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在中國曆朝曆代中地位不盡相同,唐代、明代是兩個太監泛濫的時代,留下了擅權幹政的惡名。但有一點應該是肯定的,在太監淨身之前,他們大多出身貧苦人家。翻閱曆史上的有名太監,隻有兩人出身最高貴,一個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另一位是明代的成敬。
這兩人又有共同之處,他們都是因為獲罪而被宮刑。司馬遷自然不必說,他的那支如椽巨筆給後人留下了《史記》。成敬雖名氣不如司馬遷,但說他是有明一代文化素養最高的太監是絲毫不誇張的。
成敬是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進士,在其後的朝考中,他成績優秀被選入翰林院成庶吉士。明代時,有“非翰林不能入閣”的說法,這就意味着成敬隻要不出意外,日後的仕途将是一片光明的。可是,意外還是出了,翰林院散館以後,他被分到晉王府上擔任教師。
不巧的是,明宣宗繼位之初,偏偏發生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宣宗禦駕親征一舉收拾了叔叔後,發現晉王和漢王互為勾結。于是,晉王府成了朝廷叛黨,被一一治罪。無奈成敬剛剛到任,受此案牽連,被宣宗打入死牢,等候發落。
這種事要發生在洪武朝或是永樂朝時,成敬無疑将成為犧牲品,基本上沒有活命的可能。幸好,宣宗皇帝宅心仁厚,他并沒有判處成敬死刑,隻是讓他充軍效力。明制,如果成敬被流放充軍,也就意味着他的子孫後代就失去了科舉入仕的資格。為了子孫後代計,成敬上奏宣宗,請求判他死刑。
成敬此舉得到宣宗的高度認同,他下旨改判,但又表示不忍心殺他,于是援引當年太史公司馬遷以宮刑替代死刑的判例。成敬受刑以後,被派到郕王府中當太監。卻不知,宣宗這一不忍心,造就了明代一位太監傳奇。
英宗繼位後,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也先俘虜。這讓大明王朝陷入了無盡的苦難,在朝廷危亡之際,兵部尚書于謙力挽狂瀾,建議郕王朱祁钰繼承帝位,并組織了“北京保衛戰”,也先以英宗為人質企圖占領京師的計劃破産。
郕王繼位對于成敬來說是個轉機,昔日的王府太監轉眼成了宮中太監首領。何況,成敬是進士出身不同于一般不識字的太監,雖然也是奴才,但實際上成敬和郕王之間早就建立起了亦師亦友的感情。因此,郕王登基後,馬上就任命成敬為内宮監太監,在司禮監體制形成之前,内宮監其實就是太監的最高權力機構。
和明代其他當權的太監不同,成敬身為皇帝的紅人,卻依然保持了讀書人的謙遜内斂,無論在宮内還是宮外,都保持着十分融洽的關系。作為高級知識分子,成敬對太監和文官之間的文化差異能充分理解,所以經常居中調停。
對于成敬,不僅景泰帝十分滿意,滿朝文武也是贊不絕口。可是大明有祖制,作為太監成敬已經官至極品,無以複加。于是景泰帝經常主動提出封賞他的子孫,但都被成敬婉言拒絕了。除了成敬的人品之外,之所以不要皇帝的賞賜也是有深層原因的。
按明制,如果他的子孫後代接受了皇帝的封賞,也就意味着不能再參加科舉,那就沒有機會成為清流文官了。成敬希望自己的子孫能為成家再續文官之夢,畢竟在封建時代,科舉出身的官員才是社會主流價值追求方向,被視為天子門生,絕對的根紅苗正。
在成敬的努力下,他的兒子成凱不負衆望,高中進士,延續了成氏的書香世家。繼司馬遷之後,成敬也是曆史上唯一一位由文官轉為太監的特例。或許我們可以認為,如果當年朱元璋要不是禁止太監讀書識字,而是培養太監成為高級知識分子,是不是明代的太監也就不那麼“可惡”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