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東西城及通州區開始試點電子停車;同時,胡同将實行“差異化停車收費”的消息傳來。京城停車管理,又迎變局。
左安浦園小區停車困難,車輛經常會停裡
如何有效利用城市有限的空間,又如何利用合理合情的停車成本,引導居民理性停車,一直是老城區的攻堅課題。不同社區、街道,也在尋找着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登記
有證的很期待
缺證的很無奈
龍潭街道左安浦園社區居委會,居民正在排隊登記材料。 社區提供
1月8日早上10點,一推開左安浦園社區居委會的門,眼前就出現了一條長長的隊伍。排隊的人都是來做路側停車優惠證登記的居民。
突如其來的停車新政,激發了市民的極大關注。自周一開始登記以來,居委會已經接待了超過三百名居民。
居民周先生就住在旁邊的左安浦園小區,因為是上班時間,他這次來辦登記還特意跟公司請了假。在随手的文件袋裡,周先生按照規定帶上了身份證、行駛證、駕駛證、戶口本和房産證,五個證件的原件和複印件全齊,名字也全都是他本人,屬于标準的“五證合一”。
“這次如果能辦下來,真是幫我大忙了。”周先生表示,自己所住的左安浦園小區中,物業管理的車位早就已經被占滿,沒有車位的他,每次回家隻能在小區裡亂逛,然後抽空停在其他車輛的外側:“車位裡的車要出來我就得挪車,有時候一晚上得挪三四趟。”
雖然這種亂停行為不用花錢,但無論是找空停還是挪車都很費精力。周先生表示,他也很希望能辦下這個優惠證,以後把車停到正規車位裡,即使每月要花錢他也願意。
左安浦園社區屬東城區龍潭街道管轄,街道工作人員表示,因為辦證的數量有限,辦理時會優先滿足提交五證合一材料的居民。但像周先生這樣能提供“五證合一”證件的居民,在所有登記者中隻占一半。記者在現場看到,有一些居民就因為證件名字對不上,排隊時顯得很焦急。
“我這次帶了五個證,行駛證和駕駛證是我的名,但房産證是我老伴的名字,這種情況應該怎麼算?”提出疑問的是居民文女士,為了證明和老伴的關系,文女士還特意帶來了結婚證,希望能作為證件的“補充說明”。事實上,因為房本和車本名字對不上導緻“缺一證”的情況,在居民中很有代表性。居委會主任郝宏婷表示,目前已經收集到了很多類似的問題,在信息收集完畢後會把情況一并提交給街道。
登記現場有居民表示,他聽說現在有白實線和白虛線兩種停車位,一個面向路側臨停,一個是面向周邊居民,但在左安浦園附近沒看到白虛線車位。這次辦理居民停車證後,是否會把其中一些實線車位改畫成虛線車位?對此,龍潭街道工作人員表示,這次給居民辦證并不涉及車位的“實線變虛線”,所說的車證也并非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證件,而是一種停車優惠的資格。
“現在居民們還有一個困惑,就是這種登記方式是否能真正反映停車需求。”郝宏婷表示,有居民在小區裡已經有了自己的車位,但他也想争取這次路側停車優惠的資源,一些原來沒有車位的居民就會有意見。目前,這種情況還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探索
胡同改單行禁停
破題停車治理
前門西河沿社區,經過居民自治協商,在樓下開辟的停車位。
實際上,通過電子設備、停車位規劃,解決社區停車乃至環境治理問題并非新鮮事,在前門西河沿社區,如何最大程度地引導居民停車,試點已有四五年的時間。
“要是以往,這條路你往東走,兩邊不定得有多少車呢。”順着居民陳強手指的方向,前門西河沿的街道一路暢通。住在前門西河沿的居民,大抵還記得西河沿原來的狀況——如同許多平房區一樣,本就不寬的街道,兩旁被機動車占據,行人與車流隻能在逼仄的縫隙中穿插。而前門西河沿東臨前門大栅欄地區,南接琉璃廠的地理位置,更給其帶來了巨大的交通壓力。
