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日記—貴州行
10月18日 天氣:有點涼
小編:三三
“24拐”
10月18日,我們離開雲南沿G60滬昆高速駛向貴州,計劃中的第10個省份。貴州原系“矩州”,僅包括貴陽及周邊地區,因當地方言中“矩”發“貴”音,故在宋朝被定名為“貴州”。後因明朝設立了貴州布政使司,所以才有了今天貴州省的稱謂和地域。
進了晴隆縣,咱爸打聽了路人才在道邊發現一塊斑駁的水泥牆體,上面簡要介紹了“24拐”的曆史。其後便是這段路的入口,早已被一片民房所遮擋,怪不得不好找。
過了民房是第24拐,我們從此一路向下,約半個小時後就跑到了第1拐。整條山路在350米的垂直高度内,拐了24個彎(故得名“24拐”),現在已經荒棄了,但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維護的還算不錯。就路況而言,算是土石質地的硬路面,雖說都是“胳膊肘”彎,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完全不像網上或流傳的那般險要,隻要注意力集中,慢速駕駛,還是非常放心的。
乘着餘興,我們又從第1拐駛回第24拐,重新上了縣城的街道。為看清“24拐”的全貌,我們在不遠處找到一條可以開到對面山上的馬路,是剛鋪好沒多久的瀝青路面,但全程單車道,必須時時注意來車和會車。穿過山上一兩個村子後已接近山頂,在合适的位置發現建有觀景台,正可俯視“24拐”全景。放眼過去,24拐蜿蜒在對面山體上,像爬行的土蛇,像飛天的甩袖,還是像路人随手丢掉的麻繩?任人想象。
原路返回,重上高速。鎮甯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離黃果樹瀑布景區隻有20多公裡,且比景區附近的食宿都便宜,所以我們就改變了去安順紮營的計劃,在這兒住下來。
貴陽
第二天,我們在黃果樹景區轉一整天,好累!多年前,咱爸在黃果樹景區曾遇到過以合影賺零花錢的當地小朋友,他們穿着本民族的藍布襖,眼神怯怯的,見你不願停下來,會不作聲地随你走上一段,即使沒做成“生意”也沒有什麼怨言。看着他們一路小跑地跟着你,誰還會舍不得兜裡的三五塊零錢呢?
由鎮甯到貴陽途中,我們再一次駛離高速,去往天龍鎮,尋找當年明朝屯軍的衛所。明朝政府實行“移民實邊”制度,江淮來的軍人為防守需要,生活在相對密閉的屯堡中,也因文化相對先進,和地方原住民之間沒有太多交流和融合,因此在服飾、習俗等方面仍保留着當年的一些特點,在安順一帶形成一道獨特的屯軍文化風景。
天龍古鎮和江西宏村、江蘇同裡景區一樣,幾乎整體封閉成一個大景區,需買票進入。鎮中的老房子多是就地取材,以石蓋屋砌牆,層層疊疊壘在一起,像分成一行行格子的稿紙,記錄着這裡的滄桑和變化。
就在一幢幢老宅子前,常有三五個老媪,身上仍着祖上遷來時的裝束,手工縫制着虎頭鞋、虎頭帽之類的布藝,擺在跟前的笸籮裡,供遊人挑選。她們看上去都已花甲古稀,但做起針線活兒卻沒見誰要借助花鏡,那密實、整齊的針眼也告訴我們,如今的手腳還利索着哪!
為配合遊客參觀,鎮中心的大院裡每天定時都有“地戲”,據說也是當年流傳下來的表演形式。一夥人穿着類似京劇的戲裝,腰插護背旗,頭戴各自角色的面具,和着伴奏的鑼鼓,高聲吼着簡單的唱調,一招一式,有闆有眼。從挂在旁邊牆上的各種人物面具看,“地戲”應與傩戲有一定淵源,或許都是從早期的祭祀演化而來。
10月20日,我們駛進了貴陽市。為方便保養和去青龍古鎮,我們想在花溪區找住處,可整整3 個小時,我們轉遍了區内大大小小的賓館、旅店,因咱爸咱媽帶着我,竟沒有一家願意“收留”我們,這在出行以來還是頭一遭,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
炎炎烈日下,我們在街道上轉了一圈又一圈,面對店家拒絕的眼神或電話,咱爸隻能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想一二”安慰自己了,并祈禱好運就在下一處。天漸黑時,最終在斯柯達4S店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住處,不但可以接受我,而且條件還不錯,咱爸不禁感歎:有組織真好!
第二天,我們乘公交去黔靈山公園,其内麒麟洞曾作為張學良、楊虎城将軍的囚禁地而聲名在外。公園前的早市很熱鬧,吃的喝的用的,種類不少,工商城管也出巡其中,不時和小商小販上演一幕攻防對決,平息後,圍觀的人群又會合成一片熙熙攘攘的人流,蠕動而去。5元門票價格吸引更多的是本地居民,健身的、跳舞的、賽歌的、唱戲的,好不熱鬧,遊走其間,仿佛在自家門口一樣。
出了公園,又去貴州博物館,門廊前的蠟染深深吸引了咱爸。幾個苗族姑娘俯坐在繃平的染布前,直接用銅筆蘸着蜂蠟在上作畫,隻見她們一雙巧手一勾一畫,看似很輕松随意,但幾筆下來,花鳥魚蟲便躍然布上,可謂信手拈來,一蹴而就。這不打底稿的本事除手熟外,更多的恐怕還來自苗族自身千百年積習下來的聰慧和巧思。
手工,是咱爸從小就喜歡的課程,而且在這方面咱爸一直都很自信,他上大學時還參加了社團組織的針織班,是班上唯一的男學員。後來走入社會工作,但學一門手藝的想法仍不時出現在咱爸的腦海裡,甚至他還想若重新選擇職業,沒準會成為一個不錯的廚師、裁縫等等,即使在工作最忙的時候,咱爸還有過改行的沖動呢。記得2010年夏天,咱爸無意間看到北京牙雕廠招學徒的消息,很興奮,和咱媽商量後特意打電話過去,卻因國企隻招北京戶籍的學員而作罷,為此遺憾了好長時間。
當初,咱媽之所以那麼堅定地支持咱爸,就是因為他們倆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無論過怎樣的生活,一定要自己喜歡的,即使物質上貧困些,但精神上是快樂的!正是有着這樣的追求,咱爸咱媽這次才能很快決定辭去工作,帶上我,來一次說走就走的遠行。
青岩古鎮在貴陽市區南面二十幾公裡的地方,也有數百年的曆史了,在入口立着一座高大的石質牌坊,記不清是為孝道還是為貞節所立了。其實,牌坊最早的雛形就是村落入口的過門,僅有兩根立柱搭個橫梁,平時有了好人好事,都會記在上面,以資褒揚。因木質易損,為長久保存,就逐漸改為磚石結構,再後來,就徹底演變成專門旌表的牌坊了。
天下着小雨,遊客不多,有些店鋪也沒開業,咱爸和咱媽買了包鎮上的玫瑰糖,邊吃邊逛,在巷子深處還能看到一兩所老宅,即使後建的民居也能透露些日常生活的氣息,讓你感覺不到自己是個遊客,倒像一個串門的鄰居。
未完待續......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内容略有改動
——END——
《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轉載引用《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