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他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尋找同類,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人。”
當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時,莫言卻說自己更喜歡晚熟。“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時候,出現了能讓他展現才華的舞台,他便會閃閃發光的。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無論遇見誰,都是命中該出現的人;無論你經曆過什麼,都躲不掉,繞不開。無論你走到哪裡,都是應該走的路,也是注定要抵達的遠方。
人這一輩子,幾十年而已,想開了,也就那麼回事。想不開,痛苦的是自己,别人也不會同情你,隻是看你的笑話,僅此而已。
世上沒有想不通的事情,隻有看不透的心。不如心胸豁達,包容萬物,做真實的自己,哪怕我行我素,也是快樂。
當你想開了,心胸就豁然開朗了,福氣就來了。命裡有一尺,難求一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個人什麼樣子的命運,冥冥之中都有老天爺的安排。
人活一輩子,是一場修行,懂得沉默寡言,也是一種人生智慧。言多必失,話說得越多,就越容易得罪别人;言過必傷,話說得太過分,就會傷害到别人。很多沒有意義的話,我們沒有必要說出口來,否則就會累人累己。
要知道,我們并不是這個世界的救世主,不是每一件事情我們都要參與,也不是每一個人我們都要去批評,更不是每一個對話我們都要去插嘴。
“說話,是一種修養;适度說話,才是好的修養。我們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時機,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自己都要在心裡心中有數。”
把握好自己的度,和不同的人說話更要注意身份:和長輩說話要尊敬,和上司說話要謙遜,和朋友說話要友善,和異性說話要穩重。
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把口無遮攔當作是口直心快,把無知當作自己的個性。自己說出來的話,自己爽快了,卻在無形之中傷害了别人。
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最容易說出傷人的話,這些話往往都會痛真正關心自己的人。當自己冷靜之後才知道,造成的傷害已無法挽回。
“話,不要說得太滿,要懂得給自己留有餘地。不要輕易答應别人,一旦承諾無法兌現,你就成了沒有信用的人;不要輕易惡語相向,一旦傷人的話說出了口,兩個人的關系就會産生無法彌補的裂痕。”
人生在世,與其多嘴多舌,不如沉默寡言。有些事情,看在眼裡、明在心裡,沒有必要說破。一旦說破了,斷了别人的後路,也失去了轉圜的餘地。
人生在世,沉默是金,凡塵俗世,生而為人,我們都是這天地間的一個過客,我們都在自己的世界裡平凡地活着。
我們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者,很多事情的發生都不是自己能夠阻擋的。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都沒有必要事事都摻和,而别人的苦難,我們也不必太過傷懷。
“很多人,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總是認為自己能夠拯救世界,于是總是對别人的人生指指點點。殊不知,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你的指手畫腳,得罪了别人,也讓自己心累。”
我們做人做事,一定要腳踏實地,不要逞英雄,出風頭。很多事情看似簡單,其實背後卻有着錯綜複雜的關系。
如果自己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就去對别人大呼小叫,就去建議别人這個那個,那麼别人非但不會領你的情,反而會覺得你是一個多管閑事的人。
沉默,有時候才是最好的選擇。沉默是金,對待事情不亂發表意見,對待别人不亂發表建議。少說閑話,少管閑事,才是人生智慧的選擇。
為人處世,看破不說破,人生在世,很多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完美,很多人的背後也藏着不為人知的辛酸,當我們看到了之後,不要輕易說破,一旦說破,平衡就會被打破。
很多時候,家人為了讓我們安心,總會欺騙我們說他們過得很好;朋友為了讓我們放心,總會欺騙我們說他們一切都好……
“其實我們都知道,他們這些話都是在安慰我們。但是,如果自己的生活安穩前行,如果自己的人生沒有被打擾,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去拆穿這些善意的謊言。”
看慣了人情冷暖,看淡了世态炎涼,我們才發現,原來有真正關心我們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們要懂得好好去維護,有些事情别去說破,别讓彼此都陷入尴尬的境地。
我們做人做事,要懂得裝糊塗,不是每件事情都要刨根問底,也不是每一件事都要說透說白。有時候,裝裝傻,做人留一面,日後好相見,讓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進退自如。
學會閉嘴,是生活的智慧,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很多事情會讓我們煩惱,總有很多不順讓我們生氣,讓我們的情緒接近崩潰的邊緣。
而人在生氣的時候,就最容易說出傷人的話。這些話也未必是自己的本意,不過是自己過過嘴瘾罷了。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傷人的話一旦出口就沒有挽回的餘地。
“話,人人都會說,卻不是人人都懂得閉嘴。有時候,閉嘴就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太過唠叨,反而會把事情越說越亂,人心也被說得越來越煩了。”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
學會沉默,學會閉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少說話,少管閑事,也就能少得罪别人;多一點思考,多一點耐心,生活也就多一點安穩。
有人說,人間就是一個劇場,我們都是劇場裡形形色色的演員,自己的人生總是充滿着多種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就是:自己。
在滾滾社會洪流中,或許我們早已把自己的内心扔到一邊,根本聽不到他的聲音。我想這本《次第花開》正是打開我們心靈的一本療傷之書,讓我們變得随喜,通透,不再執念,灑脫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其實早晚有一天,你會明白:其實人生,除了生死,其餘的都隻是擦傷而已!——次第花開, 希阿榮博堪布。
人這一輩子活着真不容易,做不完的事,賺不完的錢,操不完的心,吃不完的苦。沒日沒夜,沒完沒了,勞心勞力,累死累活,到頭來,不知道自己一輩子是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能帶走什麼?
