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程耳導演在參加電影《無名》的宣傳活動當中,被影迷提問,接下來的工作安排。程耳導演重申了二搭王一博,拍攝電影《人魚》的事情。其實,早在大年初二的時候,程耳導演便通過《無名》的官方媒體平台,告知了影迷,将繼續合作王一博,進行文藝片《人魚》的拍攝。
程耳導演二次合作青年演員王一博,資方依舊是博納影業,其實可以很好地證明兩點。第一點,青年演員王一博的演技,是獲得了程耳導演肯定的,不然,不會有第二次的合作。第二點,程耳導演雖然文藝屬性明确,但其有着非常耀眼的商業價值,文藝片照樣可以實現高票房,電影資方多次合作程耳導演,亦是明證。
關于青年演員王一博在電影《無名》當中的演技,其實沒有什麼有效的争議。什麼叫有效争議呢?就是說演技好的,能夠說出哪裡好來。而說演技差的,也能說出到底何處差來。青年演員王一博在《無名》當中的演技,我已經做過分析内容,肯定他的多層次表演,這裡不贅述。關于說演技差的,雖然也有類似聲音,但看不到認真的論證,大抵都是過嘴瘾、瞎嚷嚷的,不能當作有效觀點去看待。
程耳導演願意二次合作王一博,首先是王一博這位青年演員确實有演技,且有較為不錯的演技層次。其次,則是王一博在演技上的個人特色,是非常符合程耳導演電影的藝術審美氣質的。大體來講,王一博在個人表演上,自帶一種“明朗的憂郁”。程耳導演的多部電影,也有這種憂郁感。這種氣質,是演員去實現文藝片層次的重要演技前提準備條件。
在文藝作品當中,憂郁其實是一種思考氣質。導演通過作品去思考人生與社會,而演員則通過憂郁去呈現角色和時代。王一博合作程耳,更像是文藝層面上的強強聯合。青年演員王一博很可能憑借合作程耳導演的作品,讓他在電影節上獲得新人獎的一些獎項。我感覺,這隻是時間的問題了。
那麼,程耳導演二次合作王一博的電影《人魚》,到底是一個什麼故事呢?在電影《無名》的宣傳活動當中,程耳導演并未過多介紹這部《人魚》。在部分資料平台當中,電影《人魚》也隻确定了王一博和王傳君主演,故事内容等其它物料,也并未放出。好在,程耳導演有短篇小說《人魚》刊出,這篇小說,可以對電影《人魚》管中窺豹。
在小說《人魚》當中,女主人公是一個家住涿州的女孩子,她隻有初中學曆,無法找到好的工作。早先,她隻能站在街邊發小廣告。而後來,這個女孩子在北京工體旁邊找到了一個水族館的工作,下水當美人魚。這份工作是按照次數付費。每次下水,是30分鐘,給35元報酬。女主人公正常情況之下,每日可以下水三次,獲得超過一百元的收入。
但是,在通勤方面,女主人公遇到了困境。她需要每天很早起床,從涿州的家中出發,坐三個小時的公交車,然後進入到北京的公交站點,繼而,步行30分鐘,才能到達水族館。這意味着,這個涿州姑娘每天需要花費6個小時在通勤的路上。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見面,也是想要解決通勤的問題,希望能夠在水族館附近,獲得一個住處。
男主人公(很可能就是電影《人魚》當中王一博出演的角色)則是北京本地人,他有着人性善良的一面,當然,也有另一面。王傳君應該飾演的是男主角的朋友,倆人在小說《人魚》當中,也有不少的交集,并且要一起,幫助這位涿州姑娘租一個北京城中村的房子,并且希望半年起租。
女主人公因為經常下水,造成身上和臉上開始起包。而水族館當中裝扮成為美人魚,是需要露背的。女主人公身上的包,容易給遊客們造成不好的視覺體驗。因此,女主人公已經無法繼續下水了,隻能等待病情好轉之後,才能再次勝任。和女主人公一起工作的女孩,跳槽到了夜總會當中,在那裡邊的大魚缸當中表演。
隻基于程耳的小說《人魚》來看,這部作品關懷的是大都市北京之下的飲食男女們,尤其是關懷大都市北京之下的孤獨與通勤問題。孤獨,是靈魂層面的。通勤時間太長,則是切實層面的。電影《人魚》的藝術屬性,應該便是對都市群體的這些人文關懷吧。(文/馬慶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