2017年初,大栅欄街道和區交通部門經過多次協調決定,把西河沿定位為“城市次幹道”,并試點“單行禁停”管理措施。
“以前是随便停,不花錢;現在要改成停到遠一點的位置,每個月交錢。換成是你,你也不會樂意對吧。讓老百姓能夠理解單行禁停的好處,配合工作的開展,是我們首先要做的。”前門西河沿社區黨委書記張晨茜回憶,正是居民的深度參與,才能讓前門西河沿的停車整治工作推進順利。
想要施行禁停,首先要解決的是居民的停車需求。社區首先組織了社區停車需求的摸底,随後,社區與轄區内企業北京坊溝通,将居民的私家車停到了北京坊的地下停車場。至于費用,企業讓利一部分,街道補助一部分,居民自己承擔一部分,“與現在停車新政的要求類似,可以享受停車的居民,也需要戶口、車輛注冊地均在前門西河沿。”
為了讓居民理解規範停車的好處,社區兩次組織居民去南鑼鼓巷參觀,學習先進的停車管理經驗,每次都有上百居民參與,看到同是胡同景區的南鑼,在禁停施行後恢複了往日的通暢,前西居民也開始認同禁停的規則。
“從宣傳到協調停車資源,我們就做了三個多月。”每月230元左右的停車費,也低于周邊市場價格,2017年8月,禁停措施正式實施,最後78輛私家車停入地下。
通過禁停加疏解停車需求至周邊商廈、單位的管理方式,也在京城多有試點,如距離前門西河沿不遠的東單地區。2018年5月,協和醫院附近的煤渣胡同及周邊地區進行了禁停等一系列交通整改方案,居民停車疏導至附近的澳門中心、燕莎商廈等,極大地提高了通行效率。
自治
一條街三種方案
居民議事參與
前門西河沿,實行單向禁停後,道路清靜了很多。
街道兩側的停車問題解決了,前門西河沿周邊還有多處居民樓。以往為搶占停車位,居民隻能在樓下見縫插針,各出奇招,用自行車占位、私裝地鎖的屢見不鮮。為解決停車難題,社區引入了居民自行協商的決策機制。
“我們組織居民成立了車管會、居民議事廳,各個樓裡成立了車主群,讓大家一起商量,我們這個車到底怎麼停。”車位規劃、畫線的工作,社區可以代勞,但車位分配方案還需要居民認可。社區組織了各樓車主坐下來面談,從車位的分配,到停車裝置的設置,乃至用什麼樣的地鎖、停車樁的高矮,全由居民自行決定。
事兒聊明白了,居民間也達成了諒解,前西轄區内4棟居民樓下,依靠居民自治模式,又解決了大約150個車位:“與普通停車位不同,居民自治停車位收取的費用較低,主要用于車位的維護和設備更換,怎麼花這個錢,還由居民決定。”
“老城區沒有那麼多空間,都想要免費停車位不現實,大家都交一點費用,最終方便的是自己。”前西8号樓居民劉先生表示,居民解決停車位在周邊幾棟樓已逐漸推行數年,大家都能認可類似的方式。不由特定的車主長期占用車位的治理方式,也更為公平。
張晨茜表示,居民自治的決策模式,還被引入到社區其他事務中,“現在車主群的群主威望都很高,我也加入到每個群中,有什麼事兒,咱們社區及時介入、解決。”
2019年初,前西社區約90個路側停車位也加入了電子停車的管理模式中,在經過登記後,符合條件的居民,還能享受每小時5毛錢的優惠資格。與此同時,街道工作人員表示,未來還将把社區轄區内仍在人工收費的80餘個車位收回,統一通過居民自治的方式進行管理。通過一條街道三種管理方案,将開發出近400個車位,“對于老城區,空間資源稀缺是必然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因地制宜,盡量滿足居民的停車需求。”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吳楠 莫凡 文并攝
編輯:丁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