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上海天文館,太陽的圖像在黑暗的展館中格外顯眼。圖/視覺中國
看看你的腳下,這就是你要走的路。來,看着前方,這就是你的未來。
——《向着未來》
01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預判,到2049年,中國的人均GDP将達到45000美元,是美國的一半;GDP總量則是美國的兩倍。屆時,美國将接受中國的崛起,中美關系趨于正常化,整個世界也就有可能恢複至一個穩定、和平的新局面。
02
至于中國能否保持高速發展,林毅夫的判斷是:2019—2035年,在8%的增長潛力下實現6.0%左右的年均增長;2036—2050年,在6%的增長潛力下實現4%左右的年均增長。對中國而言,這是遊刃有餘的。
中國北京CBD天際線的晴朗景色。/圖蟲創意
03
經濟學家何帆認為,世界已經從全球化時代進入本土時代。改革開放時期流行“向國際慣例接軌”,中國就像一個優秀生,積極向先進國家學習;進入本土時代,我們面臨的很多新問題是前所未有的,并沒有标準答案,隻能靠自己去摸索、去解決。何帆計劃每年寫一本書,一共30本,記錄中國從2019年到2049年之間的變化,目前已出到第三本。
04
學者們普遍認為,老齡化是決定中國未來的一個慢變量,也是一個挑戰。有專家預測,2019年到2049年,勞動年齡人口可能減少1.7億人;而到2049年,人口撫養比可能上升到66%。勞動供給減少、消費需求減弱、儲蓄率下降及養老金缺口大幅擴大等,都是“未富先老”所面臨的問題。
山東泰安,兩名老人在花壇前自拍。/視覺中國
05
中國城鎮化率,2030年達到70%、2049年達到80%,這是專家們給出的判斷。有專家認為,鼓勵人口自由流動,以确保更多的人聚集到發達的大都市和都市群,大大提升内需(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費是農村居民的兩到三倍),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巨大空間優勢。
06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透露, 2049年,我國航天器将穿越星際時空,首次飛抵距地150億公裡左右的太陽風和宇宙風交彙平衡點,開展科學探測和在軌試驗。這将是人類首次進行此類探測,如果成功實施,将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也是對人類的貢獻。
07
曆史學者、《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認為,再過數十年,當人們回顧曆史的時候,如果他們還記得新冠肺炎疫情,他們記住的不是疫情本身,而是“哦,就是從那時開始,世界完全數字化了”。在他看來,疫情隻是人類曆史長河中的一個事件,真正改變世界的,是疫情的起因,以及科技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變化。
廣州天河區開展全員核酸檢測。/視覺中國
08
從移動互聯到萬物互聯,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得以擺脫以智能手機為控制中樞的模式,有了更多選擇,比如現在已經出現的智能音箱。未來,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描述的,AI将成為稱職的管家,指揮各種設備,為你主動提供服務:比如,party結束後讓掃地機器人進行清掃。
09
針對老齡化的擔憂,你的智能設備如手表将成為預防性護理設備。比如,在你進食高糖高脂食物前,它會發出忠告:“提醒:有心髒病發作的危險,請立即去急診室。”AR (增強現實)眼鏡也可以承擔類似工作,它會發現,白天經常打盹的你不僅是勞累過度,還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
10
正如建築師青山周平所說,我們的家庭結構,将從大家族的1.0時代、現在的一對父母一個孩子的2.0時代,進化到“一個人的家庭”的3.0時代。因此,未來的建築格局将不再是傳統的兩室一廳或三室一廳,而是更個性化、人性化;生活習慣也會被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願意選擇“單獨美麗”——一個人依然活得很好。
當代年輕人的夢想,一貓一狗一棟房。/unsplash
11
疫情期間居家辦公、線上協作的成功經驗表明,傳統的打卡上班、到點下班乃至互聯網大廠的“996”“007”模式到了改變的時候了,年輕人更習慣雲端式組織——“我熱愛工作,但不愛上班。”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在線遠程辦公的人口滲透率隻有1%。未來,這個數字将大大提升,至少可以達到當前成熟市場的占比:20%。
12
有專家認為,人類可望在2200年打敗死亡,也有專家認為是2100年。發明家雷·庫茲韋爾和老年病學家奧布裡·德格雷更為樂觀,他們認為,到了2050年,隻要身體健康,錢也夠多,人類就可以接受定期全面治療,讓衰老的組織再生,并讓手、眼、腦等得到升級,從而達到長生的目的。
13
和人類基因組計劃一樣,全球正在展開大腦測繪。一旦技術上實現突破,大腦思維信息存儲的價格将大幅下降,每個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思維進行備份,留待日後以克隆或虛拟的方式重新打開——“你”重生了。
14
科幻作家倪匡在《将來》一書中如此設想:高級生物的生活方式,必然趨向單一獨存,而不是群居。在他看來,人就是由萬億個細胞組成的群體生命,解體(即死亡)後,單一獨存就會實現,尤其是腦細胞——它們本來就是獨立的。和倪匡的設想類似,電子遊戲《殺出重圍》(Deus Ex)将場景設定為2050年的世界,玩家扮演一個由數百萬個納米機器人組成的新人類角色。但質疑也随之而來:身體的組成和結構被幹預之後,他們還能被稱為人類嗎?
