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初中語文小說閱讀的教學初探

初中語文小說閱讀的教學初探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11 03:14:16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介乎小學與高中之間,承上啟下,處于誦讀與理解彙融的交叉口。通過教學,要讓學生能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态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内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内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還對學生的寫作、口語交際等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進而成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催化劑。

一堂課其實猶如一集系列劇,由教師執導,全體學生聯袂演出。教師要“激惑”,即要精心策劃好“開源”,并做好“導流”的應急準備。而學生卻沒有固定的台詞和動作設計,全是臨場發揮。這雖增加了執導的難度,但更有利于發展“影星”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當然,這一切都必須緊扣教學目的和内容、要求的主旋律。

初中語文怎樣進行閱讀教學?我認為,主要是綜合訓練學生的讀、聽、說、寫。讓學生在讀、聽、說、寫的活動中,完成教學内容,實現教學要求,達到教學目的,拓展教學空間。使學生在讀中感知整體,把握脈絡;在聽中體味情愫,揣摩意圖;在說中交流心得,争鳴觀點;在寫中延伸内容,深化認識。

初中語文小說閱讀的教學初探(試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聽說寫)1

在讀中感知整體,把握脈絡。

讀在閱讀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中都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訓練。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無論是課前的預習,還是課堂的教學,或是課後的複習,都缺不了讀的環節。學生在讀中感知課文整體,把握其脈絡。

要想學生把書讀好、讀懂,就要不斷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并且嚴格地進行訓練。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邊讀邊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讀書要有目的性,即“以問促讀”和“以讀出問”、“以讀釋疑”,讓學生帶着圍繞閱讀能力訓練而設計的問題去讀、去想;在讀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思維不要定勢為單一的指向性,而應發散開來,“分進合擊”。這樣不僅達到了閱讀教學的目的,而且還會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再次,要求學生一定要多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要根據課文内容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靈活多樣采取各種方法,讓學生樂于讀,讀得懂、讀得好。依照不同的标準,讀有不同的分類;依照不同的要求,讀有不同的訓練。

朗讀和默讀是閱讀的基本方式。朗讀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做到抑揚頓挫,有助于體味和感悟文章所傳達的情感,也對自己的口語交際有着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閱讀訓練形式,能給人以向上的激情、奮發的精神,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積極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學生對課文内容的理解往往是通過朗讀去感知的。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掌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揣摩作者于字裡行間所蘊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準确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進而對文章的内容産生真切敏銳的感受,課文精髓“躍然紙上”。在朗讀中還可積極發掘教材中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因素,借以陶冶學生,如讀出《背影》中的“買橘送别”所蘊含的“愛子”情感,叩擊學生的心扉,以形成情感共鳴。默讀要求不動唇、不指讀,并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500字左右)。更能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延伸想象空間,更有助于深層次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涵。這對學生的自學遷移極其重要,初中階段要在培養學生的默讀習慣上下工夫。

根據讀的人數的多少,讀可有齊讀、單讀(含分角色輪讀)。齊讀要求整齊,彼此間要協調好節奏,有助于面向全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注意力。齊讀時氣勢渾厚,感染力強。如讀《沁園春•雪》、《破陣子》等。單讀純正、清晰,有助于培養語感,能自由地控制語速和輕重音,是培養和檢驗學生朗讀水平的好方法。如讀《嶽陽樓記》《出師表》《連升三級》等(分角色輪讀則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主要适用于對話,如讀《白毛女》《龍須溝》《賣蟹》等)。

根據對課文内容的理解程度的需要,還可訓練粗讀和精讀。一般了解的文章或段落,粗讀即可,看報上的一般新聞往往着重看标題、導語,而對主體則往往“一目十行”地浏覽;而重點篇目或段落、精妙文句,則要達到誦讀的地步,有時還需字斟句酌,如讀《孔乙己》中的“吃茴香豆”段,《秋思》《嶽陽樓記》《陋室銘》《愛蓮說》等。

根據語速的快慢,有時還需進行慢讀和快讀訓練。慢讀在古詩詞的閱讀中體現得比較明顯,“有感情”地朗讀時,它的語速比起讀現代文來說,要“慢”得多。快讀也較多地體現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它的主要目的是訓練誦讀,為背誦奠基,在強化記憶的過程中促進快速反應。

