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達生》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叫梓慶的出色匠人,削刻的作品活靈活現,如有神附。魯侯問他如何做到,他回答:我準備做工時候,都要閉門齋戒,靜養心思。齋戒到三天時,已置榮辱于一旁;五天時,忘記了世俗風評;七天時,便已經超然物外,木人一體,做出來的東西,古樸而純真,自然充滿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啊!
這個故事中的匠人,給人一種修仙般的神聖感,他對待工作的态度,也仿佛伯牙愛琴,王羲之寫書,高潔自持,讓人對“木匠”這個行業,敬意橫生。
然後,當你看完木匠界的聖經——《魯班書》,可能就會推翻這種敬意,三觀俱毀。
據傳《魯班書》分上下兩冊,上冊精深技藝與思維想象互相結合,是中國建築與堪輿領域的集大成之作;但下冊卻包括萬象,不僅有奇門遁甲,還有各種符咒和巫法邪術——說白了,就是教你怎麼“害人”!
一面是超然物外、掌握了草木經緯的大自然“聖手”,另一面是藏人身後、陰險狠毒的暗算小人,天與地,水與火,木匠仿佛是集天使與魔鬼一體的雙面人。那真實的工匠到底是怎麼樣的?
《魯班書》又是怎麼樣的一本書呢?
《魯班書》的起源:大曆史中的小人物
先來看看,幾千年曆史中,木匠是種什麼樣的存在。
對于重農抑商的農業曆史,讀者第一印象恐怕是“重農抑商”——商人似乎永遠處于社會金字塔的低端。實際上,這種觀念隻不過是如今掌握了社會話語權的商人的翻身仗,在農業社會,有一些職業,遠比商人更不受待見,這便是百工。
《師說》中,将“百工”定義為“巫醫樂師”,而追溯到《禮記》中,便可知木匠在周朝,就成為了“百工”的核心部分(天子之六工: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革工,典制六材)。
而作為“百工”核心部分的工匠,其實是中國曆史中是位于社會最底層的人。他們的命,如同被豢養的牲畜一般,不值一錢。很長一段時期内,他們的身份隻是奴隸,連起碼的人身自由都沒有。
畢竟對于“重義輕利”、“重道輕器”的儒家社會來說,這些掌握了“奇技淫巧”的工匠們,不僅于事無補,還禍亂民風,必須打為社會末流!朱由校的大臣勸說皇帝放棄木匠這個愛好時,就坦言:“自古百工,匠人最賤”。
秦二世和慈禧命所有皇陵工匠陪葬,坦然不變色;鐵木真和武則天将修造建築不合意的工匠活埋,絲毫不眨眼;大魔王赫連勃勃,更是用了一千種死法,把無數工匠的屍體鑄在了統萬城裡。
對于最上層的皇帝們而言,工匠就是一塊抹布,用的時候可以擦各種髒物,用完之後就覺得肮髒礙眼,扔了最合适。為了防止這塊抹布上的贓物污染了其他人,就命令工匠“世襲永充而不能脫籍”——工匠的子孫,也永遠隻能做工匠!賤民是世世代代的賤民!
于是上行下效,民間百姓,也對工匠們百般輕視與欺壓,上至《太平廣記》,下至《聊齋志異》,各類書裡面都記載了工匠被辱弄、幹完活拿不到錢的、甚至被反咬一口的故事。
那麼作為社會上必不可少,又不受待見的一部分,工匠們何以立身呢?
孔夫子曾言“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魯班書》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面對惡,階層的差異決定難以憤起反抗,隻有用隐晦的、更令當時的信仰體系忌憚的“惡”來回報,才有震懾效果。善良從來不應給予惡人,隻有讓惡者心懷畏懼,顧忌後果,他們才不敢繼續心安理得地為惡。
《魯班書》裡面這些奇奇怪怪、陰狠歹毒手段,在如今以科學的眼光看來很是荒誕,但在當時卻是工匠們得以在亂世存活的自保手段,在被他人欺辱,被雇主欺騙後,工匠們也可以施法術來反制,懲治惡人,震懾歹人。
但同時,為了防止工匠們用這種咒語和巫術對普通人發起主動攻擊,《魯班書》也制定了嚴苛的“行業規則”:發動術法,是要付出代價的!敢于施術者,将會成為“鳏寡孤獨殘”中的一種,即斷子絕孫或者變成殘疾人。所以《魯班書》下冊,又被稱為“缺一門”。
這種限制,無疑讓工匠們戴上了道德的枷鎖,報複他人和施展術法隻能成為維護自己人身安全、最後“玉石倶焚”的手段,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它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精神安慰,讓入行的工匠們有安身立命的倚仗,有反抗不公的一絲底氣。
那麼,說得這麼神乎其神的《魯班書》,真的有用嗎?
