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戰争都有其戰略目标,如果沒有實現預定的戰略目的,就算打赢了也是一種失敗。
在上期的文章中,我們分析了現在不能動印度的原因,研究了在目前的形勢下,我們對印度發動戰争的三大難題,那麼我們是不是要一直的忍氣吞聲?對印度就沒有一點辦法了嗎?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解決了目前的三大難題,正巧美國被俄羅斯或中東牽制分身乏術,或者美國爆發内亂、軍政部門垮台,我們能不能打印度?
答案是當然可以!
印度最近的行為堪稱膽大包天,在中印在邊境問題的第13輪軍長級談判中,印方不僅反反複複、提出多種不合理要求,其趾高氣揚的醜态令人發指,同時印媒刻意造謠、傳播虛假信息,污蔑我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我西部軍區代表明确指出“希望印方不要誤判形勢”的情況下,印度仍然再次挑釁我們的神經。
在10月10日,印度副總統奈杜前往中印邊境地區的“阿魯納恰爾邦”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訪問,這個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是印度私自的命名,實際上該地是曆史上一直是我國的藏南地區,根據印媒報道稱:奈杜出席了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議會,并受到當地官員的熱烈歡迎,為了增加事件的可信度,印媒稱奈杜還接受了當地官員送的一幅漫畫,其信口雌黃的本領令你我汗顔。
印度近期的種種行為跟美國訪問印度和美日印澳四方領導人峰會不無關聯,誰給印度的膽子?毫無疑問是美國,在台海方面形勢微妙、日本對釣魚島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印度确信地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于是他們一改畏畏縮縮的風格,開始對中國強硬起來。
印度該怎麼打?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們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在西藏地區提前儲備了一年的戰略物資,防止運力不足導緻的後勤保障不到位,随後在美國出現“古巴導彈危機”此類事件而無力插手時,果斷出擊,用一個月時間一舉蕩平印度重鎮,打一個閃電戰。
但現在和上世紀不同,我們對印度發動戰争不再是單純地自衛和警告,更有國家競争的戰略利益在其中,如果我們現在對印度開戰,戰略目标是什麼?要達成什麼目的呢?是單純地打垮印度軍隊,還是占領土地,或者推翻莫迪政府?
這個目的很重要,隻有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我們才不至于被暫時的失敗而蒙蔽,被短暫的勝利沖昏頭腦,也不會打紅了眼導緻喪失更大的戰略利益,更不會陷入戰争泥潭。
如果說占領印度土地,那是侵略戰争,首先在道義上很難站得住腳,退一步講,我們就算實現短暫的占領,也不具備長期占據的能力。印度的經濟重心和人口重心在北部的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地區,如果北方地區失守,印度勢必退守南部地區,而南部是山脈和丘陵,我們很難對印度實現清剿,假以時日,我們必将迎來不厭其煩的騷然和反撲,國力耗費巨大而成果平平,美國的阿富汗戰争就是典型的例子。
而南部地區民族部落混居,宗教複雜、社會矛盾劇烈,就算我們占領了,也将面臨戰後治理問題,時間久了,就像二戰的日本一樣,陷入無盡的人民戰争泥潭中。
所以,我們對印度發動戰争,應該打一場争霸戰,通過戰争把印度打疼了、打怕了,讓度出我們所需要的國家利益和戰略利益,或者擊潰印度的主力部隊,占領部分戰略要地,如果我們打赢了,需要印度讓步什麼?這個需要在戰争開始前想清楚。
第一是要求印度讓出克什米爾地區。這塊地區在印度西北部,同巴基斯坦、中國接壤,克什米爾地區原屬于巴基斯坦所有,但在印度的武力下,目前分裂為兩部分,北部由巴基斯坦控制,南部由印度控制,如果印度能償還克什米爾,不僅可以阻止印度染指阿克賽欽,還能堵死印度染指中亞的通道。
