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聲律啟蒙下卷經典

聲律啟蒙下卷經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11:55:19

聲對色,飽對饑,虎節對龍旗。

【注釋】:聲:特指音樂。色:特指女色,此處指歌女、舞伎等。

虎節:即兵符,古代軍隊中調兵遣将的憑證。一般為銅鑄,虎形,上有相應的銘文,分左右兩半,右半留在中央,左半歸統兵者掌管。調兵時由使者持右半虎節與統兵者驗合,方能發兵。節,符節。龍旗:上面繡有龍的旗子。

聲律啟蒙下卷經典(聲律啟蒙上卷五微)1

虎符

聲律啟蒙下卷經典(聲律啟蒙上卷五微)2

龍旗

楊花對桂葉,白簡對朱衣。

【注釋】:楊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桂葉:桂樹的葉。桂葉互生,革質,葉片長橢圓形或闊披針形,先端銳尖,全緣,深綠色,碎後有清香氣味,葉柄淺紫色。桂葉亦常用來形容女子的眉毛,如唐·江采萍《謝賜珍珠》記:“桂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绡。”

白簡:古代禦史谏官彈劾的奏章稱白簡,也可用來代指禦史等主管監察的官員。《晉書·傅玄傳》:“玄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節日,暮捧白簡,坐以待旦”。朱衣:官員所穿的一種紅色官服,也可代指有資格穿此類服裝的官員。漢代祭宮、唐宋四品五品的官員都穿朱衣。《歐陽公詩》:“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一點頭。”

聲律啟蒙下卷經典(聲律啟蒙上卷五微)3

桂樹葉

尨(máng)也吠,燕于飛,蕩蕩對巍巍。

【注釋】:此聯兩句均出自《詩經·國風》。上聯出自《召南·野有死靡》,原文為:“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不要揭動我的圍裙呀,不要讓你的獵狗叫起來。),本是熱戀女子勸告情人不要過于冒失的話。尨,多毛狗。下聯出自《邶風·燕燕》,原文為:“燕燕于飛,差池其羽。”(燕子在飛翔,羽毛參差不齊。),本借燕子雙飛,比喻女子出嫁。于飛,飛翔;于,詞頭,無義。

蕩蕩:很寬廣的樣子,這裡指水奔突湧流貌。《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巍巍:這裡指山的高大壯觀。

聲律啟蒙下卷經典(聲律啟蒙上卷五微)4

春暄(xuān)資日氣,秋冷借霜威。

【譯文】:春天的溫暖借助于太陽的熱氣。秋天的寒冷借助于嚴霜的威力。

【注釋】:暄:溫暖。資:借助。藉:借助、依靠。

聲律啟蒙下卷經典(聲律啟蒙上卷五微)5

出使振威馮奉世,治民異等尹翁歸。

【注釋】:這是兩個典故,均出自《漢書》。上聯出自《馮奉世傳》。馮奉世為西漢武帝宣帝時人,奉命出使西域大宛國時,遇上莎車國殺了漢朝使者,他便勸說西域諸國,發兵大破莎車,殺莎車王,威名遠揚,得到西域各國敬重,後封為關内侯。下聯出自《尹翁歸傳》。尹翁歸為西漢宣帝時人。曾任東海郡太守,因為政績卓著而調遷右扶風(官名),為官清廉嚴正,死後家無馀财。異等,與一般人不一樣、超出别人一等。

燕我弟兄,載詠“棣(dì)棠韡韡(wěi)”;命伊将帥,為歌“楊柳依依”。

【注釋】:此聯兩句均出自《詩經·小雅》。上聯出自《常(棠)棣》,原文為:“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棠棣樹開的花呀,外觀不是明豔照人嗎?所有現在的人呀,沒有人能趕上親兄弟。)據說這是周公為宴飲兄弟而作的詩。燕,通“宴”。載,發語詞,無義。棣棠,樹木名,即郁李,也寫作棠棣、唐棣。文中将“棠棣”寫成“棣棠”,是因為服從對仗平仄的要求而改的。韡韡,光豔茂盛的樣子。下聯出自《采薇》,據說周天子派軍隊征伐入侵的西方少數民族猃狁,戍卒們在征途中作此詩。這是描寫出征邊士艱苦生活的情況。伊,代詞,你、你們。

聲律啟蒙下卷經典(聲律啟蒙上卷五微)6


上平15韻有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抄微、六魚、七雨、八氣、九絕、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 平對仄,仄對平。仄仄對平平。平平對仄仄,仄仄對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對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 了 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緻用普通話判别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 á ǎ 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 (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