《魯班書》真實性與圖騰崇拜
《魯班書》和魯班有關嗎?其實看到《魯班書》這本書書名中的“魯班”二字,再對魯班稍加了解,對于此書的真實性,我們就已經是晴朗天擦玻璃門——心中敞亮了。
曆史上,各行業為了提高自己行業“專業著作”的權威性,都會在書名中加入本行業大牛的名字,比如兵家的《武侯全書》、《武穆遺書》,儒家的《孔叢子》、《晏子春秋》等,說難聽了些,算是挂着羊頭賣狗肉。這和現代作家出書後,請名人寫推薦語如出一轍。《魯班書》也如此。
魯班此人,最早出自《墨子.公輸》:楚國準備攻打宋國的時候,用魯國匠人公輸般造出雲梯等各種攻城器械,後被墨子所止。自此以後,魯班這個名字,就慢慢演變成了木匠的鼻祖,并随着後人的不斷攀緣附會,慢慢變成了神通廣大的形象,甚至一躍成為了諸葛武侯“木牛流馬”的創始人。
比如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就出現了魯班的這樣一個故事:
肅州敦煌人(今酒泉敦煌)魯班在工作之餘,發揮特長做了一個載人的木鸢,每天晚上乘坐它回家看望媳婦。魯班父親探知到原委後,對木鸢充滿了好奇,于是趁兒子不注意,偷偷乘坐木鸢上天了,結果最後落在吳國都城,被人當成妖怪打死了。
魯班得知消息後十分生氣,制作了一個仙人,手指吳都,導緻吳都大旱三年。後來吳國國君親自上門賠罪,魯班才消氣,砍掉了仙人手指。吳都也終于天降大雨,脫離了困境。
如此的故事還有許多,但無一例外,都出現于《太平廣記》、《酉陽雜俎》一類的神仙志怪之中,其可信度自然不高。所以将其當做坐困無聊時的談資助興即可,若是一本正經當成真實的曆史來對待,則未免荒唐。
這些稀奇古怪的傳說故事,其實也是底層百姓、尤其是工匠們的一種信念和精神寄托:現實中地位低下,活得沒有尊嚴,就隻能把希望或者說自尊,建立在魯班這位虛無缥缈的鼻祖和“威力無窮”的《魯班書》上,借祖宗和故事裡工匠的威風,長自己志氣。這既是一種職業圖騰崇拜,也是亂世 之下,小人物阿Q式的自我安慰。
神乎其技之後,剖開的是宏大的曆史斷面中,那些被忽略的、生存的冷酷與悲涼。
後記
曆史是由成功者書寫,它所發出的聲音也是被篩選的,文學亦然。如今看《三言兩拍》、志怪小說、話本故事,可窺言外之意,曲外之聲,不過當時都屬末流,即便最不着痕迹的反抗,也得用這種不入流的方式來承載,也是摻進多少卑微與膽顫。
但即使工匠們已經将尊嚴和生活希望降低到如此之低了,他們有限的話語權也被全然剝奪,自《魯班書》誕生以來,伴随它的就是屢屢被禁的命運。
個中原因,當然不是如一些讀者所認為的、是封建統治者們出于對《魯班書》中一些陰狠刻毒和攻城滅國之術的忌憚,而是傳統的“法不傳娼優皂卒、書不予巫仆百工”的思想作祟——作為一個最底層的工匠,你就老老實實做木匠活便好了,不要讀書學習文化、有其他想法。
比如清朝某學者,就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明言,匠人當多勞作,而少追求。
其用意,自不言自明。
但即便如此,《魯班書》依舊在民間流傳的有聲有色,其神話色彩和傳播之勢,并不因其被勒禁,而稍有收斂,反而在口口相傳中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這概是底層民衆間,共同卑微的精神向往下,心有戚戚的星火燎原吧……
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賦斂之毒有甚于蛇,如古代統治者那般,一昧禁書和查文字,并不是什麼高明之策。隻有讓下層百姓們,人人都平等,個個都過好日子,有了希望和盼頭,這種所謂的“禁書”,才會真正失去市場。
-END-
文|方心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