無論哪一種讀法,都是各有千秋的,且往往有交叉情況,因此,不可一概而論。同一篇目或段落,常常是幾種讀法交替使用,優勢互補。讀的訓練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小至字、詞、句,大至課文内容、寫作意圖等,也大多能在讀中領悟,即所謂“熟能生悟”。學生在反複閱讀的過程中,文章的語言表達方式、邏輯脈絡、風格、寫作特點、思想感情等都會對他們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材料和方法的積累對他們以後的寫作都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過閱讀,學生們可以從中了解自然,感知社會,品味生活,得到間接的認識和感受。閱讀還能給人心靈以淨化,使人受到美的熏陶、愛的感染,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僅讀教材上的課文是遠遠不夠的。要求學生多看一些健康的課外書籍是大有裨益的,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積累知識。同時,也有力地配合了閱讀教學,有助于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說話、作文也會有話可說、有章可循。初中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學會浏覽、檢索、摘錄、制作卡片等,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于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

魏書生曾說:“背一些激勵人上進,教育人忘我,引導人開闊,啟發人理智的文章、名句,本身就是完善人格的需要,是加強自身修養的需要。”要求學生對一些格調高雅、内容健康的優美文章熟讀以至會背誦,就會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他們的情操,修養他們的品行,磨砺他們的意志,升華他們的人格。

初中語文小說閱讀的教學初探(試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聽說寫)2

二、在聽中體味情愫,揣摩意圖。

教師對課文的剖析,同學們對内容的理解,以及聲情并茂的朗讀等都是聽所涵蓋的内容。教師針對課文的重點、難點應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注重點撥、引導,力避簡單的“注入式”教學,要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間。文章的結構方式、中心思想、寫作方法或特點等,盡量讓學生自己讀而得之,思而得之,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故而,這裡所說的“聽”側重于聽朗讀課文。既可以是聽教學錄音,也可以是聽教師範讀,還可以是聽同學朗讀。對學生的聽,當然是有要求的,是帶着問題去聽的,邊聽邊體味,邊聽邊思考,邊聽邊聯想。或概括課文的主要内容,或領悟語句的情愫,或體會文筆的精妙,或感受文章的意境。讓學生在聽讀的牽引中進入角色,構築框架,抓住要領,豐潤内涵。

如,聽《我的老師》一文,要求概括出文中所叙的七件事,并領悟其分别表現出 蔡老師的什麼品質或其中蘊涵的師生情。

聽《金黃的大鬥笠》中的“姐弟對話”,體會姐姐的聰慧、弟弟的調皮,以及從中流露出的手足情誼。

聽《背影》,思考四處寫“背影”的表達作用,四次掉“眼淚”的原因,兩處說“聰明”的含義。

聽《春》,感受文中所描繪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等意境,構想圖景,讓學生的大腦中春意盎然,從而感受散文的音樂美和意境美,延伸遐想空間,培養審美意識,激發起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願望。

學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斷深入的。因此,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依據語言表達,進行定向引導,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借助語言感受形象,品味其中的感情。把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緊密聯系起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真切領悟語言文字在文中的含義,提高學生對文章的鑒賞能力,誘發敏銳的語感,從而把握整體。

若運用多媒體教學,則更輕松快捷。然在經濟落後地區,特别是偏遠的鄉鎮學校,在較長一段時間内進行多媒體教學還是不現實的。

讓學生在聽、看結合中濃縮精華、提煉内涵,教師精煉的闆書便不可少。簡筆畫就是學生理解内容、增強審美及促進記憶的催化劑。以教學朱自清的《春》第二段的闆書(略)為例,融形象性、趣味性、識記性于一體,圖文并茂,使學生在品味圖美中領略文美,在欣賞中輕松理解,在把玩中快速記憶。