人活着,不是不要努力,不要奮鬥,不要追求,而是凡事都要有度、有道,活得清醒,活得明白。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妄的,一定要明白。
一輩子,無論你擁有多少東西,但隻有一樣東西永遠是屬于自己的,那就是靈魂,這是最寶貴、最真實的東西,是與生俱來的,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被人奪走。
除此之外,所有的東西都是你的身外之物,更别說功名利祿,金銀财寶這些物質的東西,就是你認為最重要的家庭、親情、子孫、健康都是暫時以一定的名義寄居在你的名下,時間一到,所有的這些都會遠離你而去。唯有靈魂在深處,永遠跟随着,不離不棄。
人為什麼會有痛苦?痛苦的根源都來自于靈魂,因為靈魂承載着太多的東西,轉不動,許多愁。
金錢、财富、名利、欲望、貪婪、情感等等許多屬于身外的,假大空的,徒有虛名的東西在羁絆着人的靈魂,讓人欲罷不能,寝食難安。
而靈魂又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唯有失去生命,尋找靈魂的那一刻才會頓悟,靈魂才是自己真實的東西。所以,自古以來,許多人為了擺脫靈魂的痛苦,都非常重視靈魂的修行。
靈魂又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看不到,摸不着,但能感覺到,就比如良知、行善、愛心、積德、寬容、思過等正能量的元素都是靈魂的載體,這是自己高貴的靈魂!
反之,也有一種罪惡的靈魂。違法犯罪,踐踏道德,泯滅人性的殺戮,有此莫不是。無論是高貴的靈魂還是罪惡的靈魂都将如影随形,伴随着人。
高貴的靈魂得到的是福報,罪惡的靈魂得到的是惡報。這是人世間的道理,是宇宙的法則。人活着應當修行最高貴的靈魂,才不失人生的真谛。
無論你是誰,在為人處事上都可摸着自己的良心,換位思考,将心比心,所作所為是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如做官的是否貪贓枉法、坑害百姓,經商的是否坑蒙拐騙、假冒僞劣,做醫生的是否仁心仁愛、禍害病患等等。
古人說,頭上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一切都善惡有報,一點誤差都沒有。近年來的掃黑除惡,反腐風暴讓許多黑惡勢力和官員繩之以法,這還隻是見得到的例證,但還有許多隐形的罪惡未顯現,那也一定會在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折磨着。
人有沒有靈魂?有人是不信的,隻信奉活着就是吃喝玩樂,人死如燈滅,什麼也沒有,為所欲為,以緻濫情、濫殺、濫耗、仇恨等等一些負能量充斥靈魂,扼殺靈魂,行屍走肉的活着。
靈魂的存在,自古從來都是深受人們信奉,并相信是與生俱來、不生不滅的,附着人的軀體上,當離開軀體後人即死亡。
為了證明其存在,科學家曾做過實驗,發現人死亡的刹那瞬間體重明顯少了重量(通常說是21克多),而對動物狗的死亡實驗卻沒有少重量,說明動物是沒有靈魂的。
有報告說,許多具有瀕死體驗經曆又複活的人說到,體驗到了自己靈魂離開肉體飄向高處,觀看自己位于手術台上的肉體,體驗到了快樂和欣喜,穿過一條隧道,看到了隧道盡頭的白光,在隧道的盡頭看見了自己的親人和祖先。接着突然間又被拉了回來,在病房裡醒來,這就是所說的瀕死體驗。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人是有靈魂的,靈魂是不滅的,靈魂與肉體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肉體隻關注吃喝玩樂,而靈魂關注的是更高尚的東西。
柏拉圖從道德論的角度說明了靈魂不朽。他認為,事物有善惡之分,美德有助于靈魂的永生,惡行會侵蝕并毀壞靈魂,但不能毀滅靈魂,顯然靈魂就是永恒不朽的。
在許多宗教看來,人是有靈魂的,靈魂一旦與肉體分離了,人就死亡,人的肉體交還大地,靈魂将接受最高神的審判,并分别判定是入天堂還是下地獄。
科學、哲學、宗教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表明着靈魂的存在,這一神秘而深奧的東西沒有人見過,沒有人能拿出确切實物讓人見證相信。
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信仰,否則,就不存在對靈魂的信與不信的争論。複旦大學王德峰教授說,人生的價值不是地位的高低,而是靈魂圓滿。
在關注靈魂上,前賢與大師都有過最深刻的說道,甯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真正的幸福是靈魂的圓滿,并為此而需終身修行。
生活的層次有三個方面,最低層次的是物質生活,這是所有動物的本能,追求感官的刺激和享受,其次是精神生活,追求高雅快樂的生活,最高層次是靈魂生活,追求人生的終極問題。
聰明的人,不是處處和命運作對,而是順着命運的方向,堅持努力,把命運推向新的高度,這樣的人,才真正好命。
因為他們知道,有些事情,看不開隻能讓自己是痛苦,隻有看得開,才能夠獲得真實的快樂。
