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老子出關的故事有哪些

老子出關的故事有哪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00:18:02

老子出關的故事有哪些(老子化胡經離開周王室)1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代,西出函谷關的時候,留下了洋洋灑灑五千言《道德經》。後來中國出現了本土宗教,就以老子經中所提到的"有物渾成,先天地生",而名之曰道教,并将老子尊奉為創教始祖祗,名之曰"太上老君",他的自然哲學思想和樸素辯證觀點,作為創立道家思想的根基,老子也因此被譽為世界哲學巨人。

有趣的是,在宗教文化曆史上,還曾經出現過"老子化胡"的記載。老子化胡,是指當年老子西出函谷關,由西域前往天竺一帶,對沿途西域、天竺等地區的外族人(胡人)宣傳教義的典故。

據說,把印度國教最早引入中國的,是東漢明帝劉莊。有一晚,劉莊做了個夢,見到有神人在大殿奔走。他就問大臣這是什麼,有博士傅毅說這是西方的神,叫佛,漢武帝時期,霍去病曾經取回一尊佛像,供奉在甘泉宮,夢中的景象,就是佛的幻影。劉莊聽了很好奇,就讓使者去天竺,取來佛像與佛經四十二卷,用白馬馱回,在洛陽建寺,取名白馬寺,放置佛經。

"老子化胡"的提法,據說源于佛教東進的需要編造而成,目的是為了達到在中原傳播佛教教義的目的,采取依附道教的權宜之計,後來甚至創造出"釋迦牟尼佛"是老子化身的故事。而道教被提升至如此高度,也将其作為正統教義予以默認,變成了雙方都認可的事實,直到《老子化胡經》的出現。

老子出關的故事有哪些(老子化胡經離開周王室)2

老子去哪兒了?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祖籍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一帶),生于春秋末期,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他曾經在周王室任職,做過宮廷圖書館的管理員,由此得以博覽群書,獲取了非常多的知識,這為他後來的思想成就打下堅實基礎。

春秋末年王氏衰微,老子向王室辭職後,一路往西行走。經過國家邊界函谷關時,守關令叫尹喜的人,見老子儀表不俗,懇求他留下言論流傳後世,老子滿足了尹喜的願望,一夜之間,用五千字闡述了關于道德的理論,這就是名著《道德經》,也是後來道教的理論基礎。

辭别尹喜出函谷之後,老子一路西遊,之後再也無人知曉其下落,或說他在臨潼坐化升天,又或者說沿着西域諸國去了印度,到外國宣傳教義去了。

關于上面的故事,在道教典籍的太上老君和尹喜真人部分經卷裡,都有相關講述。作為史學界公認為信史的著作,《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也有類似記載,說老子"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這裡,老子受尹喜請求創作了道德經,之後就不知去向,并沒說老子與佛教有任何關聯。這表明,至遲在西漢武帝時期,還沒有"老子化胡"的說法。

班氏《後漢書》出現以後,對這一事件有了新的記錄,《襄楷傳》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這是東漢時期的方術師(也就是道士)襄楷上疏桓帝時,為自己的建言尋找的依據,他建議桓帝在宮中祭祀黃老和浮屠(代指佛教),因為老子和浮屠是一個人,提出佛教的教義和本性,與道家宗旨是一緻的,從而讓東漢皇帝接受了佛教。

《後漢書》中更有記載說,老子到了天竺國,在淨妙王後白天睡覺時,借着陽光飛入其口中,三年後的四月初八日(佛陀誕辰日)夜半,剖王後左腋而生,佛道從此振興。由此,佛教的誕生與道教第一次産生了聯系,在文字上首次記錄了老子在外國創立宗教的經過。

老子出關的故事有哪些(老子化胡經離開周王室)3

佛教的巧妙借力

有故事說,有人祖傳一鍋老湯,傳了幾代用它做馄饨,從祖爺爺到爸爸,每一代都往裡放不同的調味料和動物骨頭,湯越來越醇厚香濃。就有人問,說這鍋湯添來加去的,還是原來祖傳的那鍋湯麼?那人笑着說,這你就不懂了,無論放什麼東西,最終都會被湯水融合,變成它的一部分,味道隻會更好,你說這還是不是那鍋湯?