初中語文小說閱讀的教學初探(試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聽說寫)3

三、在說中交流心得,争鳴觀點。

閱讀教學中的“說”,即針對課文,聯系現實生活和學生實際,談自己的看法,大膽設疑,不人雲亦雲。教師調動各種積極因素,鍛煉學生說話的膽量、能力,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掌握教學反饋。使學生從“不想說,不敢說,不會說”過渡到“我想說,我敢說,我會說”,加強學生感悟語言,用語言表達自己 真情實感的能力訓練。

語文是生活的反映,語文教師要把生活的意識滲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學生的生活面可能比較狹窄,思想認識可能不那麼深刻,但社會發展、群衆心态、經濟文化、交際時尚等也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和思想,從而會形成一個時期的熱點。教師可以圍繞這些熱點,聯系教學實際,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讨論,各抒己見,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通過讨論式的說話訓練,既可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又可拓展和豐富課堂内容。形成共識當然好,觀點出現分歧也未嘗不可,有許多東西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廬山之美就在于它“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異意關鍵是要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能使人信服。這在閱讀教學中的分量很重,它有助于學生吃透教材,增強表達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同時,落實閱讀教學中的“說”,更有助于學生遷移于其他閱讀,以及口語交際和寫作實踐。

教育要使學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教學應該注重學生自己的思維過程,而不能僅僅提供前人的思維結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創設開放的教學情景,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态和寬松的思維氛圍,肯定學生的“标新立異”、“異想天開”,努力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創教育之新,育創新之人。

如,《父子情》中寫老舍對孩子的教育是“采取了一種絕對超然的放任自流态度”,“他表示贊同的……幾乎都是和玩有關的事情”,後文又說“父親對孩子的教育竟有許多獨特的見解”。怎樣的“放任自流”?怎樣的“獨特見解”?通過讨論,統一了認識,那是老舍尊重孩子的選擇,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不是老舍對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否則,養子不教父之過也。

《背影》中父親為“我”買回橘子後,“心裡很輕松似的”。父親究竟“輕不輕松”?有人認為“輕松”,理由是,父親買橘雖不便,但總算買來了,盡到了對兒子細心關照的責任,當然“輕松”。有人認為“不輕松”,理由是,買橘過程的動作不輕松;“我”的祖母死了,父親差使也交卸了,還變賣典質了,如今父子即将離别,心裡怎能輕松?而故作輕松是為了不讓兒子傷心,一個“似”字說明“我”已看透父親并不輕松。那麼,哪一種對呢?我說,都對。

《羚羊木雕》中,父親把木雕當禮物送給“我”,“我”為什麼不可以把它當禮物送給好朋友?如果你遇到這種事,你會怎麼做?

《陌上桑》中的羅敷是貴婦人還是農家女?貴婦人怎會去采桑?農家女怎會有那身打扮?使君會聽信她的“吹噓”嗎?有人甚至還認為,她所贊的“夫婿”其實是她喂養的“蠶子”而已,幾個年齡段即是蠶寶寶在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特征”,其中“四十專城居”,即指通常情況下蠶在四十天左右便上繭挽果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固然是樂園,但“三味書屋”就一定隻是桎梏兒童的身心發展嗎?沒讀過“字曰詩雲”,魯迅能有那麼深厚的文學功底嗎?我們今天不也在讀《<論語>十則》、《<孟子>二章》嗎?又如,魯迅在桌上刻“早”字又對不對?通過讨論,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問題是有好處的。

讨論的話題還可以觸及作者的語言表達、情節構思等。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曾有這樣一段話:“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這裡姑且不論“感到”沒有“認為”、“覺得”貼切,且說戰士是人,可部隊也是人嗎?這顯然是一個病句。當然,後來的教科書已将“我們的部隊”五個字删去了。《海濱仲夏夜》在結尾時說:“讓這些英雄的人們,在這自由的天幕下,幹淨的沙灘上,海闊天空地盡情談笑吧,酣暢地休憩吧。”在仲夏的海濱納涼的鄉親自然自在舒暢、恬靜安适,但何以就是“英雄的人們”?這實在令人費解。這種情況雖少,但不能說沒有。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要在虛心學習的前提下批判地吸收。

