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國傳統農曆,1月20日是大寒節氣,嶺南民諺有雲:“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在傳統節氣中最冷的一天,廣東民間形成吃糯米飯的習俗。過去窮人家防寒條件簡陋,沒有更多營養品食用,從大寒開始吃上一碗糯米飯就算是補身體了。中醫認為,糯米性溫、味甘,入肺、脾經,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
糯米補脾胃益肺氣
如今在廣東常見這樣的情景:大寒來臨前,家家戶戶煮上一鍋香噴噴的糯米飯,伴入“臘味”、蝦米、幹鱿魚、冬菇等,以迎接傳統節氣中最冷的一天。
中醫認為糯米性溫味甘,能溫暖脾胃,補益中氣。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提及,糯米脾肺虛寒者宜之,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脾胃溫暖後,人的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從而起到禦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虛寒者。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稱得上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糯米雖好,卻也不能貪吃。吃時最好将日常主食攝入量減少,否則會由于糯米本身黏滞、不易消化,而引緻胸腹脹滿,這就得不償失了。特别是老人、兒童等腸胃功能本身很弱的人需要特别注意。
雜糧臘八粥更養人
在大寒之後的臘八節,中國多地也有與糯米相關的飲食習俗,那就是喝臘八粥,粥中不僅有養人的糯米,還加入五谷雜糧,所以臘八粥也被奉為營養粥。相傳臘八節喝臘八粥的曆史始于宋代,有近千年傳統,每逢臘月初八這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與臘八的“八”相吻合,主料為米類和豆類,米類有小米、黃米、粳米、糯米等,豆類有紅豆、綠豆、黑豆等,佐料則習慣在核桃、紅棗、瓜子、蓮子、花生、葡萄幹等。
按照祖國傳統醫學的養生方法分析,臘八粥的主要原料中,除糯米有溫脾益氣的作用外,粳米有補中益氣、養脾胃、和五髒、除煩止渴、益精等功用;薏米具有健脾、補肺、清熱、滲濕的功能,經常食用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豆類、果仁也是臘八粥的配料,像赤小豆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消腫的功效,對于脾虛腹瀉以及水腫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花生有“長生果”的美稱,具有潤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種功能。核桃仁具有補腎納氣、益智健腦、強筋壯骨的作用等等。
糯米酒通血脈
智慧的中國人還将糯米釀制成米酒,使之又演化出一種養人飲食。米酒,在中國南北各地有多種名稱,如糯米酒、甜酒、酒釀、醪糟,相傳已有2000多年的食用曆史,是老百姓喜愛的一種營養保健食品。我們最常見的食用風俗是給坐月子的産婦食用米酒,以促進乳汁分泌,幫助産婦恢複體能。比如客家人用月子酒(娘酒)煮30天的“娘酒雞”為産婦調補;江蘇傳統的月子餐“酒釀煮雞蛋”很受産婦歡迎;湖北地區的人們在“米酒雞蛋”基礎上增加補氣血的紅糖;安徽農村坐月子是用大竈燒開整鍋米酒再煮月子餐;而浙江紹興用的是米酒,華東是用酒釀,西南地區則用甜酒或醪糟……
《本草綱目》将米酒列入藥酒類之首。《本草綱目》記載,“米酒通血脈、壯腸胃、潤皮膚、散濕氣”,現代營養學也發現,米酒含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B、維生素E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但是鑒于酒精對于母嬰的危害,現代醫學建議産後媽媽采用完全去除酒精、保留米酒營養精華的月子餐專用湯頭,直接用于煲湯、煮粥、煮飯,可更好幫助産後媽媽補充能量、暢通氣血,促進新陳代謝、加速身體複原。
大寒遵守保陰潛陽飲食原則
廣東省中醫院肝病專科池曉玲教授談到,大寒節氣仍然是冬令進補的好時機。能飲酒的人亦可以藥酒進補,藥補的類别、劑量、次數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過糯米酒這樣溫和的藥酒,無需太多禁忌。正所謂“藥補不如食補”,當然通過食物補養身體更好。
池曉玲說,大寒節氣的飲食仍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冬季飲食原則。飲食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熱食,以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适當濃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等。,此外,也可把藥補寓于食補之中,因為很多藥物本身就是食材,如枸杞、淮山、百合等,各人可根據自身的體質選擇适當的藥物進行食補。
(更多貼心易懂的健康科普,三甲名醫直播互動,請關注人民好醫生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