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是儒家經典著作,後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
孟子畫像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 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并稱“孔孟”,被後人稱為"亞聖"。
關于孟子的故事,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有“孟母三遷”,“斷織喻學”。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經典名句。
孟母三遷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大意】: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就隻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隻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賞析】面對魚和熊掌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道義的選擇,孟子會毅然“舍生而取義者也”。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要經得住各種考驗。
這句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舍。
君子一切以仁義為指歸,隻有仁義道德才能讓他真正動心。所以,在危及道義的時候,君子舍生取義。
這裡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隻要"本心"在,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于人格的事來。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大意】:所以,上天将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資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内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賞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孟子列舉了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裡奚等六位古代聖賢從貧賤中發迹的例子。
這六個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擔當“大任”之前,都曾飽經憂患,經曆過坎坷艱難的人生曆程。正因為付出了非同尋常的代價,這些聖賢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業。
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曆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隻有經曆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幹,擔當大任。
安逸享樂,在溫室裡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緻滅亡。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大意】:金錢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貧苦窮困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權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這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大丈夫。
【賞析】所節的話的背景是:有一次,有個叫景春的人和孟子對話。景春認為戰國時魏國著名的說客公孫衍和魏國著名的縱橫家張儀能夠“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通過批駁景春“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的觀點。這些人“焉得為大丈夫”,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所節的三句話就是孟子說的大丈夫的标準:富貴是人所羨慕的,貧賤是人所厭惡的,威武是人所怕的,但能不為之所動,這就表現了一個人堅守節操、大義凜然的高尚品德。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意】: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仁、義、禮、智是四個初始,就像我本來就所具有的,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賞析】孟子的四端說是他性善論的依據。孟子曾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人見孺子将入于井,都會有怵惕恻隐之心”,這是人之常情。
孟子認為“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四種情感是仁義禮智的萌芽,仁義禮智這四種德行,即來自四種情感,故稱四端。人有仁義禮智的“四端“”,“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已經植根于我們的本性之中。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大意】: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賞析】這是孟子的名言,對于個人而言,曆史上許多著名人物都是經曆過艱難困苦的磨煉,以百折不撓的意志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就國家來講,國内若無盡忠竭智的輔弼大臣,國外又無敵國外患可擔心,隻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難将至,則國恒亡。由此可見,憂患意識強而又能艱苦奮鬥,就能得到生存和發展壯大;而貪圖安逸享樂,不思進取,就會導緻衰亡。
7.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大意】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内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别人,禮讓的人尊敬别人。愛别人的人,别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經常尊敬他。
【賞析】“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這是一段典型的勸人互愛互敬的文字,在論述中又強調了個人修養中的反躬自省。
8.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大意】孟子說:“愛别人卻得不到别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不夠;管理别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别人相應的禮貌,那用應反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
【賞析】當一個人的行動未得到對方相應的反應時,就應當首先反躬自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凡事須嚴于律己,時時反思,對任何得不到預期效果的行為,都應當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