改變不了的事情,不要自行徒增煩惱,學會看淡世事,學會想開,福氣自然就來了。思慮多了,生活也複雜了,整個人都會顯得疲憊不堪。
總在怨天尤人,愁腸百結,苦楚都挂在臉上,困難自然也找上門來了。生活從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産生點煩心事,不可避免也無需擔心。
想不開的人,往往是在給自己設下陷阱,放不下過去的人或事,孤身一人漂泊在過去,走不出來,就隻好一人承受。
遇事想開一些,看淡一點,過好每一天的幸福,經營好每一天的美好。保持自己的心情愉悅,想開了,煩惱就随之而去了,想開了,福氣就如期而至了。
人生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煩惱。人,不能想太多,想多了人遭罪;心,不能裝太多,裝多了會疲憊。有些事,輕輕的放下,你未必也就不是輕松。有些小事,想多了也就變成大事。
人重累人,心重累心,做人要放輕松。要想活得快樂,就得學會簡單;要想活得幸福,就得學會知足。
那些感覺活着累的人,其實是因為想得到别人的認可而勉強自己,過分為難自己導緻的。人生很短,我們總要為自己活一次。你可以不富有,但是一定要記着讓自己快樂。
總有些東西,你無法得到;總有些事情,你無法做到;總有些遺憾,會留在心裡;總有些煩惱,會甩不掉。
學會認命,就不會執着,就能坦然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得不到東西,就不會強求;讓自己煩惱的事,就可以想開,放下。
想開了,就會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懂得了順從命運的安排,不強求,不執着。保持一顆樂觀積極的心态,凡事都看透徹一些,那麼開心的事情就會多很多。
心态,決定命運;心态,成就未來。它比智慧更有力量,你有什麼樣的心态,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調節心态,事情就順了。想開了,穩住心态,福氣就來了。
正所謂:“沉着冷靜者,百福自集。當你遇事不慌,穩住心态,寵辱不驚,平心靜氣地面對一切。你會發現,生活中大多數難題早已迎刃而解,自己的福氣也越來越深。
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裡,所有的節奏變得很“快”,本該是享受童年的年紀,卻被迫奔波于各種補習班,有着堪比成年人的壓力。
本應該是先認識,再了解然後确定關系,但卻變成了直接确定關系,缺少了本該有的步驟,人們快速開始,也快速結束。
人們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讓他們一時半會兒無法停下來享受一種“慢生活”帶來的快樂,例如好好地愛一個人,例如仔細品味每一段風景。
我們不顧一切地朝前走着,卻忘了最開始是因為什麼而走,我們行色匆匆,卻忘記了我們更應該走好腳下的每一條路。
美好的風景,有趣的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停下腳步細細品味的,我們不應該迷失自我。因此,真正富貴的女人,往往喜歡“三慢”,因為越慢,“福氣”越多。
讓情緒慢一點,不要急躁,穩中求進。人最怕的就是被情緒支配自己的生活,因為人一旦急躁起來,所有的事情就會亂了節奏,那麼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沒有章法,變得亂七八糟。
《一生的資本》這本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解讀情緒的:“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當我們情緒化的時候,會發現問題始終存在,我們再着急也沒有用,反而會讓這個問題被惡化,朝着更糟糕的方向發展。
相反,當我們嘗試着讓自己的内心平靜下來,我們會發現很多棘手的問題,也開始有了解決的辦法。
很多事情都是慢慢來才最有效果,所以,當我們能夠支配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也就能夠遊刃有餘地解決所有的難題。
讓人生慢一點,不要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初心《猴子摘玉米》的故事想必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它講的是一個猴子下山摘玉米,經過努力菜了很多,後來看到狗熊吃蜂蜜覺得很香甜,于是就把玉米全扔了,捧了一罐蜂蜜。
再往前走,又看到有的動物吃水蜜桃,于是它又把蜂蜜扔了換成水蜜桃;又往前走,它看到了西瓜,覺得很解渴,于是就把水蜜桃換成了大大的西瓜。
後來,它走着走着又看到了路邊的芝麻,它想要撿起芝麻,結果不小心把西瓜打碎了,等到天黑了也還是一無所獲。
一開始我們想着自己要去做什麼,但是走着走着我們就會被别人影響,别人做什麼自己也做什麼,到最後就會像那隻猴子一樣,忙活了半天,但是什麼都沒有得到。
