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個視頻,廣州疫情封控區一位工作人員為一位獨居阿婆配送物資,臨走時,阿婆詢問能否幫忙帶走自己的生活垃圾。
經得對方同意,這位廣州阿婆說了句“唔該曬,哥哥”。
特别聲明“哥哥”無誤,阿婆沒有糊塗,我也沒有打錯字,這正是接下來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
不熟悉廣東風土人情的人們大概會疑惑,中國社會講究長幼尊卑有序,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婆,為何稱呼年輕小夥子“哥哥”?
關于這個問題,我查詢了許多資料都沒有結果,假如必須有一個答案,私以為是一種智慧!
許多上了年紀的廣東人有一個習慣,習慣稱呼較自己年輕得多的陌生小夥子為“哥哥”(語調有差異,也稱哥哥仔)。除了上述一句“唔該曬,哥哥”,還可以舉很多例子。比如一位廣東阿姨由于眼花看不清剛剛收到的短信,問起湊巧路過的小夥子,說“哥哥,麻煩你幫我看下”……
我們認知的“哥哥”一詞有兩種釋義,指同父母(同父或同母)而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也指同族同輩當中年紀較自己大的男子。
無論那種釋義,一位長者之于年輕小夥子“哥哥”的稱呼都“不妥”。
就文字的釋義而言,“哥哥”委實不恰當。不過——“稱呼”表示彼此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蘊含了情感。
廣東阿叔阿姨口中的哥哥(或哥哥仔),無異于我們更熟悉的“靓仔”,不能簡單從字面意義理解。“靓”并非形容外貌,同樣的,“哥哥”也不是區分年齡的長幼。
為什麼上了年紀的廣東人稱呼年輕小夥子“哥哥”?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一個人在陌生人面前容易産生“不舒适感”和“防備感”。出于某種目的必須和陌生人打交道——尤其有求于人,那麼首先需要突破對方心理防線。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名片效應”,指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态度和價值觀相同,将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
打招呼無疑是交際的第一步,因此一個有助于快速拉近雙方距離的稱呼——“哥哥”至關重要。
雖然一位長者稱呼年輕人“哥哥”于“禮”不合,卻是較其他方式容易突破對方心理防線。
“哥哥”無疑符合年輕人的身份——更容易被對方接受;其次出自長者之口,消弭了“由小看大”的嚴肅感,甚至予人謙卑、客氣。當這些積極因素成立,心再“無防”。
一句“哥哥”蘊含了無以言表的智慧!
反複推敲自己的觀點,直至結尾,未嘗滿意,而我已經盡力了,歎息之。
你覺得廣東人習慣稱較自己年輕得多的陌生小夥子為“哥哥”(哥哥仔)的因由是什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