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今天的話題,是從出土文物和古代兵書中來看古代兵器的演化,為了方便起見,咱們把關羽徐晃請出來做示範,看看後漢三國年間,關羽徐晃能否使用長柄青龍偃月刀和開山斧。
在說關羽徐晃之前,咱們還要請出書聖王羲之,因為咱們說的出土文物,跟王羲之的家族有關。
琅琊王氏,堪稱天下第一望族,且不說這一脈出現了王翦王贲那樣的名将,也不提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鯉的孝聖王祥(此人官至西晉大司農、司空、太尉),單單一句“王與馬共天下”,就可見琅琊王氏有多興旺了:從東漢到清朝,琅琊王氏出了九十二位宰相,六百多位名人,這其中的傑出代表之一,就是大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的王羲之。
琅琊王氏一門兩聖人,這可比見誰都磕頭的那個家族要強多了。但是咱們今天要說的,不是琅琊王氏有有多厲害,而是在南京象山王羲之族墓群七号墓中,出土了一件陶俑,考古專家看了這件陶俑,得出了這樣一個評價:《三國演義》并不是不靠譜,關羽和徐晃很有可能用長刀大斧,後世用來證明關羽不可能用青龍偃月刀、徐晃不可能用長柄開山斧的證據,都被這件陶俑推翻了。
2013年,經過科學測定和綜合其他文物分析,這件陶俑鑄造時間不晚于東晉永昌年間(公元322年前後),也就是東晉元帝司馬睿和明帝司馬紹執政期間,這期間正是琅琊王氏與司馬家族共有天下的開始。當年王羲之的伯父王導,不但不拜皇帝,小皇帝司馬衍反倒要給他磕頭:帝幼沖,見導,每拜。又嘗與導書手诏,則雲“惶恐言”,中書作诏,則曰“敬問”,于是以為定制。
琅琊王氏權傾朝野但卻并非富甲天下(王導與石崇有本質區别),但是按照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殡葬制度,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琅琊王氏家族墓葬裡還是有一些文物的,而最令現場專家感興趣的,是一件戰馬陶俑,這陶俑戰馬,不但有馬镫,而且是雙馬镫。
從形制上看,東晉時期的馬镫,跟今天的也差不多,這是最有力的證明,而這也跟西漢中晚期出土的馬镫殘片對上了号:起碼在西漢,就漢軍就已經裝備了馬镫,有了馬镫,那麼長柄大刀和長柄開山斧,也就有了在馬上揮舞的可能。
其實徐晃并不是最早使用長柄大斧的武将,出土文物可以作證,早在商周時期,長柄大斧就已經成了高級将領手中的大殺器,所謂假黃钺,即使一種授權,也是可用來作戰的儀仗。
戰斧的誕生,可能要遠遠早于戰刀與長劍,這是因為無論是舊石器還是新石器時代,打造一把石斧,都比制造其他兵器容易得多。
金屬兵器出現之初,都是鑄造而非鍛打,所以把易碎的青銅做成兵器,用現在的說法,那就是腦袋大脖子粗,越憨越好。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下面五張圖片中發現端倪。
從上面五張圖片我們可以看出,周代的青銅斧钺,有很多镂空和雕花,除了好看,還能在保持殺傷力的前提下減輕重量。所以周代斧钺很可能是禮器,但沒有哪條法律規定禮器不可以拿來上陣殺敵。
到了西周東周,斧钺的花紋和镂空都不見了,這些家夥傻大黑粗,用來裝點門面肯定不行(比商朝的醜),但砍人面門肯定好使。
最後這把春秋銅斧,造型樸拙,像極了現在用的劈柴斧,這肯定不是禮器而是兵器了——當時還沒有哪一個貴族,會奢侈到讓奴仆用銅斧劈柴。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商周乃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高級将領,拿大斧子更多是為了顯示威風,他們也不是騎在馬上而是站在戰車上,左右兩邊還有弓箭手和長戈手保護,所以青銅斧钺有沒有斬将殺敵記錄,還真不好說。
但是到了唐宋時期,長柄大斧是軍隊制式裝備,雖然唐軍有明光铠、馬槊、陌刀這樣的高檔貨,但是長柄斧作為破甲利器,一直是獨立成隊的,這一點我們從古代兵書中能找到有力證據。
比如下圖中,就是古本《武經總要》中記載的長柄斧。
在《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器圖》中,大斧有很多種分類,但沒有李逵用的那種雙闆斧,因為古代的大斧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長柄(柯):大斧,一面刃,長柯,近有開山、靜燕、日華、無敵、長柯之名,大抵其形一耳。
