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成功後?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趙雲都是蜀漢響當當的猛将,雖然很多人說趙雲隻是一個“保镖”,能力不強,但是在《三國志》中,陳壽直接把趙雲和黃忠一同比作劉備的爪牙,這說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趙雲是一個相當厲害的猛将,并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弱趙雲一生忠勇,結果在蜀漢第一次北伐後,很快就去世了,令人遺憾,而遺憾之際,我們不禁也要好奇了,為何強悍的趙雲在北伐過後突然就去世了呢?他到底是怎麼死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北伐成功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趙雲都是蜀漢響當當的猛将,雖然很多人說趙雲隻是一個“保镖”,能力不強,但是在《三國志》中,陳壽直接把趙雲和黃忠一同比作劉備的爪牙,這說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趙雲是一個相當厲害的猛将,并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弱!趙雲一生忠勇,結果在蜀漢第一次北伐後,很快就去世了,令人遺憾,而遺憾之際,我們不禁也要好奇了,為何強悍的趙雲在北伐過後突然就去世了呢?他到底是怎麼死的?
傳聞中趙雲是被他妻子用繡花針紮了一下,最終去世,這種說法太有神話色彩了,不值得輕信,而正史中關于趙雲的死,記載也是非常簡單,看不出什麼原因,但是我們從趙雲臨死前發生的事情,倒是可以推測一番,得出趙雲去世的真實原因!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劉備去世後,蜀漢動蕩,國内混亂,于是在曹魏和東吳看來,蜀漢似乎已經沒有發展前途了,很難再恢複巅峰實力。曹魏上下更是一緻認為,東吳才是最大的目标,集結重兵對陣東吳。不過令衆人都沒想到的是,諸葛亮的能力竟然能有這麼強,短短幾年時間,不僅平定内亂,穩定了蜀漢,還為蜀漢拉死了一支強軍,更甚者,諸葛亮還主動北伐,進攻曹魏!
北伐之初,魏延曾獻上子午谷奇謀,想要兵出子午谷,突襲長安,但是諸葛亮用兵謹慎,沒有同意魏延的計劃。諸葛亮的計劃是這樣的:趙雲、鄧芝率一支軍馬作為疑兵,由箕谷擺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勢,吸引魏軍,然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向祁山發起進攻。由于魏國一緻認為蜀漢沒啥實力了,所以對蜀漢的防備非常松懈,隴右三郡很快望風而降,隻有兩個郡還在堅守待援,這可吓壞了魏國,連忙命令大軍前去增援。
諸葛亮第一次帶兵,也犯了些小錯誤,反正就是遲遲攻不下剩下的兩個郡,而魏國的援軍又來得非常快,諸葛亮隻能分出一部分軍隊前去守衛街亭,延緩魏軍的行進步伐,結果由于馬谡不聽調度,被張郃輕易擊敗,街亭失守,諸葛亮有被截斷後路的風險,隻能無奈撤退。而諸葛亮派出的疑兵趙雲呢,他這一路打得怎麼樣呢?