中華文化也是如此,博大精深,包容并蓄,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互不排他的多元統一體。無論是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态,都能與中國文化相互交融并和諧發展。

當時佛教向東傳播的時候,也遇到這樣的問題,大師們發覺,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中原地區的民衆們也不會放棄本土的思想,轉而将外來宗教奉為至上,而是一種既不排斥也不改變的狀态。僧衆們隻好想其它辦法,逐步讓東方大國的人們接受異國宗教。

于是,佛教想到攀援道教大神老子的方法。他們将佛家的教義向道教靠攏,尋找其中的共同點,提出《道德經》曾經提到道家始祖老子說,"我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言論,與佛教提倡的"慈悲、戒貪、謙卑"思想内容相同。

另外,在唐代陸海羽客王懸河編纂的《三洞珠囊·老子化西胡品》中,援引《太平經》的提法,"老子往西越八十餘年,生殷周之際也",《太平經》的成書還在桓帝襄楷之前,可見襄楷的谏書并非毫無依據。許多人認定,上面的提法,就是佛教攀附道教的證據。将老子和浮屠混同為一的提法影響甚深,自佛教傳入中土直到漢末獻帝時期,比如在東漢名士牟融的《牟子理惑論》中,依然采納佛老合一的理論。

《三國·魏書》中,引注了魏國郎中魚豢《魏略·西戎傳》的提法,他說《浮屠經》與《老子經》相出入,記載了"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合有二十九"。明确說明,老子跑到外國去做老師,這不僅符合傳統"以夏變夷"思想,而且也可以看作是《老子化胡經》的創作基礎。佛教傳播的順勢而為,巧妙的打開了中土宗教大門。

由此,到了東漢明帝前後,佛教已經被皇族所接受,比如明帝時期的楚王劉英,《後漢書》說其"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把黃老和浮屠共同祭祀。

老子出關的故事有哪些(老子化胡經離開周王室)4

《老子化胡經》的公案

自東漢後期,佛教不斷向道教滲透并融合,産生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到了魏晉時代,佛教實力繼續發展壯大,逐漸有壓制原生道教的勢頭,佛道之争的苗頭開始出現了。

西晉惠帝時期,有天師道祭酒道士叫王浮的,根據漢魏流傳的佛道傳說,整理出了一篇經文,頌揚道教始祖老子西行傳法的神迹,就是《老子化胡經》。這本書的出現,被認為是佛道千年之争的開始标志,也被看作是道教最先用"老子化胡"說來貶低佛教的标志。

關于道士王浮撰書的動機,東晉末竺道祖在《晉世雜錄》中寫道,"道士王浮每與沙門帛遠抗論,王浮屢屈焉,遂改換《西域傳》為《化胡經》,言喜與聃化胡作佛,佛起于此。"竟然是因為他每次與帛遠和尚鬥嘴不過,心中憋屈,才炮制了這篇經文,把老子和尹喜都說成佛的宗師。

佛教對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也通過文字予以駁斥。在南朝梁代僧佑的《出三藏記集·法祖傳》中,記載了一個叫李通的人,他曾經死而複生,說在地府見到道士王浮身被枷鎖,乞求寬恕。因為"昔祖平素之日,與浮每争邪正,浮屢屈,既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謗佛法,殃有所歸,故死方思悔"。由此可見,佛教典籍中關于王浮屢屈而作《老子化胡經》的記錄是比較一緻的,認為王浮生前作僞,死後一定認識到錯誤。

實際上,整個事情的濫觞,還是佛教東進的時候自己搞出來的傳說。事件到此并沒有終止,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南朝宋代時期,有道士顧歡寫了一篇《夷夏論》,其表面上雖主張孔、老、釋同為聖人,而實際上卻用夷夏界限來排斥外來佛教。

而《清淨行法經》,直接把中國的哲人老子、孔子、顔回,都說成是菩薩轉世,說"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雲顔回,摩诃迦葉彼稱老子",是佛陀派來中原傳法的,他們在佛陀"入滅千載之後,教流于東土"。這次反擊腦洞奇開,更加犀利。