電影《烏合之衆》裡有一句台詞是這樣說的:“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抛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我們總是在意自己有沒有跟随主流,可是當我們開始模仿别人的時候,我們就會忘了自己最開始想要做的是什麼了。
我們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生活,得保持自己的初心,才能夠收獲自己的人生價值。讓生活慢一點,不要被欲望束縛,要學會享受當下
陳數第一次接觸到斷舍離是在2014年的時候,她通過讀《斷舍離》這本書,明白了人生不應該被那些物質的欲望所束縛,要不斷地整理自己的生活空間,才能夠容納新的東西。可是對于陳數來說,那段時間困擾她的,不隻是物質,還對于未來的迷茫。
曾有一段時間,她接了很多戲,每天的檔期都安排得很滿,在别人看來,陳數得到了很多人都羨慕的光環和榮耀,但隻有她自己知道,每次忙碌的背後内心到底充斥着一種怎樣的恐慌。
每個熒幕上經得起推敲的角色,都需要演員把自己的能量、内在修養和積累,甚至是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情,毫無保留地投入進去。所以陳數說,每完成一個角色,對于她來說都是一次自身不斷地被掏空。
假如人長期處于這種狀态,哪還有時間精力去調整自己的狀态?于是,陳數選擇讓自己停下來,慢下來,去看書,去旅遊,去練瑜伽,或者什麼都不做,隻是安靜地發呆。
陳數在這樣安靜的環境下去按照自己的心跳節奏去生活,去慢慢地感受生活的意義,去修身養性。
活在當下才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一種生活方式,讓自己慢下來,讓欲望得到簡化,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享受美好的人生。
有人說:“少即是多。深以為然。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害怕不夠,于是不斷地從外面抓取。結果,卻讓自己疲于奔命,被欲望所奴役。
一個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懂得了取舍,不再浪費時間,去追求那些無益于自己生命的東西了。《道德經》中說:“少則得,多則惑。生活中,有的人總是這也想做,那也想做。
結果,往往是什麼也做不成。為何呢?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十分的精力分散開來,就很容易什麼事情也辦不好。
“雜而不精,不如精通一門。隻有把自己的精力,專注于一點上,才更容易取得成績。身處花花世界,最容易“亂花漸欲迷人眼。”
此時,如果定力不夠,就很可能會被雜七雜八的事情,擾亂了心神,迷失了本心。隻有穩得住,過濾掉無用的雜事,才能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隻有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被瑣事所迷惑,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标。生活中,有些人自己的事情還沒有處理好,卻總是熱衷于去插手“别人家的事”。結果“費力不讨好”。
對于别人的“閑事”,少一點熱衷,多一點“冷淡”,把别人的事情,還給别人,是一份自覺,也能為自己“養精神”。
泰戈爾說:“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内心富足的人,不但不會害怕與自己相處,反而還會享受孤獨。
朱自清說:“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内心匮乏的人,企圖融入集體,來化解“孤獨”,最終卻是加劇了“孤獨”。
一個人,如果無法與自己和諧相處,那麼,又如何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呢?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與自己相處,于是,便急迫地紮入人群,來逃避自己。
那麼,我們為何會害怕與自己相處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與自己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自身的“不足。”為了逃避“不足”,我們便幹脆逃避與自己相處。
一個人的不足之處,不是說不去看,便不會對他的生活與工作造成影響。掩耳盜鈴,隻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魯迅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一個人,隻有勇于面對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更快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标。《道德經》中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多是由于“多開口”。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小僧與一位書生在同一條船上,書生高談闊論,小僧心生敬畏,蜷縮着身體聆聽。
