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幹是曆史上一個真實的人物,他是商纣王帝辛的叔父。也就是說,帝辛的父親帝乙和比幹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隻不過帝乙是嫡出,比幹是庶出。
雖說比幹是帝辛的叔父,實際上也是帝辛的大臣。在夏商周那樣的朝代,由于等級森嚴,一般老百姓是沒有機會當朝中大臣的,隻有君王的親戚,等級非常高貴,才有這樣的資格。
(比幹雕像)
比幹不但是帝辛的大臣,而且還是不一般的大臣,他的職位是少師,相當于帝辛的宰相。帝辛的朝中大事,都交由比幹來處理。不過,比幹又是一個十分悲催的宰相,他在各方面都和帝辛的主張不一緻。比幹主張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同時在管理上,也主張不應該用嚴厲的刑罰來摧殘老百姓。
但是帝辛不是這樣的觀點。帝辛是一個功業心很強的人。他認為依靠商朝的實力,完全能夠打敗周邊的那些少數民族部落,獲得這些少數民族部落的财富和百姓。同時,他認為對國内的老百姓,應該嚴格管理,隻有用嚴厲的刑罰處罰那些犯了罪的人,才能讓老百姓安分守己。
比幹對帝辛這種好大喜功和殘暴不仁的行為多有規勸。當帝辛發動大軍攻打徐夷的時候,比幹就勸帝辛不能這樣做。但是帝辛并不聽比幹的話。雖然帝辛後來打敗了徐夷,獲得了他們的不少人口作為俘虜,但是商朝的國力卻得到了極大的削弱。
接着,帝辛又發動了與東夷的戰争,滅掉東夷,獲得了東夷的大批俘虜。不過,卻也讓國力再一次得到削弱,國家已經處于崩潰的邊緣。因此,西周才造起反來。西周名義上是商朝的諸侯國,帝辛大怒,準備發動與西周的戰争。比幹一如既往地提出反對意見,并且在出兵的時候,行動緩慢。這一次,帝辛再也忍不住,一怒之下殺掉比幹。
(帝辛畫像)
帝辛是怎麼殺比幹的,曆史上并沒有記載。不過,清朝演義小說《封神演義》中,寫的則是當時帝辛有病,妲己說,需要用比幹的七竅玲珑心做藥引子。比幹明明知道妲己這樣做,是想讓自己死,可卻也沒有辦法,忠君愛國的比幹,當初剖開胸膛,把心取出來扔在地上。
比幹把心取出來扔在地上的時候,胸膛并沒有流血,他也沒有死,而是面如淡金地走出朝堂。當很多大臣問他的時候,他都沒有說話,而是騎着馬往民間走去。
他來到民間,遇見一個賣無心菜的婦人。比幹問她,無心菜沒心能活,人沒心,會不會死。如果那個婦人說不會死,比幹就會一直活着。但那個婦人說的偏偏是,沒有心怎麼會活呢!
比幹聽了這句話以後,大叫一聲,從馬背上跌了下來,七竅流血死掉了。
問題來了,比幹為什麼聽到婦人那句話後,就流血而死呢?
要理解這個問題,咱們先得來看看,《封神演義》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
(周武王畫像)
這部小說,寫的确實是西周代替商朝的那段曆史。不過,并不完全是真實的曆史,其中有非常多的虛構的成分,尤其是對神魔介入改朝換代的一種虛構。
這部小說講的,就是“天道”的道理。也就是說,改朝換代的規律是什麼?是君王是否有德行,是否獲得天下老百姓的擁護。如果這個君王有德行,能獲得老百姓的擁護,那麼,這個君王就能夠獲得江山。獲得江山的君王,也因此能夠守住江山。這就是“天道”。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天下有德者居之。”
既然“天下有德者居之”,因此,某個人有德行,上天就會幫助他的。曆史上所說的幫助,是“冥冥之中自有神助”。而在《封神演義》裡,則講的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來,親自幫助。這是《封神演義》這部小說,具有寓言的意義。
在《封神演義》裡,周武王自然是“有德”的人,自然是應該受到上天保護的。帝辛自然是“無道”之人,自然是應該受到上天懲罰的。但是帝辛雖然無道,他卻有一幫“有德”的大臣,比幹就是其中一個。
帝辛無道,奪去了比幹的心。這裡的“心”,代表的其實就是一種天道。就是說,本來天道認為商朝已經不配擁有天下了,隻不過因為有一幫“有德”的大臣,因此,商朝還能夠存活下來。但是,當比幹被“誅心”以後,商朝就失去了天道。失去天道,自然就失去了老百姓的擁護。比幹問民間百姓的婦人,沒有心能不能活,其實是寓意說,商朝失去了天道,失去了老百姓的擁護,能不能存活下去。老百姓當然要說無法存活下去,這樣,比幹明白無力回天,因此才氣得七竅流血而死了。
(參考資料:《封神演義》《天人合一》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