關于趙雲這一路軍隊的作戰情況,記載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反正最終的結果也是敗了,至于是怎麼敗的,不同史書說的理由不一樣。三國志趙雲傳中說,趙雲之所以戰敗,是因為曹軍比較多,而趙雲這支部隊是疑兵,沒有多少人,所以打不赢曹軍。
《三國志》: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衆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将軍。
從這一段記載來看,似乎這場戰敗并非趙雲之過,而且趙雲還斂衆固守,減少了很多損失,看起來趙雲似乎還有點功勞,至少沒有大敗。不過我們從另外兩處記載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情況。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諸葛亮因為第一次北伐失敗,把原因上奏給了劉禅,而在這份上奏中,我們能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三國志》: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钺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注意那句“至有街亭違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從這句話可以看到,諸葛亮是把街亭之失和箕谷之敗放在一起說的,可見箕谷這一戰并非小輸,趙雲不僅僅是因為魏軍比較多就退兵了。街亭之戰失敗的原因,諸葛亮說的是馬谡違抗命令,而箕谷之戰的失敗,諸葛亮說的是不戒之失,這個不戒是不是指的是趙雲沒有做好戒備,遭到了魏軍的偷襲,所以被打敗撤軍了?而諸葛亮後面那句“咎皆在臣授任無方”,把所有責任都歸咎于自己,說自己不會用人,用人出現了失誤,這樣一串聯起來的話,那諸葛亮的意思豈不是在說這次用馬谡用錯了,用趙雲也用錯了?再結合趙雲被貶官來看,很可能箕谷一戰,趙雲是被魏軍偷襲打敗了,所以才撤退的。
接下來我們再看漢晉春秋的記載,更加能确定,趙雲在箕谷一戰,表現确實不佳。
《漢晉春秋》: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我們看諸葛亮說的這段話,他說大軍在祁山、箕谷兩處的兵馬都多餘敵軍,也就是說,趙雲其實是在自己擁有優勢兵力的時候,被魏軍擊敗的,這就讓人有點匪夷所思了。趙雲也是跟随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将,實力非常強悍,在漢水之戰時,他還曾臨陣反擊,打敗過曹操,怎麼到這一戰,他卻在占據兵力優勢的情況下被打敗了呢?誰有這個能耐呢?
實際上這個人就是曹魏的曹真了,這個曹真可不得了,他是曹操的養子,軍事素養非常高,一生罕有失敗,連諸葛亮在他手上都曾吃過虧。站在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趙雲敗給他,似乎并非多大的恥辱,但是當時的人不這麼看啊,趙雲身經百戰,到老了卻遭受了這麼一次戰敗,心裡肯定是過意不去的,而且從諸葛亮的話語來看,似乎他對此也非常不滿。注意那句“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這話一出,誰受得了?趙雲作為劉備時期的老将,哪裡受得了這種刺激?
看到這裡,我們就能明白了,趙雲在去世前經曆了什麼。箕谷之戰,趙雲統領大軍做疑兵,牽制曹真,結果趙雲用兵不如曹真,反被曹真以少量兵力偷襲擊敗,當趙雲重整兵馬時,曹魏大軍殺到,趙雲隻能撤退。雖然趙雲保住了大部分軍隊,但他的撤退也是非常狼狽的,他甚至燒毀了部分棧道,才得以阻止魏軍的追擊。撤退回去後,趙雲因作戰失利,受到了貶官的處理,最終郁郁而終。
趙雲之所以郁郁而終,也是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心中有愧
趙雲是一個忠勇之人,當初他離開公孫瓒,就是覺得公孫瓒這個人不夠仁義,所以才心向劉備。之後劉備怒而伐吳,趙雲勸谏,也是因為趙雲太過忠勇,看重大局,他認為曹魏才是真正的敵人。終趙雲一世,都在為匡扶漢室、打回中原做努力,誰知道這一次北伐,他竟然遭到大敗,心中非常羞愧,覺得自己對不起蜀漢,愧對先帝,所以心中非常郁悶。
二、來自諸葛亮的刺激
諸葛亮在對劉禅的上書中,将趙雲的箕谷之敗和馬谡的街亭之敗相提并論,令趙雲非常難堪。而且諸葛亮說到最後,把原因都歸結于自己用錯了人,這讓趙雲怎麼想?打了一輩子仗,就敗了這麼一場,就這麼說我?尤其是那句“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這話怎麼聽怎麼刺耳,馬谡已死,這一人指的又是誰?趙雲本身就比較羞愧郁悶了,一聽到諸葛亮的這番話,這還有什麼想頭?于是悲憤交加中,趙雲身體每況愈下,最終氣絕身亡。
結語
關于趙雲的死,史書中并沒有明說,不過本文根據趙雲去世前發生的三件事情做出推測,認為趙雲其實是悲憤交加而死的。箕谷之戰,趙雲被曹真擊敗,心中十分郁悶,覺得愧對丞相,愧對先帝,而回到蜀漢的趙雲,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安撫,反而因諸葛亮将自己和馬谡之敗相提并論更加感到羞愧,當諸葛亮說出,蜀軍之所以敗,不是因為兵少,而是因為大将不行之後,趙雲更是羞愧得無地自容了,最終,他在悲憤交加中,郁郁而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