聽着聽着,小僧便覺得不對勁了,于是便問道:“請問相公,詹台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書生回答:“自然是兩個人。小僧又問道:“那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書生答:“自然是一個人。”小僧聽後,笑道:“這樣的話,就且讓小僧伸伸腳吧。”
對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如果貪圖一時口舌之快,很可能輕則會讓自己處于尴尬的境地,重則會為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一次,有人對孔子說:“冉庸這個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辯。”孔子回答:“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俐齒與人辯論,常常會招人厭惡。我不知他是否仁德,但是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老子說:“大辯若讷。真正善于辯論的人,往往看起來比較木讷。因為他們知道,與人辯論,隻會招來各種糾紛;保持沉默,才能還自己的生活,一片靜靜。
林語堂說:“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漸澄清濾除那些不重要的雜質,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生活中,總會有各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來幹擾我們的判斷。
如果我們不分輕重緩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很容易耽誤了緊急的、重要的事情。隻有學會做減法,理清主次,才能輕裝上路,行穩緻遠。
很喜歡這麼一句話:“這世間唯一可以救你的,莫過于口袋當中的錢。錢這種東西,其實特别低俗,不僅會讓人成為守财奴,還會束縛人之一生。但是,我們偏偏難以拒絕這低俗的錢。
對于“錢财”二字,有太多的人,口頭上滿是嫌棄,生怕錢财玷污了他們的靈魂一般。隻不過,他的行動又很真實,每天的首要目标就是賺錢。
我們都會感慨,這些人怎麼如此“口是心非”呢?為什麼他們既讨厭錢财,又為了錢财而一生拼命呢?
有哲學家這麼說過,所有的物質,都是生存下去的基礎。人類雖然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可所有的精神追求都少不了物質錢财的鋪墊。
你希望追求詩和遠方的生活,那你需要用到錢;你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那你需要用到錢;你希望活得舒服一點,那你也需要用到錢。
在這個世上,除了死亡無法用錢财來解決,其他所有的事兒,都可以用錢财輕松搞定。
人,還是活得真實一點比較好。人生不順之時,唯有默默攢錢,才是你的天道。錢财,就是普通人一生的追求。
從孩子進入到幼兒園開始,“金錢”的觀念就銘刻于他們的腦海當中了。因為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家境,那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根源,就是金錢資産。
有些孩子家境不錯,自然坐着豪車上學放學,活在了甜蜜的生活當中。而有些孩子家境一般,自然就隻能吃得差,住得差,也被人瞧不起。沒辦法,這是世道之現實。
看到自己的家庭比較差,很多孩子都會選擇努力讀書,勤奮學習,考上重點大學,從而找到好的工作,以此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們可以看到,有多少學生夜以繼日地學習,有多少學生為了一份工作而争破頭。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為了賺錢。
也許,我們會說他們沒有更大的格局,會說他們沒有更為長遠的眼界。可在這個社會,你沒有錢,也許你連做點事業都成問題。所以說,不是他們沒有格局,而是錢财的作用,是很多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出了社會,普通人要買車買房,結婚生子。到了中晚年,又要準備養老。這一切的一切,都跟錢财有關。所以,現代人的幸福,源于錢财。而他們的煩惱,也源于錢财。錢财,讓你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前段時間,見到過這麼一個案例。
一位有錢的老闆,帶着一位比較青澀的年輕人去談生意,做業務。有個客戶就疑惑,你之前的秘書那麼好,怎麼就辭退了呢?為什麼找這麼一個年輕人來當秘書呢?這位老闆也沒有實話實說,隻是客套了幾句罷了。
