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會
還有我們都愛的人間煙火
我們之間的愛
但我們對它的愛
慢慢老去甚至消失
也難免會随着光陰
一座再好的房子
記憶中的“人間煙火味”,是從紅牆青瓦老房子的煙囪裡,氤氲出的蒸氣。那熱騰騰的蒸氣裡有着飯菜的芳香,家人的等待,更有着一代代中國人傳統生活方式的傳承和延續。
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裡行走久了,最想念的還是家裡的味道。我已過而立之年,卻常常有一種懷舊感,一直琢磨着,有機會要把小時候的記憶記錄下來,寫一本充滿人間煙火味的書,讓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重溫那封存已久卻始終溫暖人心的記憶。
01
做書是一件會讓人上瘾的事
2017年的春夏交接之時,是我在海燕出版社做編輯的第五個年頭。因為一直在期刊部的《金色少年》工作,如果你問我怎麼做一期雜志,我可能會滔滔不絕地說上半天都不過瘾,但如果你問我,怎麼做一本書?那我隻能啞口無言。是的,我沒有做哪怕是一本書的經驗。也許是墨菲定律在作祟,我這個毫無做書經驗的編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得到了我編輯生涯中的第一部書稿——《爸爸哪兒也不去》。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當時我心裡還暗想,做書有什麼難的?!可就是這本書真的把我折磨得夠嗆。
作者劉肖老師(筆名:石榴樹)是一位資深的編輯和記者,第一次見面,我内心還頗有點兒忐忑:“劉老師,這是我第一次做書。”劉肖老師卻面不改色,淡定回應:“誰都有第一次,我相信你可以的。”雖然我帶着鼓勵和期望在努力,但一本書的完成确實需要很多細緻的中間環節,并且因為此前不熟悉圖書出版的流程,這中間受到過多次一萬點暴擊。
我也很慶幸,自己做圖書編輯的很多第一次都從《爸爸哪兒也不去》開始。在編輯加工時,第一次了解到審稿的流程和每個流程裡的側重點;在調整版式時,第一知道了書稿的版芯和版權字數怎麼計算;在校驗成稿時,第一次知道了怎麼核對書稿;在填委印單時,第一次知道了印張怎麼核算;在書的制作工藝上,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書脊扒圓”這個概念……
從拿到書稿到下廠印刷,我和劉肖老師幾乎每隔兩天就會在微信上讨論做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實,書稿一開始啟動出版流程,我就發現了事情并不像想象得那麼簡單。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動腦琢磨,琢磨不透的就一遍遍跑各部門去問。從總編室問到制作部,從制作部問到出版科,從出版科問到印刷廠,幾乎每一個環節都要學習編輯新技能。然而這中間也并非一帆風順,因為對流程不夠熟悉,很多溝通不暢,不時出現各種小差錯,因此受過責難,也返過工,當時自己覺得委屈萬分。在我印象中,成書前我一共掉過兩次淚,是自責也是無助。
2017年的夏天,《爸爸哪兒也不去》終于面市了。我拿着樣書,再讀,已是另一番感悟了。靜下心來,我發現劉肖老師筆下的父女情深,父親的陪伴,不正是我們中國傳統式育兒傳統要改變的方向嗎?那時我剛做媽媽一年多,對如何養育孩子還處于懵懂的階段。劉肖老師筆下的“陪伴式成長”為我指明了養育孩子的方向,反思了自己做母親的不足。沒想到,這本書出版之後,深受讀者歡迎,當時推了一期微信,很快閱讀量破萬,很多熱心讀者的留言耐人尋味,我也為這本書能給那麼多人帶來影響而倍感自豪。