又如,《七根火柴》中王願堅把捐獻火柴的戰士處理成“無名”,盡管這樣更能突出主題,但就文中的表述來看,我們是完全可以知道他的姓名的。文中說,“那同志……揭開黨證,裡面并排擺着一小堆……幹燥的火柴”。既然“那是一個黨證”——當然應該是“無名戰士”的黨證,那麼裡面沒有他的姓名嗎?對于一個精心保存黨證的革命戰士來說,不可能将自己的姓名從黨證裡抹掉,而且從“幹燥的火柴”一句中,可以肯定地推斷黨證也是幹的,至少黨證的裡面是幹的。這就排除了因雨水浸漬而使姓名字迹模糊不清的可能。即使盧進勇不識字,指導員也不識字嗎?諾大的紅軍隊伍裡就沒有人認得“無名戰士”的姓名的嗎?既然如此,“無名戰士”為何無名呢?

當然,這或許是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問題,不過我們應該“精益求精”,鑽鑽牛角尖何嘗不可?張載有句名言:“學者須疑。”治學是應該具有“懷疑的精神”的。我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尤其注重“鑽牛角尖”的求異教學。

此所謂“求異”,即與課文中觀點不盡一緻,甚至相左。語文教學中如果一味說教式地将某些“觀點”強加給學生,無疑會桎梏學生思維,束縛其個性發展。“截流”不如“開渠”,在教學中适時展開讨論,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在鞏固課本知識、延伸教學内容之中還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更新思想觀念。

如對《愚公移山》一文融彙現代理念加以讨論,至少可以涉及法律、安全、生活、發展、環保、生态等意識領域。愚公僅“聚室而謀”便“叩石墾壤”是不合法的。一個“始龀”的遺男非但不能幫忙,反而隻能添亂,在亂石紛飛的移山現場,他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怎麼向已故的金城氏交代?“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沿塗生活如何解決?得了大病小疾怎麼醫治?禦寒衣物從何而來?農業生産誰來料理?就算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匮也”(何況這并不絕對),但随着時代的變化,觀念在更新,其子孫還會像他那樣“執着”嗎?即使讀書無望,恐怕也會南下打工去呢。将“方七百裡,高萬仞”的太行、王屋二山的土石“投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破壞如此自然景觀,豈不痛失驚人的旅遊資源?奇花異樹被連根鏟除,珍禽猛獸将栖身何處?通過讨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既有了深度又有了廣度,又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加強了與現實的聯系。在求異教學中融彙現代理念,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等都是極有好處的。

如圖(同心圓,略),有人說像鑼面,有人說像靶子,有人說像漣漪,有人說像旋渦,有人說像貝殼,有人說像星系,有人說像蜘蛛網……

美國實業家羅迦•費•因格告訴我們:“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個。”語文閱讀教學應是開放性的,允許并鼓勵學生開啟發散思維,進行多元感悟。《散步》中母親原本想走大路,後又改變主意說走小路,為什麼?仔細想想,原因有三:其一、母親疼愛她的孫子(“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其二、母親對我的信任和依靠(過不去的地方,“我”可以背她);其三、美麗的春光也吸引了她(金黃的菜花……)。我曾把語文的閱讀教學的開放性與打籃球作比較,打籃球是要将球投進圈内才算數,而語文閱讀教學的感悟隻要“碰着籃闆”都算數的。拿“器”這個字來說,展開想象“望文生義”,可有如下幾種“内涵”:(1)衆人都想吃這條狗;(2)這條狗張着嘴到處亂咬;(3)洞口很小,這條狗想鑽進來或鑽出去;(4)人人都在議論這條狗。閱讀教學也一樣,要激勵學生大膽發言,談自己的體會。一個蘋果與另一個蘋果交換,仍然隻有一個蘋果,可一種感受與另一種感受交流,卻有兩種感受。關鍵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開放的思緒裡翺翔,盡情張揚他們的個性,擴展創新的空間。

