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裝袋鼓包了怎麼辦?一大包禮盒拆開隻有三小袋沖劑,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食品包裝袋鼓包了怎麼辦?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大包禮盒拆開隻有三小袋沖劑
記者調查過度包裝問題
□ 本報記者 趙麗
“下單一時爽,一堆貨送到家後卻有了麻煩——拆不動了。”北京市民趙萍萍向《法治日報》記者“吐槽”道,面對裡三層外三層的包裝無從下手,隻能動用剪刀,采取“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拆開,最後處理這堆包裝垃圾也讓人頭疼。一頓操作之後,實在累得夠嗆。
采訪中,許多“剁手黨”都表達了和趙萍萍類似的苦惱:收到網購商品後,打開一看,産品隻占了快遞箱一半甚至更小的空間,另一半全是泡沫等填充物,處理起來成了一樁麻煩事。
記者近期走訪調查發現,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尤其是在剛剛結束的春節期間,商品過度包裝現象普遍。在部分熱銷的禮盒中,産品并無太大變化,而外包裝卻越來越龐大、奢華。
商品過度包裝問題由來已久,相關部門也多次進行監督抽查,然而效果不甚理想。那麼,包裝“瘦身”到底難在哪呢?
精裝禮盒華而不實
層層包裝成了噱頭
“昨天拆完4個禮盒以後,我不得不跑了兩趟,才把全部的包裝垃圾扔進了樓下垃圾桶。”趙萍萍說。
對于包裝垃圾的泛濫,北京市西城區汽南小區的保潔人員趙大爺也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尤其是節日期間,包裝盒數量激增,“今年除夕下午,我整理包裝盒将近兩個小時,如果不盡快整理,疊高了很容易砸到人。有的包裝太厚太大,垃圾桶根本放不下”。
采訪中,記者碰到了正在扔垃圾的北京市民楊女士,她手裡拿着一個快遞箱和一個某品牌的“大豆 核桃 黑芝麻”組合沖調禮盒包裝,還有3個玻璃罐。談起包裝的問題,她氣憤地告訴記者:“光看産品外包裝,感覺裡面有3大罐沖調粉,但拆開層層包裝後才發現,禮盒内部包含3個玻璃罐,每個玻璃罐内各裝着一小袋沖調粉,看着真讓人無語。”
家住北京的小王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她告訴記者,今年過年,她收到了朋友送的草莓禮盒,“外面先是一個箱子,裡面再是一個禮盒,然後再打開還是禮盒兒……就這樣層層打開,最後才是草莓。你知道這麼一大盒售價幾百元的草莓有多少個嗎?就25個”。
這樣的包裝還不是最誇張的。
此前,一擁有千萬粉絲的自媒體發布了某款草莓“黑金禮盒”的拆箱視頻。在總長42秒的視頻中,拆箱過程占了37秒。鋁膜保溫袋、泡沫箱、塑封、精裝紙盒、抽真空鎖鮮袋、海綿開孔墊、塑料托盤……精裝禮盒從裡到外包裹了7層。一盒24顆草莓的精裝禮盒,層層包裝成了它的最大噱頭。對此,評論區裡一些網友評論道,“價格”“心意”都花在了包裝上。
來自陝西西安的大學生胡萌芽告訴記者,她曾經買過一箱蛇果,“上面标示淨含量十斤,但是實際隻有七八斤,包裝上的淨含量是包括包裝之後的重量,感覺受到了欺騙”。
除了食品類,各大品牌化妝品也在諸如雙十一、年貨節等節點準備了各式各樣的禮盒。北京市民李岩于過年前在某品牌的旗艦店買了一套價值千元的化妝品禮盒,裡面共有3件化妝品,但是除去化妝品本身自帶的包裝盒外,商家還用3個大盒子将每件化妝品分開裝。
“我曾購買過新春限定口紅禮盒,包裝的确華美,從快遞盒到口紅外包裝都非常大,裡面的口紅包裝是長寬高15cm的立方體。”在北京讀研究生的吳菲說,但是打開之後,首先便是兩層紙覆蓋,拿出紙之後盒子中部隻有一支口紅和兩三片化妝品的小樣,盒子剩下的三分之二空間都用拉菲草填充。
“為了讓消費者覺得商品配得上這個價位,一些商家就把包裝變大,并加上塑料封膜,配上賀卡還有一系列産品介紹。此外,有的還會加上印有品牌logo的紀念品,将裡面的商品各個獨立包裝,再各自加上一層氣泡膜。”吳菲說。
過度包裝愈演愈烈
網絡購物成重災區
不少受訪者向記者“吐槽”,網絡購物是過度包裝的重災區。
據了解,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曾對電商平台銷售的餅幹、化妝品、茶葉等商品進行包裝計量監督抽查。結果顯示,抽查的50批次商品中,有12批次存在過度包裝問題。其中,茶葉和咖啡的包裝不合格率為20%,而化妝品更是高達70%。