《爸爸哪兒也不去》連續加印了三次,并且入選了2018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農家書屋推薦書目。後來再見劉肖老師,他打趣地說道:“小郭,你做書的起點很高啊,不要再說自己不會做書了。”
是啊,《爸爸哪兒也不去》的誕生,和母親十月懷胎産子的過程如出一轍。書就是編輯的孩子,編輯應付出一切去成就它。都說編輯是為作者做嫁衣的角色,我卻認為編輯和作者是相互成全的,因為每一位編輯的成長都離不開跟你合作的那些作者。
就這樣,第一次做書圓滿收官,可我卻意猶未盡,這種成就感,那種拔節式的成長,讓人上瘾。我跟劉肖老師約定,下一次,我還要做他的書。
2018年9月的一天,機會再一次眷顧了我。劉肖老師的女兒劉曉寒完成了自己的處女作——《奶奶家》。《奶奶家》簡直就是《爸爸哪兒也不去》的青春版,對家庭教育中的愛和成長,有更深更細膩的體驗感。讀過《爸爸哪兒也不去》的讀者,尤其是父親,他們往往會好奇,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陪伴,對孩子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這種陪伴真的有那麼重要?這一切,在劉曉寒的《奶奶家》裡都能找到答案。
劉曉寒年齡不大,但這真是一個内心大氣又獨立的孩子,我讀《奶奶家》時常常想,隻有始終用愛去喂養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這種性格的孩子。我了解到劉曉寒在寫《奶奶家》時正值高二,學業相當緊張和繁忙,每天晚自習結束就10點多了,她卻堅持以每周一篇的節奏,整整寫了一年。劉肖老師無意中提到,劉曉寒給他發稿子時經常已是深夜,她會貼心地留言:“爸爸,等明早你睡醒了再看,幫我改一改。”《奶奶家》裡有大量的生活圖片都來自劉曉寒拍攝,後期她覺得其中有幾幅圖片拍得不滿意,趁着暑期她自己倒騰幾次公交車,從鄭州的大北區趕到順河路補拍,一遍又一遍,直到她突然頭暈惡心,意識到自己這是要中暑了……
在社裡的選題論證會上,一開始,大家提得最多的,就是這本書的成本控制問題。由于《奶奶家》圖片量大,必須要用上好的紙張,并且四色印刷,制作工藝也是沿襲《爸爸哪兒也不去》的軟精裝,為了保證圖書品質,一些必須有的成本其實不能核減。最終,《奶奶家》的選題終于順利通過,這種心情就像我當初懷孕第一次産檢被告知孩子發育良好的感覺是一樣的,心情激動,又忐忑又憧憬。
02
我讀的也是我自己的故事
一開始,我隻是簡單地認為《奶奶家》也是一本講述親子關系的書。但當我讀完第一章《皇城根下》後,才發現這不是一本簡單地描寫家庭成員之間故事的書,這是一本三世同堂充滿人間煙火味的書,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家的味道。
《奶奶家》内文圖
我花了兩天時間,放下手上所有事情,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稿,20餘萬字,200多幅圖。在劉曉寒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最平凡也最不平凡的家庭。讀到《紫荊山公園:存有我小時候的樣子》,腦海裡全是我美好的童年,在家門口的公園裡,媽媽陪着我騎單車,我固執地要拆掉單車的兩支保護輪,最後摔破了嘴唇;讀到《仿佛又聽到你在樓下喊我》,耳邊似乎響起了我那一群可愛的發小在樓下喊我的聲音,我們形影不離,翻過牆,跳過窗,偷偷拿了大人的打火機去花壇裡烤土豆;讀到《原來你為我做了那麼多》,我禁不住兩眼一熱,當年高考沖刺,媽媽每天下班都趕着去校門口為我送飯,當時還覺得挺煩,如今才看清那是濃得化不開的愛。
《奶奶家》内文圖