第二是邊境問題。主要是印度的東北七邦和我國的藏南問題。印度的東北七邦在曆史和文化上與印度本土有很大差異,而且這裡主要是以黃種人為主,在宗教和風俗上同西藏地區更為接近,如果我們能要求印度允許東北七邦獨立,不僅藏南的問題得以解決,就如同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蒙古一樣,印度想輻射東南亞将難上加難。
第三是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安達曼群島毗鄰馬六甲海峽,而中國有6成以上的石油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印度的海空軍一旦切斷馬六甲海峽,我們将迎來能源危機,而在台灣未收複,南海諸島存在争端的情況下,我們的海軍從本土到馬六甲海峽距離很遠,遠洋作戰的難度巨大,因此,如果能将這兩座島劃出印度,給緬甸或者獨立都是極好的選擇。
這三個目标,達成任意一個對我國都有十分巨大的戰略利益,要麼可以堵死印度染指東南亞或中亞,要麼可以保障我們的能源通道,解決邊境問題。如果三個目标都能達成,那麼印度的勢力将被鎖死在南亞的範圍内,将徹底失去在亞洲争霸的可能性,隻能成為一個區域性強國。
我們再幻想一種可能性,如果在戰争中,我們全殲印度主要兵力,導緻印度的軍事實力大幅下降,那麼,印度将在相當長的時間内不敢對抗中國,同時,莫迪政府對印度各邦的控制力大為降低,結合印度目前的農業改革、經濟改革、疫情防控的接連失敗,不排除莫迪政府被颠覆的可能性,同時,印度也有可能陷入内亂之中。那将是整個南亞和東南亞的福音,分裂的印度才是好印度。
我們要同印度打仗,必須要達成以上任何一個目的,否則無論取得多麼輝煌的軍事成果,都不能認為是一種勝利,因為戰後的印度還會卷土重來,甚至如上世紀對印自衛反擊戰一樣,戰後的印度迅速投入美國的懷抱,同美國一起對抗中國,隻有将印度打得徹底失去同我國競争的可能性,才能永絕後患。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戰争定是一種大規模的軍團作戰,将戰場由邊境地區迅速轉移到印度境内的兩大平原,在平原作戰的情況下,發揮我們鋼鐵洪流的優勢,将空軍、導彈、陸軍等火力集中爆發。同時,我們要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在青藏鐵路高原地形運力有限的情況下,全面争取巴基斯坦的支持,在軍事上同巴方協同作戰,在後勤上要求巴方提供物資支持,最好是從巴基斯坦借道,從巴方向和東北方向同時出兵,直擊印度。
那麼戰争的結果有幾種?正常來說是三種,第一印度戰敗,雙方協議撤軍。第二是印度失去北方平原,退居南方再戰。第三是雙方陷入僵持狀态,陷入戰争泥潭。
第一種結果自不用說,是我們最想看到的結果,如果印度識時務,答應我們上面的三個條件,我們未嘗不能像曾經的美國對日本一樣,在未來的經濟建設中援助一二,而且通過這一仗還能打出我們的實力和國際地位,我們雷霆出擊、體面撤軍,赢得所有國家的尊重。反觀印度,可能在國際地位上一落千丈,再無和中國競争的可能性。
第二種結果不算太壞,印度在失守新德裡後,可能會退守南部高原,伺機再戰,而印度南部有100多個民族,占全國總人口的3成,文化複雜、政府掌控力低,印度如果在南部建立根據地對抗我們,也并非易事,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将面臨分裂的風險。而我們可以占領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在取得巨大戰略優勢的前提下和印度談判,也有很大可能實現我們的三個條件。
第三種是最壞的結果。我們沒有能在第一時間結果印度,兩國陷入戰争泥潭,經濟、能源、軍事消耗量大,取得的進展微乎其微,就如同美國一樣,在阿富汗二十年的堅守換來的隻有滿世界的嘲笑,對印度而言,堅守很有意義,對我們而言,戰争的目的已經難以實現,同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軍事力量被印度牽制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可能趁火打劫,台灣可能會獨立,釣魚島可能會被強占,南海島嶼失去控制權,甚至朝鮮半島會再燃戰火,韓國在美國的支持下,入侵朝鮮也不無可能。
我們要做足準備、步步為營,料敵先機,在嚴絲合縫的謀略下,才能果斷出擊,做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