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又名元亮,或作淵銘,出生于江西浔陽柴桑,是一代名士。他出身世家,他是名門之後,祖父陶侃以軍功升為大司馬,祖父、父親曾任太守,至淵明,他的家族早就衰落了。淵明少年時博覽群書,有一顆普天之下的心,但對世俗和名利,他并不感興趣。29歲當官,41歲時,因不肯吃五鬥米,甘心辭去彭澤縣知縣長八十餘日,返回柴桑隐居。
此後二十二年,他雖一貧如洗,卻依然讀書,飲酒作樂。63歲,人稱“靖節先生”。淵明畢生緻力于仕途,他希望與世長辭,他的“知心一死,燕京一劍,一步登天,滿懷理想與激情,投身于官場;然而,“日月如人,有志不能縱”,他的歸隐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意願,一本《歸去來兮辭》便是他的退休宣言,而鐘嵘則稱陶淵明為“古今隐士”。陶詩,《莊子》,《飲酒》,《歸園田居》,這三首詩,都是自然的,樸實中又有一種意境,一種“采菊東籬下,悠悠南山”,“山光日落好,飛鳥送還”,“雲不出岫,鳥不飛不歸”,“犬吠深巷,雞啼桑林,相思而披衣,相談甚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交彙,令人流連忘返。
《桃花源詩并記》,則是在戰亂中希冀描繪了一個理想的世界,用樂觀的精神來安慰心裡的空虛和彷徨。《閑情賦》則别具一格,情思搖動。更有《五柳先生傳》直言其生活窘迫卻安貧樂道、《自祭文》的無悔人生。鐘嵘列其詩為中品,唐後漸升,摹其風格,“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閑遠”,以見其意境之微妙,形象之鮮明,取境之開闊。
宋蘇轼則毫不掩飾其喜歡,“夢中樂醉中醒”。隻淵明,是前生“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質而實绮,癯而實腴”,前後合其詩109篇,竟至“每體中不佳,辄取讀,不過一篇,唯恐讀盡後,無以自遣耳。”在宋一朝,讀陶成為時尚,明人論陶得其中三昧,“其本色高也”。陶以隐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們紛紛效仿,于是有重陽賞菊的習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