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上海落葬風俗

上海落葬風俗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6 17:26:36

作者:顧士雲,崇明區建設鎮人,1952年出生。1970年應征入伍,1973年退伍同年任村黨支委兼16隊隊長。1974年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1977年12月參加首次高考,1978年5月入讀上海師範學院政教系,1980年7月畢業後到建設中學任教。1985年1月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1998年11月轉任學校校長。2009年8月離任後擔任崇明區教育局黨建和教育方面的督導工作。目前在區人社局委托的揚帆評估中心擔任成人培訓的督導工作。©本文經授權後發表,轉載請聯系本公衆号編輯授權。

上海落葬風俗(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二)1

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二

六十年代喪葬習俗的記憶

上海落葬風俗(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二)2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親曆了三公三婆的兩次喪事。對這兩次喪事的喪葬禮節以及喪事過後至周年期間的祭奠禮節,有着比較清晰的記憶。

三婆因患肝腹水故世。當年家裡治不起病,隻請了中醫來家診治,服了幾貼中藥後,仍不見效,最後因腹水腫脹而死。她的喪事在一九六三年中秋節後。因三公三婆沒有子女,就把我父親和小叔嗣繼為子,他們的喪事也就由我父親和小叔共同承辦。那次喪事,也紮了幡杆木頭,搭了撐,請了鼓手牙裝。親戚來家吊化時,号桶和海波交相吹奏,發出莊嚴肅穆的音響。親戚送的人情大多是一元、二元的現金和三千、五千的草錠(用關草穿起來的紙折銀錠)及一、二捆的黃草紙(俗稱黃錢)。鄰裡送的人情三角、五角的都有,七角、八角的要算客氣了。喪事素飯由玉米粞飯、鹹菜豆腐、鹹菜毛豆、鹹菜豆瓣、黃豆芽等組成,唯一一點葷味的菜是茄子塊燒鹹魚。當時,剛剛度過三年困難時期,能辦成素飯已經不容易了。這次喪事,沒有做道場,隻是請了燒紙先生(專門在喪事上從事念經判符的非正式道士)來念普秀壺經和判符。所謂符,就是在紅紙條上畫上一個潦草的小人頭像似的符号,貼在門上,用于鎮宅辟邪。發化(穿白戴孝)時,阿侄男女、外甥男女一輩的有白圄腰、白紮頭、白腰帶,我們孫子孫女輩的發了白帽子和白腰帶。我三公死于一九六六年五一節前一天,當時也豎了幡杆和搭了撐,鼓手牙裝沒有請,隻請了本村的燒紙先生來念經判符。親屬發的化還是沿用原來的做法,白圄腰、白紮頭、白帽子、白腰帶。親戚送的人情中,草錠、黃錢不見了,代之于錢款為主。鄰裡人情五角、六角起闆,客氣的送七角、八角。親戚人情一元、二元、三元不等,送三元的人情是非常客氣的。人情帳上,我堂哥毛腳丈人送的人情是五元,這是這本人情帳上最客氣的一支人情。素飯的質量有了提高,但仍然以和米玉米粞飯、鹹菜、豆類和豆制品菜為主體。三婆死時,用的是松木棺材,到三公死時,已經推廣了水泥棺材,雖然埋在老宅後邊的祖墳邊上,路不遠,但仍要八個人才能擡得動,笨重的要命。喪事的程式比以前要簡化了一點。記憶中,六十年代的喪事,還是保持了素事素辦的特色,沒有葷菜,不用煙酒。

