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南京水西門的曆史故事

南京水西門的曆史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20:46:34

開欄語:2022年1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為保護傳承長江曆史文脈賦予了重大現實意義。南京,是江蘇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長江對南京城市文明的起源、發展以及未來,始終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今起,揚子晚報推出系列報道《南京文保單位中的長江故事》。我們将解讀南京與長江有關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生動呈現其中蘊藏的曆史文脈,深入探究長江與南京城市的發展脈絡。

戰國晚期楚滅越,盡取越地即越國此前吞并的故吳地。楚王在今南京主城城西的石頭山上築城,并以此為治所設置金陵邑。一般認為,金陵邑是今南京主城地區作為政區建置的開端。爾後的魏晉南北朝,這座“金陵邑”不斷修繕加固,在王朝興衰起伏和南京城市發展變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有一個我們更熟悉的名字——石頭城。南京作為六朝都城的輝煌,源起于石頭城。而石頭城得被曆代王朝所青睐,正因為起“臨江控淮”的重要戰略區位。目前,南京石頭城遺址是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尋找:多年考古調查石頭城範圍已基本确定

自上世紀90年來以來至今,考古部門經過對石頭城遺址所在地區所進行的多次大規模考古調查、勘探和局部試掘,目前已經基本确定石頭城遺址位于今清涼山公園、國防園及菠蘿山、紅土山、清涼門地區。

南京水西門的曆史故事(南京文保中的長江故事1)1

石頭城遺址範圍示意圖(來源: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微“南京考古”)

考古顯示,石頭城平面形狀不規整,呈北寬南窄的粽子形。除南牆外,其城垣多依自然山體而建,周長總計3000 餘米,占地面積至少在60萬平方米以上。發掘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發現,就是在一塊磚上發現有“石頭”兩字。

南京水西門的曆史故事(南京文保中的長江故事1)2

石頭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來源: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微“南京考古”)

南京水西門的曆史故事(南京文保中的長江故事1)3

石頭城遺址角樓遺迹(來源: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主辦《大衆考古》官微“大衆考古”)

南京水西門的曆史故事(南京文保中的長江故事1)4

“石頭”銘文磚(左),石頭城遺址北垣出土。(來源:南京城牆博物館官微“南京城牆”)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沈麗華在《考古2020| 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壩頂祭天處,石頭城邊走》一文中介紹:通過多年考古工作,在石頭城遺址發現了孫吳時期的磚鋪路面、東晉至南朝早期夯土城牆及包磚牆、角樓遺迹和南朝晚期的城門遺迹,出土大量六朝時期的瓦當、瓷器、銘文磚等,展現了石頭城在整個六朝時期不斷修繕和傳承使用的曆史過程,以及六朝城垣的建築特征。作為南京六朝都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掘表明石頭城遺址迄今已有1800年曆史,是南京作為六朝都城的開篇之作,在南京城市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值得說明的是,今天南京石頭城公園内一段被稱為“鬼臉城”的城牆,其實是南京明城牆的一部分,并非六朝時期的石頭城。

解密:臨江矗立“護佑”六朝都城走向輝煌

石頭城遺址位于今天南京外秦淮河東側,地處中心城區,何以被古人稱為“臨江控淮”?原來,在唐代以前,長江南京段的江面寬達十餘公裡。楚王、劉備、孫權們的時代,石頭城所在地方就是江邊。也正是在長江天塹與石頭城的護佑下,南京逐步走向城市史上輝煌的六朝時代。

南京水西門的曆史故事(南京文保中的長江故事1)5

明·陳沂《東晉都建康圖》。石頭城(紅框内)緊鄰長江邊

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張學鋒認為,十餘公裡江面上行走的船隻或者橫渡過來的船隻,在長江岸邊很難停下來,一定要進入支流,風浪小了才可以停靠。而南京正處于長江下遊最大的支流秦淮河跟長江交彙之處。戰略地位很重要,所以孫吳建都選中南京。孫權還在前代所築城址的基礎上對石頭城加築,造就了瀕臨長江天塹、天然而成的戰略要地。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幹有成在《長江對南京意味着什麼?》一文中介紹:東吳時期,濱江的石頭城是水師駐防要塞,以石頭城為依托的石頭津,是位于石頭山麓的沿長江岸線分布的重要港灣。南朝梁詩人何遜的《登石頭城》中有“連樯入回浦”,就是對石頭津舟船首尾相接入港的繁榮景象的描繪。整個六朝時期,石頭城與建康宮城之間,也具有表裡關系,石頭城的命運關聯的是六朝都城的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在楚國設置金陵邑至孫權修築石頭城之間的秦漢時期,石頭城并非空白。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教授王志高在講座《最早的金陵——從考古發現談早期南京的區域中心》中分析秦漢時代南京區域中心時介紹:以往認為秦漢時期秣陵縣治在今天南京江甯秣陵,但迄今為止江甯秣陵尚未發現秦漢時期的城址遺存,其周圍也未發現任何兩漢時期的墓葬。秦漢時期秣陵或許并不再江甯秣陵。進一步依據文獻記載及考古發現的線索,秦代秣陵縣治應繼續沿用戰國楚金陵邑城,仍在南京城西的石頭城。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在全國縣邑築城的形勢下,秣陵縣治東遷至南京城西冶城與西州橋之間,因此,秦漢時代南京的區域中心就在今日南京主城區。孫吳建都之前的南京主城區并不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之地,其地作為戰國楚金陵邑城、秦漢秣陵縣治所在,已曆經數百年的發展。

南京水西門的曆史故事(南京文保中的長江故事1)6

南朝梁代建康城布局示意圖(王志高繪制)

品讀:詩詞吟誦中“石頭城”成為一種文化符号

石頭城的魅力還在于它的文學藝術性——這是一座可以品讀的文物保護單位。在六朝唐宋等曆代文人的吟詠下,大量以“石頭城”為主題的詩詞名篇佳作傳頌至今。因此,“石頭城”成為了南京城市的别稱,成為最具金陵特質與象征意味的代表性地名意象符号之一。

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教授王志高撰文《六朝唐宋詩詞中的石頭城》對此進行了系統研究。王志高梳理發現,六朝唐宋詩詞中的石頭城有多個維度。

一是作為城市空間的石頭城。例如最早對石頭城進行文學描述的西晉左思的《吳都賦》:“戎車盈于石城,戈船掩乎江湖”。意指石頭城内貯存有大量軍用器械,所藏處當即石頭城内東北高處的石頭庫,或稱倉城。

二是作為憑吊對象的石頭城。例如唐代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三是作為佛寺遺存的石頭城。王志高認為,晚唐五代以後,随着地理地貌和城市發展變遷,石頭城逐漸失去軍事防禦功能,被改建為佛寺、離宮。例如宋代曾極的《清涼廣惠禅寺》:“鳴鞘響斷苑牆平,敲戛惟聞風玉聲。三百年間陵谷變,寒潮不到石頭城。”

王志高認為,多重意象疊加,石頭城最終升格為一種“象征”,即第四種——作為文化符号的石頭城。在現存與石頭城相關的唐宋詩詞中,此類詩詞數量最多,乃至在所有金陵懷古詩詞中也占有較大的比重。此類詩詞,無論是送别抒情詩,還是詠史懷古詩,其中的“石頭城”皆非實指,而系一種地名意象符号,并與台城、朱雀橋、烏衣巷、鳳凰台、秦淮、瓦官(棺)寺、鐘山、景陽井、景陽樓、桃葉渡、禦路等其他符号化地名語言相組合,成為最具金陵特質與象征意味的代表性地名意象符号之一。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可

校對 王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