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六艘萬噸輪及我曾經的萬噸輪情結
無為之人
1970年是七十年代第一年,那年我讀小學五六年級。上海萬噸輪的接連下水,曾深深吸引了我,并一度對船舶很着迷。那年上半年,上海有六艘萬噸輪相繼下水,成為新聞報道的重點、街談巷議的熱點。
四月底,上海船廠的“風雷号”萬噸遠洋貨輪下水。這艘萬噸輪創造了三千噸船台造出萬噸輪船的壯舉,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上海船廠,當時的正式廠名還叫上海船舶修造廠,原來以修船為主。
五月初,一萬五千噸海輪“安源号”在東方紅造船廠(也就是中華造船廠)的下水。這是一艘運煤船,起名“安源号”十分貼切,既有政治含義,而安源本身是産煤地。當年的油輪一般起名“大慶”,亦是如此。當然,“大慶”有序列号,基本上大型油輪都稱“大慶某号”的。
五六月間,滬東造船廠的“長征号”客貨輪下水。雖然冠以“遠洋”,但基本上是跑上海至大連等北方港口的。這一型号,“長征”是首艘,以後又以“自力更生”“錦繡河山”,造出了起名為“長自”“長力”“長錦”“長繡”等名号的同類船舶。至于“長征号”本身在1994年因大火導緻船體傾覆,那是後話了。
六月底,江南造船廠更是有兩艘萬噸輪“同時勝利下水”。一艘是“嶽陽号”萬噸遠洋貨輪,《船舶志》上說其與“風雷号”用的是同一張圖紙。另一艘是“險峰号”萬噸級挖泥船。至此,那年上海以“六艘萬噸輪下水”名噪一時。新影也專門拍攝了《上海造船工業迅猛發展》的專題新聞簡報。遺憾的是,由于新聞簡報屬插映片,放映時間不定,盡管我很想看,但是沒機會看到。
上左:江南廠“勁松号”。上中:上船廠“風雷号”
上右:東方紅廠“安源号”
下左:滬東廠“長征号”
下右:江南廠“險峰号”“嶽陽号”
其實,說1970年六艘萬噸輪下水還是存在一定水分的。因為當年下水的隻有五艘,加上1969年20周年國慶前夕下水的萬噸級挖泥船“勁松号”才成了六艘,當然說是“一年内”也是可以的。“長征号”客貨輪載重量報道中标明是7500噸,而據《船舶志》記載實際隻有6900噸。當然,加上船的自重,排水量肯定過了萬噸,也勉強可算。當時的“量化數字”往往就高不就低。上海船廠在“風雷号”下水的同時,自行制造的“萬匹機”也試車成功。“萬匹機”指萬匹馬力低速柴油機,是萬噸輪的“心髒”,能夠獨立生産的單位不多,而在上海船廠試制成功,更是奇迹。但《船舶志》記載當年這台“萬匹機”實際隻有9000馬力,隻能說接近于“萬匹”。
這批萬噸輪,除了兩艘挖泥船和一艘客貨輪外,其他三艘貨輪也各具特點。當時,閱讀了《科學普及》雜志(後複名為《科學畫報》)及參觀當時上海工業展覽會的相關介紹。“風雷”“嶽陽”兩船同屬“中機型”“五艙”“三桅”結構,即機房在船舶中部,貨艙呈“前三後二”分布,桅杆 “前二後一”。“風雷号”“嶽陽号”的桅杆呈“T”字型,比過去“東風号”的“A”字型要簡潔許多。“安源号”則是采用學名為“後機型”結構,即輪機在船舶後部,所有船艙都在前部,這在當時和後來屬于比較主流的船型,它可以大大縮短輪軸長度,有效增加貨艙容積。但據當年《科學普及》雜志介紹,這種船型空載時船頭容易上翹,使駕駛視野受阻,所以“安源号”相應加高了駕駛台的高度。
在這六艘萬噸輪中,“風雷号”是比較特殊的一艘。不僅在于它是三千噸船台造出的“争氣船”,也在于它的命運多舛,還在于它是這類“風字”型萬噸輪的第一艘。