本以為喪事結束了,就萬事大吉了,但喪事後的祭奠程序非常繁複。大殓後的第二天,燒會親羹飯,把列祖列宗都祭拜一回,名叫燒總(宗)台。崇明人尊宗祭祖,凡家裡添了小孩,子女婚嫁以及死了人之後,都要燒總台,把老祖宗祭拜一回,懇求祖宗保佑。平時燒羹飯用一張台子,唯燒總台要用兩張台子,因為祭拜的祖宗多了。會親羹飯後,每間隔七天燒一次七數羹飯,即從死者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的逢單日子就要燒一次七數羹飯,如逢到農曆的雙日,就要朝前跳開,所以七數羹飯是挑農曆的單日燒的。頭一個羹飯叫頭七羹飯,第七個羹飯叫斷七羹飯。七數羹飯後,還要燒六十日羹飯和百日羹飯。大殓後,家裡為紀念死者,憑吊死者,還要在前頭屋(堂屋)内的後牆角設一個座台(靈台),台前圍上白台圍,台上供着死者的牌位,每天早中晚三頓,都要給座台上端飯菜。端飯時,要叫一聲稱呼,說一聲請你吃飯了,其尊重程度如對死者生前一樣。七數羹飯中,三七或五七、六七最為隆重。三七由兒子燒,五七或六七由女兒燒,都要請親戚,都要用煙用酒。三七羹飯時,還有穿白鞋子儀式,子孫男女都要穿上新做的白鞋子。七數羹飯時,不僅要在座台上敬香敬燭,端菜端飯,還要在座台邊燒紙化錠,直系子女仍要穿白戴孝,磕頭跪拜,女兒和兒媳還要在座台邊哭靈吊喪。七數羹飯畢竟隻有七次,但節氣羹飯卻接連不斷。死者一周年内,逢元宵節、清明節、立夏日、端午節、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節、重陽節、十月十、冬至夜、廿四夜(農曆十二月廿三)、大年夜等,都要燒節氣羹飯,一直燒到周年羹飯為止,才算告一段落,真正做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要求。這種繁瑣的祭奠禮節,對生者來說,絕對是個沉重的負擔,不能記錯日子,不能有任何疏忽。最起碼要撈一塊豆腐,買一沓粉皮,還要有魚有肉,像活着的時候一樣,不能有一點怠慢。

在三公三婆過世後的一年中,我親眼看見了母親遵循這種禮節的盡心盡力和恭恭敬敬。三公三婆生前對母親非常好,我母親也把他們當作親生父母,生前盡心孝敬,死後盡心祭拜,七數羹飯,節氣羹飯一個不落,每次都是穿白戴孝,痛哭流涕。一天三頓,座台端飯,從不疏忽。偶有外出,也把中飯的份額一起派上。我那時候膽子小,家裡沒有電燈,父母親隊裡出工回家很晚,燒好夜飯後向座台供飯,黑燈瞎火的心裡特别害怕,有好幾次都把飯菜打翻了,被父母責罵了一頓。每逢這種情況,母親都會把飯菜重新端上。這種禮節雖然繁瑣落後,但并非一點積極意義也沒有,它最起碼在我心中從小打下了敬畏祖宗,尊宗祭祖;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的深深烙印。三公三婆的座台設置一年後,都燒了周年羹飯,都舉行了脫化儀式。在脫化儀式上,近親子孫穿白戴孝,輪番向靈位磕頭跪拜,母親和姑母等圍在座台邊哭靈憑吊。然後擺酒席燒總台,把三公三婆的碗筷增添到總台上。至此,他們才算正式加入祖宗行列。父親和小叔是那兩次脫化儀式的主祭者,他們敬香敬燭,供茶供果,供酒供飯,帶領子孫男女依次跪拜祖宗。儀式結束後,撤除座台,把放在座台上的牌位、冥币、祭品、白台圍等一起放到火烙盆裡焚燒。那兩次脫化儀式後,都在堂屋大門和竈屋出頭門上貼上了思親對聯,表示了對三公三婆的永久懷念。

三公三婆的喪葬禮節和祭奠禮節,是我小時候親曆的兩次按崇明當地風俗禮葬死者、祭奠死者的喪葬習俗,是崇明六十年代喪葬禮節和祭奠禮節的一個縮影,至今仍深深的留在我的記憶中。心語

©版權聲明:本公衆号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發布,任何媒體及個人轉載請聯系本公衆号授權,并在轉載時标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 END -

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合作!歡迎關注陸安心的私媒體“心語”。

上海落葬風俗(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二)3

Copyright © 2014-2020 心語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