未來,各個領域機器人的運用将越來越廣泛。/《機器人與弗蘭克》
15
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說《别讓我走》中,描述了克隆人被圈養,為人類捐獻器官的情節。未來30年,随着基因組學的發展,科學家可以通過DNA培養出人類移植所需要的器官,從而杜絕等待配型時間過于漫長、身體出現排斥反應等緻命的情況。
16
美國公布的《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認為,2045年,全球超過40%的人口将面臨缺乏水源的問題,食物和淡水會成為新的沖突爆發點,同時也是科技需要攻克的熱點——海水淡化、微型灌溉、污水回收、雨水收集等科技将減緩人類對淡水水源的需求;基因改造農作物以及自動化将允許農民使用更少的土地出産更多糧食。
17
地球還會持續變熱:根據目前的數據,科學家們推測,到2050年,地球表面的溫度将增加1.4—3攝氏度。地表溫度的提高将帶來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發生洪澇幹旱等一系列惡果,緻力于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将是各個國家和機構的重點任務。
被海面包圍的冰川小島。/圖蟲創意
18
根據韓國互聯網振興院(KISA)發布的《2045年未來社會和網絡》一書,2045年,将出現時速高達6000公裡、2小時就能從韓國抵達英國倫敦的真空管道列車。我國也在2017年宣布,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正在推進設計時速4000公裡的“高速飛行列車”(也是真空管道列車)項目,不過并未給出具體時間表。
19
未來學家丹尼爾·傑弗裡斯認為,方向盤将最終消失,“到2049年,在沒有特别許可的情況下,由人類開車幾乎就是非法的,幾乎無人死于交通事故。人類駕駛汽車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利基市場,就像CD、Napster以及AppleMusic、Spotify崛起之後的唱片市場一樣”。
20
未來,學校可能會被一個精心設計的終身學習系統取代——它将實現真正的一對一教學方式,圍繞每個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為他們設置相應的課程,這樣學生就不會有厭學情緒了。
未來的學習内容以及方式,将發生巨大改變。/圖蟲創意
21
音樂将不僅能被聽見,還能被看見——這是宜家創意實驗室SPACE10所設想的未來生活圖景之一:一種基于增強現實的光學聲音系統,能讓你通過手機裡的應用程序,将播放的音樂變成彩色波浪的形狀,在地闆上随着音律蔓延、流淌。還有一種觀點是,音樂可以通過全息顯示的方式展現。
22
未來的電影,将實現真正的交互:AI技術使得電影可以根據觀衆的注意力以及情緒變化,實時改變故事走向;而屆時最好的電影,往往通過對場景、情節的精準設計,讓觀衆獲得過山車式情緒體驗。同時,虛拟明星将取代片酬過高的人類明星。電視劇《西部世界》的故事背景,就設置在2053年。
23
未來我們怎麼搭配衣服,也很可能由AI來決定——你可以購買虛拟服裝,給數字圖像中的自己“穿”上,好處是不會對地球造成任何傷害;你也可以訂購時尚穿搭服務,根據你的心情變化和場合,讓AI告訴你該穿什麼。
24
美國心理學教授珍·M.特溫吉認為,i世代(指1995—2012年出生的一代)重視“情緒安全”,簡而言之,就是不希望自己的情緒因情感、社交等受到傷害。因此,保護情緒安全可能成為商機,比如制造歡樂、纾解郁悶的喜劇人将大受歡迎。美國佛羅裡達大學人類學家傑弗裡·約翰稱,前往火星的漫長之旅中需要喜劇人的存在,也是同樣道理。
情緒需要喜劇,如同生命離不開水。/圖蟲創意
25
2021年4月,建築師事務所Abiboo發布了首個“火星城市計劃”,将于2054年開始建設。該計劃構想的火星圖景,有三個關鍵詞:垂直城市、全員素食、付費打工。計劃中還提到,在火星上動物飼養不易,它們提供的是“心理價值”——這不就是菲利普·K.迪克那部《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的情節嗎?
✎作者 | 桃子醬
✎排版 | 方詠心
首發于《新周刊》593期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