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壩壩”在貴州方言裡指“院壩”,就是“農家小院”的意思。對于貴州桐梓縣海校街道水井社區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暑假生活就是在這裡的一戶“農家小院”裡度過。
這裡有一位英語老師義務教英語,一教就是十年。十年裡,這裡的孩子一批一批來到“農家小院”聽英語,從小到大,這裡成為他們暑假裡最溫暖的記憶.....這位老師名叫劉曉生,孩子們親切地稱他為“壩壩老師”。
退休教授到貴州避暑
沒想到成了“壩壩老師”
清晨8點半,一縷陽光緩緩照進桐梓縣海校街道水井社區的一個農家小院裡,十幾個學生圍坐一堂,跟随着劉曉生老師大聲地朗讀英語,朗讀聲回蕩在村子裡。
△ 劉曉生在農家小院裡為孩子們免費上英語課
幾張簡易課桌、幾個長條凳、一塊挂在牆上的黑闆組成了這個簡易的“壩壩課堂”。73歲的劉曉生穿着一件軍綠色的短袖,在黑闆上寫下音标,轉身提問,帶領朗讀,兩個小時的課程,劉曉生額頭已冒出汗珠,但依舊聲音洪亮。
說到“壩壩英語班”的開設,還要從十年前劉曉生初次到桐梓說起。
劉曉生是原重慶第三軍醫大學、現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外語教研室的一名退休教授。2012年,退休後的劉曉生第一次到貴州桐梓避暑,享受悠閑惬意的退休生活。
晚上串門時,聽說朋友家的孩子已經上中學了,劉曉生就讓孩子把英語課本拿出來讀給他聽聽。這一聽感覺有問題,劉曉生就幫孩子糾正發音,還告訴孩子以後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來問他。
或許是和英語教育打了半輩子交道,或許是作為教師的職業習慣,見到學生學習英語,劉曉生總想上前輔導,于是上門問詢的學生從一個變成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
就這樣,在劉曉生居住的農家小院裡,他和學生們以牆為桌,以地為凳,就這樣開啟了每天兩個小時的“壩壩英語課堂”。
簡陋條件沒有阻擋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壩壩課堂”十年間迎來上百人
劉曉生回憶道:“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連黑闆都沒有,院子邊門上有這麼一座矮牆,學生們全部是趴在牆上寫,水泥牆就是我們當時的桌子,我站在院牆的外面,我寫在紙上拿給他們看。”
孩子們都很願意跟劉老師學英語,因為他的教學更注重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比如記單詞、拼音标、背誦課文,這種能力會讓孩子們長大以後更加有自信。
即便條件簡陋,但每每看到孩子們臉上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發言踴躍、大方自信,劉曉生心裡十分感動:“當聽到孩子們自己能夠把音讀得那麼準确,我心裡别提有多高興了。晚上我在村裡散步,居然有孩子可以用英文跟我打招呼了,看見他們進步,我很開心。”
十年間,到劉曉生的“壩壩英語課堂”補課的孩子達上百人,其中有10人已經進入了大學,而每年新的學生又會加入課堂。除了學習英語技巧,許多學生也養成了假期自律的習慣。
學生趙斌涵很喜歡劉老師的課,他說:“劉老師講的課特别有意思,他會給我們講音标怎麼讀。以前放假天天在家裡,這個假期為了上劉老師的課,每天都會很早來上課。”
從教半生,劉曉生可謂是桃李滿天。盡管退休多年,可在他的心裡,從未離開過講台。孩子們也對劉老師由衷地感激,想長大了也成為像劉老師一樣的人。
8月23日,今年的“壩壩英語課堂”如期結課了,劉曉生教完最後一個單詞,擦掉黑闆,合上書本。和往年一樣對同學們說:“明年見”。
于他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堂課的結束,更是他對學生們的一個承諾:明年暑假,同樣是這個小院兒,“壩壩英語課堂”還将繼續。
記者:貴州台記者張勤月、饒琦,總台駐貴州記者張兆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