每一位生活在北方城市的年輕人,恐怕都有和劉曉寒相似的童年經曆,相仿的成長環境,在《奶奶家》裡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記憶中的“奶奶家”。這種早年的成長經曆最終内化為我們的性格,并沉澱為我們生命的底色。無論未來我們身處何處,心裡有愛,行走不慌,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底氣。回想起我的父母和長輩,正是他們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付出,才成就了現在的我。
在《奶奶家》中,劉曉寒描寫的一個細節令我記憶猶深。她提到家裡至今沒有買私家車,這絕不是經濟的原因,是因為爸爸要刻意放慢腳步,放慢生活節奏,陪她去看更多的風景,享受父女之情。
《奶奶家》内文圖
每次說起劉曉寒愛好攝影時,劉肖老師都說,孩子喜歡什麼,隻要是健康的正向的就支持,劉曉寒也是在喜歡和放棄了許多東西後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劉曉寒的生活主見和内心強大,其實都來源于家庭教育帶給她的生活安全感,來源于《奶奶家》中這個大家庭給予她的愛的喂養。
03
編輯和作者相處的最好狀态是互相成全
《奶奶家》封面設計有好幾套方案,當時反複讨論,每個人都很糾結。劉曉寒有自己的想法,她拍了一張寫實的奶奶家樓房,返璞歸真,煙火味十足,被大家一緻通過。負責整體設計的是河南教育報刊社的資深美編餘俠老師,她對全書的章節頁設計别出心裁,最有意思的要數《奶奶家》封底,那個有點兒萌、有點兒頑皮的卡通劉曉寒形象。其實這個卡通形象來源于一張生活照片,這張照片的主題就是“你眼中的風景,我眼中的你”,是劉曉寒和父親的合影。這種設計也是對《爸爸哪兒也不去》的一種感情延續和緻意。
《奶奶家》内文圖
《奶奶家》内文圖
200多張攝影照片的位置擺放和版式設計是一項大工程,哪一頁需要出血,哪一頁需要通版,都需要編輯和作者的多次探讨和調整。在《爺爺奶奶》這一章,年代久遠的老照片居多,為了突出老照片的特點,還要重新調整底色。一遍黃色,不滿意;一遍綠色,不好看;一遍灰色,不夠亮,就這樣一遍一遍刷下去……整體設計确定好後,每一次的版式細節調整都要去制版公司現場盯屏,一盯就是四五個小時。劉肖老師每一次盯版都自嘲說:“咱們這群人太可怕了,說話一點兒都不算話!每次都說這次時間不長,簡單調整下就行了。結果次次都折騰到天黑,甚至還要麻煩制版人員晚上一起陪咱們加班!”
《奶奶家》内文圖 ◀ 左右滑動 ▶
到了選紙階段,内文的用紙有講究,由于圖片量大,必須選用顔色柔和度、細膩度都夠的紙張才行。其實紙張的選用,我們從選題會開始就一直在研讨,想既能保證圖書效果,又能控制成本,光紙樣都選了幾次。每一次的紙樣,我都留存起來,留作日後參考。
《奶奶家》終于要下廠印刷了,這天責編、美編、設計人員都趕到了,就連劉肖老師也來了。每一個章節的顔色和内文底色的對照,封面顔色的調整,工藝制作的最後核定,事無巨細,一一核定,我們都在為《奶奶家》的最終面世做最後的努力。
在看封面樣時,劉肖老師讓印刷師傅用确定好的封面打了一張完整并且覆膜的封面樣闆,他說回家要裱起來做個紀念,這是劉曉寒18歲的成人禮!是啊,這又何嘗不是我的禮物,這也是見證我在編輯之路上成長的一份大禮。
一本書就是一段成長。編輯不僅僅是為别人做嫁衣,每一件嫁衣也會成全你的手藝。入職以來,我第一次有一種深深的感悟:藝無止境,不論你在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都需要不斷努力成長。匠心永在,學藝不止!
謹以此文,共勉之。
奶奶家
劉曉寒 著
海燕出版社
58.00元
全國各地新華書店、當當網、亞馬遜、京東商城、海燕出版社天貓旗艦店有售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擁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