真實的情況是,這老闆的孩子,剛從國外讀完大學,畢業回國。由于内卷加劇,找不到高薪的工作,所以身為老闆的他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的身邊,希望他好好磨砺,未來接自己的生意。
錢财,會決定人之命運。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擁抱過這個偌大的世界,有些人沒找到工作就吃不上飯了。而有些人,本就含着金湯匙出生,再怎麼一般也能身家過億。這,就是命運的差距。
身為普通人,我們的任務,除了讓自己過得好一點,就是要讓後代活得有尊嚴一些。這一點,我們隻要看看有錢家庭和沒錢家庭,就一清二楚了。有錢家庭的孩子,不需要為了生活而擔憂,想怎麼活就怎麼活。
而後者,根本沒得選,連結婚生子都做不到。現實最為殘酷的地方,就在于每個家庭“錢财”的差距,那是很難彌補的。
做人,靜而不争,悶聲發财。如果我們隻是普通人,既沒有富貴的父母,也沒有深厚的背景,那我們就隻有一條路可以走——悶聲發财。
在外面賺錢的時候,不要過分聲張,隻需要默默做事就好。能賺多少,就賺多少。反正錢财的數量越多,那你就越有生活的底氣。
人,為什麼可以做到“靜而不争”呢?因為你不需要争,早已有了可以生存下去的錢财資産。而那些心态暴躁的人,往往在錢财方面,是有所缺乏的。
有一位被大公司辭退的員工,四十多歲了,但他就是不急着找工作,而是選擇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書法繪畫,如今都過着提筆練字的生活。他的一些朋友都疑惑,你怎麼如此悠閑呢?不急着出去找工作嗎?
這位中年人是這麼說的:“我一無債務,二無過重的生活負擔,有房可住,也有百萬存款,暫時可以過點自己喜歡的生活了。更何況,平時在網絡上接點單子,日常就練練書法,不也很惬意嘛。”
其實,生活的選擇權,不是在人的手上,而是在錢财那裡。你有多少錢,就能過上多惬意的生活,就能過多好的日子。一切,都是“錢”說了算。所以說,好好攢錢,自信生活,才是天道。
生活中,要是被人誇這麼一句,相信各位都會生歡喜之心。畢竟“貴氣”這東西,千金難買、機遇難求。每個人都不甘平庸,渴望有大富大貴之命,能夠光宗耀祖,名利雙收。
可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的:“富貴世人皆欲,福祿不可強求”。富貴這事強求不來,福祿之事也是随緣增減,不是你想要就能擁有的東西。
我們平常人誇人有貴氣,有些是阿谀奉承,為讨得對方歡心,随口一說,但更多的是從對方給人的感覺上來判斷的。比如:舉止娴雅、目光自信、談吐不凡、氣質高冷等。
仔細總結一下,你會發現這些特征并非一朝一夕便能養成的。也就是說,所謂“貴氣”是從内而外散發的魅力,是一個人的涵養。
國學大師南懷瑾,便是公認的有貴氣之人。在他看來,一個人有沒有貴氣,一看便知。大師曾根據曾子的一句話,講解了“三貴之道”。 各位不妨看看,你身上擁有幾種貴氣呢?
曾子言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動容貌,斯遠暴慢矣。何為“動容貌”?是指人的容貌在一動一靜中,會彰顯出内心的涵養。所以,我們要使自己的容貌莊重,便可以避開别人的粗暴和輕慢。
在南懷瑾大師看來,人的儀态、風度,要從學問修養來慢慢改變自己,并不一定是天生的。從這點上說,就算你天生缺乏貴氣,通過後天的修養也可以慢慢培育出貴氣。
“動容貌”的貴氣,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在一個人給别人的第一印象上。這裡的第一印象,便是儀容儀表。
不僅包括你一舉手、一投足等站姿、坐姿,還有穿着搭配、行為舉止等一切體現氣質的形象。生活中,有些人,一眼看上去便與衆不同,就在于他們注重管理自己的形象。
他們的穿搭大氣優雅,從不迎合低俗異類、博取關注。行為舉止得體,我想各位都沒有見過一個有貴氣的人,上蹿下跳、粗魯無禮的模樣吧。
這一點,我們的先德孔子便是典範。孔子在出門之前,對自己的要求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想一下,一個人出門就像接待貴賓一樣莊重,役使百姓就像承當大祭典一樣莊嚴。這樣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其外在形象必定得體,也就是有了“動容貌”之貴了。
“正顔色,斯近信矣。”“顔色”即神情,“正顔色”則是對人的态度。一個人内心所想的事,會不知不覺表露在臉上。
以下内容為付費内容54%,比如:當你回答一個人的問題時,你是面帶微笑,還是闆着臉,都透露出你對提問之人的态度。
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的: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說出來的東西更多、更有趣。因為嘴巴說出來的隻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說出來的是思想的本質。
