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敦煌本地人吃的驢肉黃面

敦煌本地人吃的驢肉黃面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0 21:58:37

文 | 雲韶

所謂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因此,談敦煌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就不能繞開飲食。

敦煌本地人吃的驢肉黃面(胡羊焖餅釀皮子)1

敦煌名吃胡羊焖餅

敦煌地區與中原發生聯系,是在漢武帝時期。在此之前,敦煌在漢人眼中就是一處胡地,這是因為敦煌地區的原住民中并沒有漢人。羌人、月氏人、匈奴人等,才是這塊區域的原住民。敦煌地區的飲食底色被烙上了濃厚的“胡風”烙印。

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的國力達到了鼎盛,在衛青、霍去病等将領的指揮下,漢軍大破匈奴軍隊,成功占領河西走廊。敦煌郡,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設立的。

敦煌本地人吃的驢肉黃面(胡羊焖餅釀皮子)2

敦煌郡設立不久,得力于絲綢之路的繁榮,迅速興盛起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客商來到敦煌,尋求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機會。這些商人在帶來商品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國家獨特的飲食文化,這無疑推動了敦煌飲食文化的發展。有資料顯示,到了唐朝五代時期,敦煌已擁有了近60種飲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餅。著名敦煌學專家高啟安在敦煌文書中發現了26種餅,包括胡餅、蒸餅、乳餅、糌粑、燒餅等。在這些名目繁多的餅中,作為敦煌人食用最多的主食,胡餅最為引人注目。

據高啟安考證,胡餅是由西域或者中亞的商人傳入的,因其口味好、制作簡單、便于攜帶、久存不壞,因此受到了來往敦煌地區商旅行人的最佳選擇,也慢慢被敦煌人所接受。後來,胡餅又跟随着商人的腳步,來到中原地區,成為了中原地區最喜愛的食物。

除了幾十種餅外,在敦煌還流行粥、馓飯、水面、煮菜面、細供、灌腸面、油面、炒面、麥飯、糌粑等十幾種食物。像涼面、馄饨、釀皮子、粽子等食物,至今還流行在人們的餐桌上。

敦煌本地人吃的驢肉黃面(胡羊焖餅釀皮子)3

榆林窟第3窟-釀酒圖

需要指出的是,敦煌人雖然比較樂于接受胡人的飲食文化,但是這并不意味着他們置中華本土的飲食文化于不顧。國人吃飯講究“食不厭精,脍不厭細”,這在敦煌的飲食中也有體現。

研究表明,敦煌人的吃飯很精細,非常注重口感。在唐代,敦煌人已經廣泛使用花椒、生姜、鹽、豉、醋、醬、漿水等調味料。其中,花椒和生姜來自外地,其他調料均在當地制作。

敦煌人嗜酸,文獻中不僅記載寺院自己釀造醋醬,而且用原糧去街上換取。說明當時敦煌有不少釀造醋醬的作坊。而漿水是一種通過将蔬菜發酵而産生的酸菜水,有解暑、降溫、化膩、利消化的功效,至今仍是西北人喜食的一種調味品。

敦煌本地人吃的驢肉黃面(胡羊焖餅釀皮子)4

莫高窟第146窟-酒肆(五代)

除了“胡食”外,敦煌人飲食習慣中的“胡風”,也改變了國人的飲食習慣。

比如在吃飯的坐姿上,在唐五代時期,敦煌人進食時已很少使用中原人的跪坐,代之而起的是“胡坐”,也就是盤腿而坐。

再比如圍桌而坐的吃飯方式,從敦煌的壁畫中,可以明顯看出敦煌人已圍坐在餐桌周圍進餐,這些習慣也逐步為中原人所接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