長柄戰斧從商周用到戰國秦漢,不可能到了三國時期就消失了,而以虎豹騎縱橫天下的曹軍,肯定已經有了當時最精良的馬具,所以在有鞍有蹬的駿馬之上,大漢(當時諸曹夏侯五子良将都是正規漢軍)右将軍逯鄉侯徐晃徐公明,掄動開山大斧擊敗關羽關雲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說完徐晃的長柄大斧,咱們該來說說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了。
關羽的長刀是不是叫青龍偃月,這一點且不去管他,多數人質疑關羽用長刀的理由有兩點:第一,他陣斬顔良是刺而不是砍;第二就是當年沒有馬镫,不可能用長柄大刀。
這一點我們還是要從《三國志》入手,看幾段相關記載,就不用糾結長柄大刀能不能刺了:“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衆之中,斬其首還。《關張馬黃趙傳》”“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武帝紀》”“太祖(曹操)救延,與良戰,破斬良。《董二袁劉傳》”
長刀的曆史也很悠久,可能僅次于長柄斧,而出現在戈矛之前,這一點也有出土文物為證。下圖中展示的,就是商代的青銅刀,而且經過複原後我們知道,商朝的青銅大刀,就已經是長柄的了。
受生産力水平限制,青銅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初期,兵器鑄造都很困難,鑄造長度達到一米的青銅刀劍,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要想擴大武器殺傷半徑,就隻能給長度有限的刀刃加裝長柄,這就是長柄刀的由來。
演義小說裡常說某某悍将手使門扇大刀,這是靠譜的:最初的長柄大刀,看着還真像門扇。
我們看《武經總要》記載和出土文物,就會發現長柄大刀數千年來形制變化不大,倒是呂布的方天畫戟,也可以劃入刀的行列(下圖左為宋刀,右為商代稜脊刀)。
古代兵書和出土文物可以證明,早在關羽徐晃出現之前,長柄斧和長柄刀就已經是普遍應用于實戰,這兩種長柄砍殺武器,戰車轉移到馬背上,是有一個過程,但它們或許受到過冷落,但卻從沒有消失。
随着甲胄的普及,長刀大斧又找到了用武之地,而雙馬镫的出現,又免去了将士的後顧之憂——沒有馬镫之前,雙手掄動長柄兵器,很容易閃下馬來,扭了腰倒不打緊,就怕被人趁亂取了首級。
我們可以說是馬鞍馬镫讓長柄刀斧煥發了第二青春,但是關羽用不用青龍偃(掩)月長刀,徐晃用不用長柄開山大斧,我們沒必要争論,我們隻需要知道兩點:第一,後漢三國之前的一兩千年,就已經有了長柄刀斧,這種大殺器,不可能到了關羽徐晃那一代就消失了;第二,後漢三國時期也并不是沒有馬镫,出土文物已經證明,雖然華夏屬于農耕文明,但是馬镫的發明權,别人還真奪不走——西漢就已經有了馬镫,中間隔了一個東漢,不可能不越來越好,如果說西漢馬镫到後漢三國時期還沒裝備到關羽徐晃那個級别,估計是沒有人相信的。
本文探讨的是關羽徐晃使用長柄刀斧的可能性,結論是他們有機會用,至于他們是喜歡用馬槊還是刀斧,那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至于馬槊與刀斧的優劣,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
筆者知道,一直到明朝,長柄戰斧和大刀都沒有消失,比較有名的大刀劉綎和大斧石彪,在正史中均有記載,石彪人品不好,所以他的大斧有多重,并沒有人關心,但是劉綎的大刀有一百二十斤,卻是在《明史·列傳一百三十五》中有記錄的:綎所用镔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
所以我們不能把演義小說裡的兵器一筆抹殺,起碼青龍偃月刀長柄開山斧之類的兵器,從商周時期列裝,一直到明朝還是有實戰價值的。處在商周與宋明之間的後漢三國時期,像關羽徐晃那樣的高級将領,使用長柄刀斧,雖然未必,但絕對有可能。
參考史料《三國志》《武經總要》《明史》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