面孔能傳達的信息,超乎我們的想象。比如:他的臉上是什麼表情,眼神在看哪裡,目光是否呆滞等都可以從中透露出對方的某些信息。
但在國學大師南懷瑾看來,“正顔色,斯近信矣。”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社會上幾乎都是讨債的面孔。要想做到一團和氣,就必須内心修養得好,慢慢改變過來。
也就是說,你對他人的态度,體現了你的人品和教養。教養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如果一個人表面看起來是謙謙君子、溫和有禮,但轉身卻對他人愛答不理、冷眼相待,這是“僞君子”。
真正有貴氣之人,對待生命的态度是平視,是尊重。無論是親人、朋友、同事還是陌生人,他們始終保持着心中的溫暖和善意,以禮相待,這就是骨子裡透露出來的“正顔色。
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所謂“出辭氣”就是談吐,善于言談。在南懷瑾大師看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這是學問修養的自然流露,做到這一步,當然就“遠鄙倍”了。
簡單點說,一個有貴氣之人,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講究方式方法。往往可以遠離鄙陋,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從古至今,說話一直是門藝術,也是一種智慧。能夠講究說話之道的人,往往是高情商的表現。
比如:兩個年輕人應邀去同一家公司面試,因為面試時間定在早上七點,大家都略顯疲憊。當年輕人走進面試房間時,面試官都會禮貌的說一聲“早”。
其中,一個年輕人回答:“早”,算是禮貌的回複。但另一個人年輕人回答的是:“早上好,您這麼早到公司來面試我,真是麻煩您了。不用說面試結果,大家都可想而知了。
其實,“會說話”不是說你的嘴巴有多麼能說會道。最重要的是,你所說的話,得讓人舒服,得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體會感受。這樣善用同理心所說的話,往往讓人親切,這就是“正辭氣”。
綜上所述,一個有貴氣之人,儀态端莊、待人和藹、言辭有度。這樣的人,與其相談甚歡、久處亦不累。他的文化高度和靈魂溫度成正比,是由内而外散發的學識修養,是真正的貴氣之人。
人的一生中,會經曆很多段情感。如果總陷在一段情感中走不出來,會讓自己過得不快樂。
人生短短幾十年,别讓自己被情所困,嘗盡孤單、寂寞的滋味。對過往,學會看開、放下,你才能真正開啟新的人生。
不在乎他人的眼光,淡然活着。真正好命的人,活得很寡淡,從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而是,知道這世間有太多的紛紛擾擾,其實與自己沒有太大的關系。
人情世故的成熟,往往都是從降低期待開始的。”伴随着年齡和閱曆的不斷增長,很多人會逐漸發現現實的殘酷與無情。努力生活并不一定會有回報,所謂的如願以償通常是少數情況。
成年人的世界,鮮有童話般的完美結局。不是所有的遇見,都是歡愉;也非所有的期盼,都有驚喜。長大的實質,是一個逐漸降低對他人期待的過程。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人間失格》裡說:“倘若沒有過度的歡喜,便沒有極度的悲傷。”不管是人或是事,往往你期待越高,落空的時候,就越失落。
有這樣一種說法,無論面對什麼事情,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你就會發現事情的結果反而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
就像商店的抽獎活動,如果隻是把它看作一個遊戲,抽到獎品固然是好事,沒抽到也無傷大雅。無論抽到哪樣獎品都高于自己的期待,帶來的愉悅感自然成倍增長。但如果一開始便雄心勃勃想要抽中大獎,那麼大概率會敗興而歸。
不勞而獲的事情太過稀少,隻有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減少面對結果時的落差。過多的期待,有時候反而是傷害自己的武器。
餘光中說:期待是一種半清醒半瘋狂的燃燒。平白對未來期待過高,那麼等那天來臨時,往往面對的就是巨大的心裡委屈。隻有減少對别人、對結果、對外在一切的期待,才不會去幻想、去執着、去強求,如此,才能怡然自得地過好每一天。
不對他人期待太多,‘最容易讓人感到溫暖和驚喜的都是陌生人,因為對他們沒有期望;别對他人抱有太大期待,最容易讓人感到悲哀和心寒的,是親近的人,因為你愛他們。
當我們有了太多期待,便會誕生更多的欲望。小時候期待着父母能夠滿足自己的每一個願望,但更多時候都是事與願違。
才發現原來父母也并不是無所不能;待到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後,期待着自己的兒女成為尖子,才發現站在金字塔尖的永遠是極少數人。
然而,父母也許無法做到有求必應,但相信他們當年給予你的,一定是能力範圍内最好的條件,孩子也許沒有想象中的飛黃騰達,但一生平安順遂才更加重要不是嗎?
