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華門徑直往西就是紫禁城東路的文華殿景區,這裡曾是明清皇帝舉行經筵之所。
文華門
今天咱不聊文華殿,單說說位于文華殿後邊的文淵閣,它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書樓。
《四庫全書總目》(圖片來自網絡)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下诏征書,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九年,下诏興建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華殿後的皇宮藏書樓建成,禦賜名文淵閣,用于專貯第一部精抄本的《四庫全書》。
文淵閣坐北朝南,歇山式頂,面闊6間
文淵閣位于工字型的文華殿後院兒,整座建築面闊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寄寓以水克火,體現了防火的理念和藏書的功能。上覆黑琉璃瓦頂,綠琉璃瓦剪邊,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克火,以保藏書樓的安全。在建築規制、建築功能和理念上,文淵閣都仿自浙江甯波的天一閣,古樸典雅。
文淵閣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
最西邊一間設樓梯連通上下
除皇家建築與民間建築在規制上的區别外,文淵閣還在内部結構上進行了改進。天一閣為上下兩層,而文淵閣則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也就是從外觀看上去是重檐兩層,但在腰檐處設有暗層,即利用上層樓闆之下的腰部空間暗中多建一夾層,故全閣共上、中、下三層。這種建造方式,俗稱"偷工造",既美觀大方,又節省工料,便于貯書,很實用,也集中反映出清代宮廷建築在設計和營造上的高超技藝和水平。
藍底金字的文淵閣匾額
閣的前廊設回紋欄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綠色檐柱,清新悅目的蘇式彩畫,頗具園林建築風格
菱花門窗
綠色廊柱
精美的蘇式彩繪
綠色廊柱、菱花窗門,所有的油漆和彩繪都是以冷色調為主,從而營造出皇家藏書樓典雅靜谧肅穆的氛圍,與整個紫禁城宮殿中的黃色琉璃、朱紅門牆的暖色調截然不同。
兩側山牆青磚砌築,磨磚對縫直至屋頂,簡潔素雅。
閣前鑿有一方型水池,引金水河水流入
池上架有漢白玉石橋一座,顯得靈秀精美
閣後有許多太湖石,堆砌成山,勢如屏障,其間植有松柏,曆時二百餘年,仍蒼勁挺拔,郁郁蔥蔥
閣的東側建有一座碑亭,覆黃琉璃瓦,造型獨特
亭内有一通石碑,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寫的《文淵閣記》,背面刻有文淵閣賜宴禦制詩
由于閣内不能參觀,無法得知内部展陳情況
經查閱資料得知:《四庫全書》連同《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入藏文淵閣,按經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且封皮用了四種顔色加以區分。閣内一層收藏《四庫全書》經部書以及《四庫全書總目考證》、《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共22架;正中間的皇帝寶座為講經筵之處;二層收藏史部書共33架;三層西盡間為樓梯間,其它五間通連,分别為子部書22架、集部書28架,明間設有皇帝禦榻,以備皇帝登閣讀書。
乾隆皇帝為有如此豪華的藏書規模感到驕傲,曾作詩曰:丙申高閣秩幹歌,今喜書成邺架羅……
文淵閣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後,皇帝每年在此舉行經筵活動。四十七年(1782年)《四庫全書》告成之時,乾隆帝在文淵閣設宴賞賜編纂《四庫全書》的各級官員和參加人員,盛況空前。
清宮規定,大臣官員之中如有嗜好古書,勤于學習者,經允許可以到閣中閱覽書籍,但不得損毀書籍,更不許攜帶書籍出閣。
《四庫全書》編成後,最初用了六年的時間抄錄正本四部,除一部藏紫禁城的文淵閣外,另三部分别藏于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這四閣又稱“北四閣”。後又抄三部藏于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彙閣和杭州聖因寺的文瀾閣,并稱“南三閣”。
文淵閣本現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現在七部之中,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彙閣本早已蕩然無存,隻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至今。文津閣本今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戰火中多有損毀,後來遞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而最著名的文淵閣本現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在這七座藏書閣名稱中的第二個字大多都取帶‘三點水’的字,如“淵、源、溯、津、彙、瀾”等,這既反映文化傳承的淵源關系,又包含了以水鎮火的寓意。
而唯獨鎮江文宗閣的“宗”字沒有“三點水”,這是為啥呢?原來它是出自“百川朝宗歸于海”的典故,也有着“水”的寓意,且鎮江一地曆來多有水患,文宗閣又建在金山之上,金山又面臨大江,如再加“水”反而會水大成患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