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釣魚人釣獲一條“奔波兒灞”,該不該放生引發網友争議。
文/守望者 圖/網絡
随着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很多人對野外釣魚情有獨鐘,通過戶外垂釣不僅能夠釋放工作的壓力,最重要的是戶外野釣往往能夠給釣魚人帶來莫大的驚喜,用釣友的話來說,就是:
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次咬鈎的會是什麼魚?
近日,安徽巢湖一名釣魚人,就感受到了野釣帶來的快樂。一條體型肥碩的怪魚被釣了上來,粗圓的身體,活像一頭小肥豬,連魚簍都快裝不下了。
像不像“奔波兒灞”
從這位釣友分享的圖片可以看出,這條怪魚皮膚灰黑色,幾根長長的胡須橫在嘴巴兩邊,身體兩側有一些不規則的黑色斑點。
這是一條什麼魚?釣友有些疑惑,這條不知名的魚,萬一是保護魚類呢,還是放生為好。
對于這條體大“肥如豬”、頗有辨識度的怪魚,自然不缺認識它的人。很快就有網友對放生行為提出質疑,稱:這是北美斑真鮰,又稱斑點叉尾鮰魚,屬于外來物種,最好不要放生。
查詢相關資料,得知斑點叉尾鮰魚,确實來自北美,并非原生魚種。這種魚生長迅速,最大可以長到20公斤以上,将其形容為“小肥豬”一點也不為過。
叉尾鮰又被稱作“溝鲶”,屬于鲶形目,和鲶魚長得有些類似。
從它的側面照來看,有點像“西遊記”中的鲶魚精。對此不少網友稱,這分明是“奔波兒灞”現身。這麼大的一條“奔波兒灞”,還是放生為好。
雖然是外來物種,但關于叉尾鮰魚生态入侵的報道,似乎很少見到。原因是這種魚味道鮮美,在國内基本靠養殖存活,就算逃逸到野外,很快會被撈光,因此“入侵”的隐患并不是很高。
在長江的幹支流,以及洞庭湖等水域,也有不少釣魚人曾釣獲這樣的叉尾鮰魚,疑似從養殖場中逃出。對于這種外來物種滲透的現象,有網友表示并不擔心其會像清道夫、羅非魚一樣,造成生态災害。
這種魚的習性和本土的“江團”類似,主要以水中的浮遊動物、搖蚊幼蟲、軟體動物、水生植物、植物種子和小雜魚為主食,食性不算兇猛,并不會對本土魚種造成太大的傷害。
再加上它們本身就是一種美味,如果能在局部區域形成一定氣候,恐怕也會迎來捕撈者、釣魚人的輪番圍剿。在國内,隻要是好吃的東西,根本不用擔心其會泛濫成災。
有部分網友認為,在長江流域十年禁漁的情況下,全面禁止捕撈。如果這種外來物種在長江中大量繁殖,會不會擠占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還是個未知數。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來,這種擔心純屬多餘,各地鮮有類似“叉尾鮰魚”入侵的消息。對于這種外來的“叉尾鮰魚”,網友們如何看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