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朝三暮四”,說的是春秋時期,宋國有位養猕猴的老人養了一些猴子。
由于家裡食物缺乏,他就對猴子們說:“我給你們的橡子,早上3顆,晚上4顆,這樣夠嗎?”衆猕猴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于是老人又說:“那就給你們早上4顆,晚上3顆,這樣足夠嗎?”猕猴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了,因為“早上4顆”比“早上3顆”要多啦!。
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雖然橡子的總數7沒有變化,但是因為順序的改變,産生了不同的效果。
後人便用“朝三暮四”比喻聰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明辨事理。
再後來,又有人用“朝三暮四”來形容一些人做事情反複無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