在北京某高級買手店做銷售的王女士告訴記者,一定程度上,精美細緻的包裝能夠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能給部分消費者帶來自用或者送禮的儀式感,線下購物在包裝上下功夫便成了衆多商家吸引眼球的一大戰略。
除了吸引顧客外,商家也有自己的苦衷。一位開了近6年網店的店主陳曉(化名)告訴記者,暴力分揀問題令商家不得不加大對商品的保護力度。分揀員人手不足,高強度工作之下,追求效率成了首要任務,很容易造成快遞損壞。為了保證商品不被退貨,商家隻得通過加強包裝來避免損壞。
關于過度包裝如何界定,中國消費者協會曾明确指出,凡包裝體積明顯超過商品本身的10%、包裝費用明顯超出商品價格的30%,就可判定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商業欺詐”。
“商品過度包裝看起來很華麗,但實際上華而不實,不僅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也容易造成社會上追求豪華奢侈的風氣,這和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是相悖的。”中國政法大學自然資源與氣候變化法研究中心主任曹明德認為,過度包裝既浪費資源也浪費能源,生産加工這些多餘的包裝部分需要耗費大量原料和電力。
在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教授胡靜看來,春節期間有的商品主要用于送禮,人們心理上總認為送親戚朋友的禮品要美觀,在購買時肯定會首選包裝好看的商品。這涉及移風易俗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希望在滿足包裝基本的需求之外,可以盡量簡化包裝。
強化監管源頭治理
為過度包裝“瘦身”
為解決食品化妝品過度包裝問題,2021年9月,新修訂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強制性國家标準發布,将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實施。新标準嚴格限定了包裝層數,修改了包裝空隙率限量要求及計算方法,增加了外包裝體積檢測、判定規則和不同商品的必要空間系數,為過度包裝“瘦身”。
在曹明德看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等一系列國家标準,可以對過度包裝問題進行有效遏制,但現在也存在着執法部門監管不到位、執行不到位的問題。新修訂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标準,再次強調了對商品包裝的要求,就是要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包裝廢棄物産生,減輕消費者負擔。
曹明德認為,生産、流通、消費等環節互為因果,行政部門需要加強監管,讓企業在生産過程中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避免過度包裝。消費者需要培養綠色低碳、節約環保的理念。當商家考慮到消費者這種消費心理時,自然也會減少過度包裝。“在過度包裝這方面,我們還需要真正地形成一種社會共識,讓公衆和一些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監督”。
在胡靜看來,生産經營者生産出符合标準的綠色包裝至關重要,如果市面上流通的都是綠色包裝,即使部分消費者想追求奢華的包裝也買不到,自然不會産生過度包裝浪費的問題。
胡靜認為,随着限制包裝強制性标準的出台實施,生産經營者一方面要考慮包裝的一些基本功能,比如安全衛生以及運輸過程當中防止破損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思考怎樣達到綠色包裝的标準。具體怎樣平衡包裝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可能還需要國家進一步制定相應的政策。
來源: 法治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