初中語文小說閱讀的教學初探(試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聽說寫)4

四、在寫中延伸内容,深化認識。

寫作水平的高低,反映着學生語文能力的高低,而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有助于鞏固、深化閱讀知識,豐富課堂教學内容,提高學生感受語言、駕馭語言的能力,培養語感。這裡所說的閱讀教學中的“寫”,區别于正規的作文。主要是寫随筆,看法,或是繼寫課文等,多為片段式的練筆,不限字數,但要做到有話可說,有感可發,有情可抒。鼓勵學生寫自己獨到的見解,不附庸風雅,不人雲亦雲,應具有“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腳後行”的精神。它是“說”的延伸,但比“說”更缜密,也是對閱讀教學的鞏固和遷移。它能創造性地拓展閱讀教學内容,并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練筆的過程中,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得知于勒叔叔淪為了窮水手,改船返家以避之。小說至此結束了,但讀者似乎餘味未盡。我在教學後讓學生以《于勒叔叔回家了》為題繼寫課文,同學們情緒高漲,頗有寫頭,結局也新穎别緻。有的寫他讨着飯回來;有的寫他衣錦還鄉;有的寫他回來時表面衣衫褴褛,實則腰纏萬貫;有的寫他回來時西裝革履,卻是負債累累……在與菲利普夫婦的相見和“突變”中,展現人物的性格,揭示深刻的主題。

《皇帝的新裝》中,騙子行騙為何能得逞?為何最後隻能是一個小孩子說出真相?作者想反映或揭露什麼?可讓學生評一評。

《羚羊木雕》中,“我”被逼出爾反爾,今後和萬芳怎樣相處?可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聯系自身實際,繼寫一兩個段落。

寫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實踐能力,不但有助于語文知識的學習,更有助于提高語言思維能力,進而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如果語文教師能充分挖掘學生寫的潛力,以寫促學,就等于找到了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捷徑。

寫首先要明确寫什麼,怎麼寫。在讀中要讓學生明白課文要講什麼,是怎麼講的。可見,寫和讀是一對方向相反的心裡過程。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目的是準确把握文章的觀點和結構;寫是自内而外的表達,是把自己的觀點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兩個過程雖然方向相反,卻又是相通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可以相互促進。讀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理解,為寫提供智力背景;寫能提高語言思維和表達能力,為讀拓展想象空間。無論是改寫、仿寫,還是寫讀後感,都是在理解文章思路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是一個自外而内再外化的心理過程,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綜合訓練。這種訓練,是參照前人“足迹”而開拓前進的,起點高,能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也對寫作教學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圍繞作文訓練組織閱讀,能給學生帶來閱讀課文的強烈欲望,就像學畫畫的人急切地去找畫本,學寫字的人仔細揣摩字帖一樣。學生要運用文字這個工具去反映、描繪生活,就迫切地需要從他人的作品中吸取營養;學習作者洞察生活,選取題材的方法和本領;積累反映生活的豐富多彩的詞語;品味作者組成生動畫面的匠心;磨煉敏銳的觀察力,從平凡的生活中抓住閃光的思想等等。課文不僅是啟迪思想的武器,而且成了學習作文的樣闆。學生不隻滿足于了解課文的内容,而且還要仔細體會、琢磨文章的寫法,渴望從課文中找到自己作文的鑰匙。于是,讀的興趣濃厚了,讀的能力也提高了,心靈、品德也從中受到了洗禮、陶冶,培養了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有了寫的沖動和靈感,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必将使學習語文成為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主動和自主推動的過程。

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讀聽說寫能力的培養是不可分割的,它們之間有密切的内在聯系,讀聽是說寫的基礎,說寫是讀聽的反饋。讀、聽側重概括,整體感悟;說、寫側重表達,深化内容。它們都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彼此之間往往是相

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在閱讀教學中不應孤立為之,而應靈活地加以綜合運用, 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從而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工于表達”。我們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注意課内與課外的結合,學校與社會的統一,知識與能力的遷移,點與面的溝通,把“讀”當成提高語文素質的“支撐點”,把“聽”當成促進語文學習的“接收機”,把“說”當作篩選語文知識的“過濾器”,把“寫”當作檢測語文能力的“度量衡”,這樣才能擺脫那種滞後的、片面的、短期的教學模式,探索出一種開放型、多元型的教學思路,構建全方位的語文閱讀教學格局,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主動探索鑽研的積極性與進取性,這樣就能使學生學習語文的潛在創造智能得以有效發揮。所以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讀、聽、說、寫的訓練,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的有效措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