說它命運多舛,主要是它曾經曆了一場幾乎陷其滅頂之災的大火。1970年8月31日下午,已建成并準備出海試航的“風雷号”因加燃油溢出及違規明火操作引起火災,不僅造成15人死亡,200多人受傷,而且使船體遭受了嚴重受損,震動全市上下。據《船舶志》記載,那年“風雷号”遲至12月底才得以修複交船。當時坊間傳言,當年全國建造了十艘萬噸輪,本來準備國慶期間集合于天津港,接受有關方面的“檢閱”。“風雷号”事故讓這次“檢閱”取消。那年國慶後,我老師在課堂上說,國慶期間“風雷号”就停在外灘對面,并拉響汽笛向遊客緻意,為此我還特地跑到外灘去看,結果一無所獲。現在看來,這不外是以訛傳訛的良好願望。
“風雷”,取自主席詞句“五洲震蕩風雷激”,镌刻的船名直接用了主席的手書。這是那時萬噸輪起名的一個特點。從六十年代初的“東風号”,到六艘萬噸輪之列的“勁松”“險峰”“長征”大體如此。而且“風雷号”還開創了“風字”船型的先河。第二年,1971年8月,上海船廠第二艘萬噸輪“風光号”下水,從當時報紙配的新聞照片發現它的船頭下部多了一個“球鼻”,報道說它“采用了新型水下結構”。當年《科學普及》雜志專門介紹了這種“球鼻”“可以減小船頭興波産生的阻力,節省燃料消耗”,同時也指出了這種船型在靠岸時的不便。以後,上海船廠和江南造船廠又建造了十餘艘“風字”船型萬噸輪,其中就有那艘很著名的“風慶号”。而上海船廠後來建造“風雲号”時,整個過程還被拍攝成彩色紀錄片上映。
1971年8月
剛下水的“風光号”萬噸輪
這裡還有兩個插曲。
01改船名。以“風字”打頭的詞語雖多但終究也會趨于窮盡,而與主席詩詞相關的更是有限。所以,後來用上了語“風浪”“風暴”等一些帶有政治色彩的習語。“風浪号”由江南廠建造,“風暴号”由上海船廠建造。我同學父親在上海船廠工作,當時我曾聽他說“風暴号”要改名,原因是“風暴”一詞在發電報時容易被誤解。這次看了《船舶志》,确認“風浪”後改為“風進”,“風暴”後改為“風航”,以示與一些海象氣象術語的區别。
02拍電影。1974年開始,上影廠開始将反映三千噸船台造萬噸輪的話劇《戰船台》搬上銀幕,并進入故事發生地上海船廠實景拍攝。聽同學講,片名原确定為《大江東去》,後來不知什麼原因仍用話劇原名。當年的外景拍攝都是“實打實”的,連萬噸輪下水都是用真船而不是用模型。劇中的萬噸輪叫“東方号”,而當時上海船廠在建的萬噸輪是“風鳴号”。最後在船的左舷镌上“東方号”的紅色船名,右舷仍寫“風鳴”,而鏡頭主要對着左舷拍攝,下水後再做複原。1975年國慶影片上映,倒還真是看不出破綻。
1975年電影《戰船台》的海報和劇照
我十分喜歡“風字”型萬噸輪的船頭造型,認為它是最完美的。
這一時期,上海造船業的發展真可用“迅猛”兩字來形容。那些年,《參考消息》對日本造船業做了許多報道,人家有五萬噸、十萬噸的巨輪,甚至還在醞釀五十萬噸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國内能源和原材料比較缺乏,希望用大噸位的船舶提高運輸效率。1977年冬天我正在上海養病。某天中午,母親突然從生産組趕回,送來一張“日本造船工業展覽會”的參觀券。我連中飯都來不及吃,急急忙忙趕往上海展覽館。一進大門,見到處是黑壓壓的參觀人群,展品琳琅滿目,電影、電視等當時國内不多見的展示手段令人目不暇接。日本的船舶噸位大、式樣新穎、技術先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展覽會上,我看到當年日本有些船舶已不用舵葉轉向,而直接用360°螺旋槳控制船的前進、倒退和轉向。相形之下,國内萬噸輪無論是噸位、技術等諸方面還比較落後,但這段時間我們也在迎頭趕上。主席号召:要大搞造船工業,造大船,建設“海上鐵路”。1970年上海的“六艘萬噸輪”正是響應主席号召,大打造船工業翻身仗的一個縮影。