《老子化胡經》,自從南北朝以來便為一大公案,成為佛道争訟的導火索,圍繞此書真僞,雙方辯論了近一千年。時光轉入唐代,高宗、武周時期,佛教将此事正式提交朝廷申訴,要求把《老子化胡經》作為禁書,朝廷為此多次讨論,最終下令焚毀此書,但是禁令執行不嚴,民間仍有流傳。

至元代憲宗、世祖二朝,全真道在丘處機"一言止殺"的努力下,成為國教,開始侵占佛教産業。佛教再次将《老子化胡經》提起申訴,并引發了憲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的兩次辯論,禅宗弟子自幼修持機辯,全真羽士清靜無為,因而兩次辯論均以失敗告終。

朝廷便兩次嚴令盡毀此書。至明代已無存錄,隻在一些通俗作品中,可以窺見一絲蛛馬,如《西遊記》中,老君向觀音介紹金剛琢法寶時,就說"當年過函關,化胡為佛,甚是虧他,早晚最可防身"。

清代光緒年間,敦煌莫高窟内發現有《老子化胡經》殘卷,各卷年代、經名都不同,有的叫《老子西升化胡經》,有的叫《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均系元代以前版本,内容推斷是同一經書而異名無疑。

老子出關的故事有哪些(老子化胡經離開周王室)5

【題外話】曆史上幾次著名的佛道之争

佛道兩家的争執,表面上是宗教派别之間的沖突,其實兩者背後,都有政治因素的左右,展現的是最高權力的好惡,得到支持的,往往較易獲勝,失去支持的,卻遭到滅頂之災。佛道之間的矛盾,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距離佛教傳入中土,不過百年。

○唐代高宗時期,佛教勝出。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朝廷敕令沙門靜泰和道士李榮,在洛陽宮中進行辯論,題目是《老子化胡經》的真僞。道士李榮此前多次與佛教沙門論戰,"屢遭勁敵,仍參勝席",道團對他期望很高,但在洛陽"對論失言,舉宗落采",竟然一敗塗地,高宗即令他返回梓州,書中記載,李榮"形色摧恧,聲譽頓折"。

○武周通天年間,道教勝出。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有僧惠澄,向朝廷乞求禁毀道教僞書《老子化胡經》,武則天讓朝臣讨論可否。當時朝中主要輿論認為"化胡是實,為經不虛"。于是武則天敕旨,明确了"佛本因道而生"結論,駁回惠澄和尚的要求。武則天雖然不許佛道相争,态度上卻是偏向道家。

○唐代玄宗年間,佛教勝出。玄宗朝,自稱太上老君的親傳弟子,法師羅公遠面見玄宗皇帝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對佛道之間的修行很感興趣,讓羅公遠與佛教密宗的初祖禅師,金剛三藏法師比賽修持功夫,兩位法師在朝廷上公開比鬥,結果羅公遠的功力遠勝密宗三藏,三藏自己也很服氣,這次比賽在友好的氣氛中結束。

○宋代徽宗年間,道教勝出。此時佛道兩派的糾葛已然很深。有道士林靈素與沙門鬥法大勝,林靈素即面見宋徽宗,請命對佛教整頓,"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宋徽宗依所請,于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下诏,改佛為道,易服飾,稱姓氏,一應機構都改換名稱,改尼姑為女德。皇子趙桓(即未來的欽宗),上殿為佛教力争,并組織了胡僧立藏、五台僧等十餘人與道士林靈素鬥法,結果僧團大敗,情願依照诏命從道家服飾,戴冠執簡。

○元代世祖年間,佛教勝出。由于長春真人"一言止殺"的功績,道教一度盛行,全真教被封為國教。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有僧人那摩弄權,向朝廷主張一神論,并組織了《老子化胡經》真僞辯論。那摩一方,著名的薩迦派教主密宗八思巴、白教教主二世活佛噶瑪拔稀以及少林寺、五台山長老等三百餘僧人參加,道教方面精英盡出,全真掌教張志敬真人為首的道衆二百餘人參加辯論。由于朝廷被那摩把持,此次辯論無論如何,道團敗局已定。但後來八十餘年的元朝,終究毀于道家組織明教、白蓮教之手,所以說勝負之機,尤未定也。

老子出關的故事有哪些(老子化胡經離開周王室)6

(原創作品,版權屬于今日頭條"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

更多原創文章,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