“天不遂人願,事難從人心。”适當放低期待,生活就會溫柔以待。佛家說:“有求皆苦,無欲則剛。”生活的主旋律永遠都是遺憾,我們無法改變它,就改變自己。
戒掉敏感,降低期待。過高的期望,會讓人産生很多沒必要的敏感情緒。即使把生活視為一場遊戲,也會有出現錯誤的時候,不可能按想象中的樣子發展。降低對他人的期待,增強鈍感,才能處變不驚,淡然面對。
《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一書中說:“每個人在本質上過的都是一樣的日子,不一樣的是你的心在感受什麼。”每個人都是一個自我為中心的圓,圓與圓之間也許會有交集,卻很難能讓别人完全把你放在裡面。
我們既無法控制别人的言行,也不可能讓他人以我們為中心,能做的隻有管好自己,以誠相待。心不糾結心逍遙,自在人間自在客。
永遠相信自己,複旦才女陳果說過:“人如果真有一個白頭到老的終身伴侶,那就是我們自己。”
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社交,自己的世界,沒有人會整天為别人的事情操心,如果身邊真的存在無事獻殷勤而不求回報的人,我們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說到底,遇到困難靠自己解決才是本事;想要的未來隻有用自己的雙手去構築。
人生就是這樣,路要自己一步步走,生活要自己一點點過。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才不怕心無所依。凡靠己身,才能不斷成長,坦然面對人生。
長大就是一個逐漸降低自身期待值的過程,越早懂得,就越能造就一顆強大的内心,去迎接生活的洗禮。願你我皆能降低不必要的期待,找到生命的真谛,回歸生活。
席慕蓉在《成長的痕迹》中寫道:“人的一生應該為自己而活,應該喜歡自己,也不要太在意别人怎麼看我,或者别人怎麼想我。其實,别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于你自己如何衡量自己。”
如果,人活一世,總是計較别人怎麼看待自己,内心就會惶惶不安。總是想完成他人的夢想,滿足他人的期待,在這樣的人生路線上會迷失自己。
真正好命的人,淡然活于世間,不為博得所有人的好感而活着。懂得聽從自己内心的聲音,去做想做的事情。不必想太多,忠于自己内心,會獲得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因為,沒有人可以做到真正地感同身受,你所追求的東西,也不可能被所有的人理解。不管所有的嘲笑與質疑,更堅定信念,堅信會得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人生路上,想要做到人生無悔,就要按自己規劃的路線走一遭。親自去嘗試,去體驗,才不會白活一場。過去的事,既往不咎。人生路上,成功、失敗,終究會成為過去,活着就要學會向前看。
或許,曾經遭受到太多的苦難,也經曆過很多的不公平,但隻有讓過去真正地成為過去,才會有新的開始。
如果,總是糾結在往事中,非得讨要個說法,固執地不肯翻篇,那麼人生會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在往事中。
人生會經曆很多“爛事”,遇到很多“爛人”,與其費盡心力去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去糾正過去的事,不如幹脆果斷地與其告别,踏上一段嶄新的旅途。
故事,如果注定是一個悲劇,那麼就快速地給其畫上一個句号。真正好命的人,活得很寡淡,無論過去是好是壞,他都會與它們揮手告别。
有些事情想得再多,也沒有辦法從頭來過。如果總是讓自己生活在後悔和遺憾裡,那麼在未來,會收獲更加悲慘的命運。及時止損,其實也是給自己一個解脫。時間會消化掉所有的悲傷,過去的事,就看淡吧。
真正好命的人,活得“很寡”,早已學會了與自己和解,看淡了得失。古語有雲:“寡言養氣,寡視養聰,寡德養性。”
人生路上,請讓自己活得簡單一些,少一些欲望,學會給自己減負,讓自己擁有更簡單舒适的生活。
“寡淡”處世,不過分留戀已逝的情感。活在當下,珍惜陪在自己身邊的人。往後餘生,為自己而活着,不必太擔憂他人的看法。不要總活在過去,學會揮手與往事告别。
别讓自己總是活在後悔和遺憾中,随時調整心态,好好生活。得失,都是人世間的常态,學會放下,才能有更潇灑的人生。
共勉!
作者;青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