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魚漁課堂和各位家長一起來說說熊孩子。
熊孩子,常形容調皮的孩子,歲數小不懂事,并且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這一稱呼來源于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讨厭的孩子。也有昵稱的意思,表示對調皮孩子的愛稱。被網友們界定為那些亂翻東西、搞破壞、不守規矩的孩子。
熊孩子為什麼是熊孩子?那就得先說說什麼是"熊"?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Id):位于潛意識中的本能、沖動與欲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翻譯過來就是:任性,無下限。
自我(Ego):介于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适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翻譯過來就是:下限是規則,上限是道德。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翻譯過來就是:下限是規則,無上限,隻有更高沒有最高。受文化和環境的影響。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不是靜止的,而是始終處于沖突——協調的矛盾運動之中。本我在于尋求自身的生存,尋求本能欲望的滿足,是必要的原動力;超我在監督、控制自我接受社會道德準則行事,以保證正常的人際關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徑滿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監督,還有反映客觀現實,分析現實的條件和自我的處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協調并保證與外界交往活動順利進行,不平衡時則會産生心理異常。
有點複雜?魚漁課堂小編一句話總結:每個人都是天使與惡魔的複合體。每個人的人格結構都是不同的。
然而,小孩子剛出生是不具有任何社會屬性的,他們很純粹,100%都是本我。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天生都是"熊孩子"。他們的自我逐漸産生來自于家庭,再後來接觸社會,跟社區、幼兒園接觸後"自我"在增加,也會有些許的"超我"出現,比如集體榮譽感啊、幫助别人啊。經曆過家庭和社會的教育,這時候,熊孩子才不"熊"了。孩子就是個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到底想種個什麼,家長說了算。
家長想種什麼呢?
第一,能成才。成才才能生存,才能發展。第二,别吃虧。吃虧家長會心疼,長大了也會被優勝劣汰淘汰掉。
什麼樣能成才呢?"學習成績好呗。"
什麼樣不吃虧呢?"能打呗,看誰的拳頭硬。你打我一拳,我給你一腳;你打我一次,我叫一群人,一次把你打服了。"
家長如此,學校呢?
"天天抓學習、抓升學率,老師們夠累了。你們家長們沒教育好的都扔給學校?這鍋,學校背不起。"
好吧。魚漁課堂小編似乎看到了郁郁蔥蔥的叢林中,叢林法則起着絕對指導作用。沒錯。我們的規則不夠健全,未成年人犯罪幾乎無法可依;成年人犯罪也常以"間歇性精神病"逍遙法外;出了問題,總能有辦法"撈"出來……當法律這個規則模糊不清的時候,人格的邊界就會悄悄向本我偏移……看看道德呢?"扶不扶"這麼簡單的問題社會居然讨論了這麼多年,就不要指望道德起什麼約束作用了。
好吧,規則和道德兩條準繩都若隐若現的話,整個社會隻能悄悄地滑落到"叢林時代",由"叢林法則"說了算。直到——以暴力逍遙的留學生遇到了美國法律——當事人至今還在美國服刑,他們的父母也因妨礙司法被抓;藐視規則的女孩遇到了叢林裡真正的霸主"老虎"——無論再怎麼訴訟,也沒辦法挽回老媽的生命了……
并不是說美國的法律多麼好,美國的法律也是從農奴制度慢慢演進過來的。社會的基本趨勢就是形成規則,一個能夠讓大多數普通人接受和生存的規則。如果一直由叢林法則指導,結果就是強的被更強的幹掉,弱者們團結起來把更強的幹掉。當教育不起作用的時候,懲罰就會起作用。
其實,活到這把年紀,大部分家長都是有規則感的,隻是在環境的作用下,規則和道德的約束力在降低,他們感到了不平,他們的規則感發生了偏移。大人們變得越來越"熊"。換個環境的話,他們的"熊"就會變回來。但"熊孩子"不會變回來,因為規則感壓根就沒形成,他們以為世界就是"熊世界"。如果你愛他,請讓他别再"熊",如果你恨他,請讓他繼續"熊"下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