的陶器符号在二裡崗、南關外等遺址發現了30多種。其刻劃形态和風格與偃師二裡頭遺址所見陶器符号的刻劃形态和符号相近,且絕大部分都刻在大口尊的内口沿上,具有明顯的遞承關系。商代前期的文字資料雖然比較零碎,但已公認是文字。鄭州白家莊出土的一個商代早期銅罍的頸部鑄有三個蛙類動物的圖形,唐蘭釋為“黽”字;中國曆史博物館所藏的一件傳世的商代前期銅鬲的口沿上也有一個“黽”,裘錫圭釋為“耳”字,河北藁城台西遺址發現了一些早于殷墟甲骨文的陶文,有“止”、“刀”、“目”等字。此外,鄭州二裡崗還曾發現兩件商代字骨,一件隻有一個“出”字,出于商代早期地層,一件字數較多但地層不明。這些文字資料大體上都發現于中原地區。而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可以完整紀錄語言的文字體系商代晚期甲骨文,發現于河南安陽殷墟。這些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漢字源于中原地區。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伏羲依據河圖洛書而畫成八卦,形成中國最早的文字形式,并引發漢字的發明,最早的一批漢字應是族徽文字,伏羲氏畫八卦、正姓氏、造書契,開創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從文獻記載看,無論是伏羲畫八卦、造書契,還是倉颉造字,都發生于中原地區。從考古發現看,以數字為代表的指事字,大概來源于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原始記事符号;而以象形會意為特征的漢字的主體部分,可能與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有一定的傳承關系。中國四方遠古文化在中原地區不斷交彙、融合、發展、升華,首先在中原地區形成漢字體系,放射出中華文明的第一線曙光。
【作者:李立新,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黃河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史學博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