1970年以前整整10年,上海建造的萬噸輪隻有“東風号”“朝陽号”及幾艘“大慶号”油輪。而據有關資料,自1970年“六艘萬噸輪”始至1975年,上海就建造了萬噸以上船舶44艘。
上圖:1961年下水的“東風号”
下圖:1967年下水的“朝陽号”
“六艘萬噸輪下水”的第二年,也就是1971年5月,江南造船廠建造的我國第一艘兩萬噸貨輪“長風号”下水。“長風号”原來隻是京劇《海港》中一艘虛拟的萬噸輪,現在不僅變成了現實,而且一下提升到了兩萬噸級。據介紹這是一艘“散裝貨輪”,當年還不懂“散裝”是什麼意思,後來才逐步了解“散貨”就是礦石、煤炭等無包裝的貨物。當時的報紙報道此事隻有文字消息,沒有配發照片。那年二十二周年國慶發行了建設成就圖片,其中有一幅“長風号”下水的照片。我驚異地發現它也是水下“球鼻”構造,雖然“球鼻”的形狀與“風光号”很不一樣,更接近于“人鼻”,但它畢竟比“風光号”早了三個月。
1971年5月
我國第一艘兩萬噸貨輪在江南造船廠下水
那年12月底,滬東造船廠建造的“鄭州号”下水。該船的載重量進一步提升至兩萬五千噸,讓人一下子對前一年還隻建造“長征号”“準萬噸輪”的滬東廠刮目相看了。
1971年12月24日《文彙報》
在頭版報道了“鄭州号”下水的消息
那時上海的造船業,船名代表着一種系列。“風字頭”是一類。“長字頭”也代表着大型客貨輪系列。江南廠的“陽字”系列,除了“嶽陽号”,我還聽說過有“慶陽号”“益陽号”等。而以“鄭州号”為先導,滬東造船廠的同類船舶就有“錦州号”“徐州号”“福州号”“柳州号”“德州号”甚至“神州号”等。然而,“神州”的稱号與前面的地名比較,實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當年上海畫壇創作的大型國畫《春風又綠江南岸》。畫面上的兩萬五千噸巨輪标着“神州”船号。當時還以為是虛構的,後來才知真有此輪。
1974年,江南廠開始建造載重一萬六千噸的“長字”系列運煤船,第一艘為“長春号”。第二、三艘是1975、1976年建造的“長虹号”“長青号”。
1974年8月6日《解放日報》
報道了建造“長春号”萬噸輪的建造情況
1981年12月一個寒風凜冽的下午,我曾和大學詩社同學一起到當時的上港七區參觀了正在泊岸裝卸的“長青号”。這是我第一次登上萬噸輪。我注意到,這艘1976年建造的萬噸輪依然留有諸如“主席詞二首”等特定年代的痕迹。而且參觀過程中,老舊的船貌、油膩的甲闆、雜亂的環境,讓我心目中對萬噸輪的光環迅速褪去。記得那天傍晚離開“長青号”時天氣雖冷,但心裡還是有點熱乎的,因為晚上有一場沙特對新西蘭的足球比賽。由于事先已“斷定”沙特不可能輸給新西蘭5個球,我們可舒舒服服地坐等國足進軍西班牙世界杯。結果人算不如天算,沙特恰恰輸了5個球。随着次年一月折戟與新西蘭的加賽,國足夢碎新加坡,也夢碎西班牙。
正是從1981年底的那個下午開始,我的萬噸輪情結也宣告終止。也許是巧合,又不完全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