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藏學家任新建說:不了解康巴就難以正确認知藏民族的形态和發展曆史,就不能完全領悟藏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深層次的文化内涵。
著名作家達真的《康巴》,讓我們走近康巴,擁抱康巴。
達真,藏族,中國作協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康巴》《命定》《家園》。《康巴》獲長篇小說“駿馬獎”;由《康巴》改編的大型廣播劇獲“五個一”工程獎,第八屆四川文學特别榮譽獎;《命定》獲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編劇的電影《金珠瑪米》獲得第十七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提名。
小說《康巴》講述了三個發生在近代康巴的故事,故事雖然單獨成篇,但又緊密關聯。《大夢》講述了20世紀初,在趙爾豐實施的改土歸流接近尾聲之際,康定的大土司雲登格龍在恐慌與彷徨之中,意識到這股曆史潮流不可阻擋,在無盡的絕望與掙紮中,學會了寬容和尊重。《悲夢》講述了回族青年鄭雲龍為情受困,攜愛人逃到康巴藏地。為了生存,努力與當地的文化融彙,求同存異,在順應的過程中尋求到嶄新的生活。《醒夢》講述了大商人爾金呷與降央土司之間的世代恩怨,多年血腥掙紮,最後家族隻剩下爾金呷的女兒澤央措,而澤央措在信仰的力量下終于化仇恨為平靜,為世仇唱起了《為罪人頌》。
這本小說,我讀了很多次,每次都是感受到時代變遷的蕩氣回腸,文化交融的五彩缤紛,共存共榮的人間正道。
生于斯長于斯的康巴人,達真試圖通過《康巴》回答關于康巴終極之問。
我是誰?康巴,青藏高原上橫斷山脈中的神秘之境,被譽為“藍色星球上的最後一片淨土”“心中的香格裡拉世界”。作為“藏族三大文化圈”之一,衆所周知,康巴與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區雖然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差異性、地域特色十分明顯。康巴地區跨西藏、四川、雲南、青海四省,地處西藏高原與四川盆地之間,是我國西藏和四大涉藏地區的接合部和交通樞紐,是連接西藏和祖國腹地的橋梁和紐帶。康巴地區是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康巴人不單單指藏族人,而是生活在這個區域的所有人,就像書裡所寫的雲登格龍、鄭雲龍、爾金甲、王正西等,各民族在此長期共存、互相幫助、和諧共處,形成了以藏文化為主體兼容其他文化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多元文化。在這裡世界四大宗教并存、藏傳佛教諸派彙聚、宗教文化紛繁多樣。康巴各地民俗風情異彩紛呈,形成不同的文化小區域,如以德格為中心的德格文化圈、以大渡河上遊為中心的嘉絨文化圈、以木雅貢噶為中心的木雅文化圈、康北高原草原的遊牧文化圈,以康定、昌都、玉樹等城鎮為代表的漢藏商貿文化圈,在語言、建築等方面也是各具特色。《康巴》三個故事,涵蓋了康巴富饒美麗的地方,展示了康巴絢麗多彩的文化。
從哪裡來?康巴地區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最近發現的稻城皮洛遺址表明,至少在13萬年前,這裡就有聚居的古人群落。康區是最早歸屬于中國版圖的民族地區之一,早在秦漢時代,中央王朝就在康區東部設置郡縣。康巴地區是所有藏區中社會形态和文化形态最複雜的地區,既有“政教聯盟”的土司制,又有“政教合一”制和“土流兼治”制,還有所謂的“不負王化”的部落群。近代以來,康巴地區更是烽煙滾滾,戰火不斷,各種文化不斷交融,最後走向和諧。
哪裡去?《康巴》裡回族老人鄭雲龍最後感悟到,“我活到古稀才悟出,其實,民族不過是一個抽象的符号,友情第一,智慧第一,才是全人類尋找和諧的終極目标。”我理解,這其實是達真最想告訴大家的。是啊,中華民族大家庭,交往交流交融,大家都是一個媽媽的女兒。隻有大家和諧相處,攜手向前,共同奔向美好明天,才是正确的道路。就像冬奧會主題歌唱到的,大家手牽手,一起向未來。
(圖片均來自網絡,特此說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