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晨報訊 (文/記者 邢靓 圖/出版方提供)一直寫哲學,寫散文的作家周國平,推出了一本書《對标準答案說不:試卷中的周國平》。這本書推出的悄無聲息,近來則因為對中學生語文教育的真知灼見而逐漸紅火,周國平本人也開始走進校園,談論語文教育。
為什麼突然寫一本講語文教育的書?周國平說他希望閱讀能帶來真實的好處,促進學生的心靈成長,也替老師們出謀劃策,探讨更好的考察閱讀效果的題型及思路。
“對标準答案說不”,是周國平對語文教育的一種态度,他認為對文本的理解“不可能有标準答案,評判的标準應該是看有無真實感受和獨立見解,能否言之成理”。他希望通過語文教育,達成學生乃至國民普遍的閱讀能力的提升,期待可以不拘縛于标準答案的更自由表達時代的到來。
記者:您認為現在的閱讀和寫作教育有誤區。
周國平:我強調正确的“讀”和正确的“寫”,什麼叫正确的讀?就是我說的,現在的語文教育把語文定位為一門知識,但語文更重要的是能力。
我們的語文考卷基本考兩類知識,一個是語法修辭,我真是看了很多卷子後才知道有這麼多論證方法,什麼對比論證、正反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說實話,我寫文章的時候哪裡想到這些論證啊?我自己都不知道。
語法修辭的知識要不要?要,但這方面的知識實際上都是默默領會,沒人是靠這些知識寫出好文章來的,寫出好文章的人不一定能說出這些知識來,但這些知識融化在他的本能裡。
另外把課文、範文歸結為某些知識要點,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哪個句子什麼含義。讓我回答我也真的答不出來。當你歸結這些知識的時候,實際上是縮小了語文的概念。而且如果這些知識都是有标準答案的,實際上就會逼迫學生去猜那個标準答案是什麼,結果阻礙了理解,不是推動了理解。
記者:您認為真正的理解應該是怎樣的?
周國平:文章本身有含義,但這個含義絕對不是可以規定的,你去閱讀的時候不是一片空白,你生活過,你閱讀過,你是帶着這些積累去閱讀的。所以真實的理解過程,就是心靈的積累和文本的含義互相作用的過程。
文本越豐富、心靈的積累越豐富,理解越豐富,理解越成功。一個人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找你靈魂的親緣關系,一定存在着一些作家,你讀他們書的時候,你内在的靈魂就覺醒了,你會非常喜悅。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閱讀,就看他找沒找到能夠把他喚醒的作家。
那就要有人說了:又不能标準答案,又不能強調知識,那怎麼考試?我是主張寫讀後感,寫書評,這是正确的寫作,什麼是正确的寫作?我強調三點:
第一誠實。寫你的真情實感,不要編造,但現在經常有這個問題——作文題目是學生完全沒感覺的。然後你一定讓他寫,隻能編。還有更奇怪的,一個題目下面規定必須寫哪些要點,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怎麼會有共同的要點呢?
第二準确。找準确的詞彙來表達,我反對讓人“寫得優美”這類要求,讓學生積累很多好句好詞,然後去堆砌,這是讓他們造假,真情實感并且準确地表達出來,一定是獨特的。
第三是簡練,不要廢話,因為一旦有廢話的話,就說明沒有真情實感。
【晨報爆料熱線:0991-8801111】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