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歲月如歌往事如詩

歲月如歌往事如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1 19:1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歲月如歌往事如詩(千年赓續四季如歌)1

歲月如歌往事如詩(千年赓續四季如歌)2

歲月如歌往事如詩(千年赓續四季如歌)3

歲月如歌往事如詩(千年赓續四季如歌)4

歲月如歌往事如詩(千年赓續四季如歌)5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觀天察地、認知自然所創造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千百年的實踐中,二十四節氣銘刻于中國人的内心,内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僅生生不息、代代相傳,而且愈發完善、應用廣泛。

有小滿,沒大滿

二十四節氣如何命名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研究員張勃認為,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和排列,至少有3個特點。

第一,命名将時間流轉和季節、物候、氣候相關聯。在24個節氣名稱中,一般認為,有8個與季節有關,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有4個與物候有關,即驚蟄、清明、小滿和芒種;有5個與溫度有關,即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和大寒;有7個與降水有關,即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第二,命名顯示時間的結構。二至二分四立,是二十四節氣的骨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均為“立”字加季節名,表示四季的開端;春、秋分别與“分”,夏、冬分别與“至”合起來命名,表示四季的中點,具有明顯的結構性。

第三,命名反映更細的變化。二十四節氣,表示天氣炎熱的有3個,由于不同時間炎熱程度不同,有了小暑、大暑和處暑(終止的意義)的分别。同是表明降雪,但因為降雪量不同,便有小雪、大雪的區分。與此相類的還有小寒與大寒,白露與寒露、霜降。

二十四節氣名稱,有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為什麼有小滿卻沒有大滿?

張勃介紹,小滿,一般認為是指此時北方麥類籽粒開始灌漿,還未完全飽滿;也有的認為小滿反映了降雨量增大的氣候特征,所謂“小滿小滿,江河漸滿”。但無論指什麼,都沒有形成小大之分的組合。對于沒有“大滿”的原因,大家普遍以“滿招損,謙受益”來解釋,事情太過圓滿就會向不好的方向轉變,體現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

張勃說,二十四節氣名稱也會發生變化,比如驚蟄曾用名“啟蟄”,冬至、夏至曾用名“日短”“日永”等。

豐富多彩的曆史遺存

古人如何認識節氣

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曆史研究部主任、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秘書長唐志強介紹,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經曆了漫長的曆史,留下了豐富的遺存。

山西陶寺古觀象台和圭表,證明4000多年前的先民已經發明觀測工具,以觀察和推測日出方位和季節變化,并測定出“兩分兩至”節氣。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所載節氣名稱和順序與現代通用的二十四節氣相同,标志着二十四節氣完全确立。為了更加精準地測定節氣,東漢張衡運用渾天儀演示天象和天體運動。唐代高僧一行發明了“複矩”測量儀,能準确測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天正午時刻的日影長度和漏刻晝夜分差。元代郭守敬把圭表的表杆加高,建造觀星台,創造“景符”和“窺幾”兩種儀器,提高了二十四節氣的測定精度。明代崇祯年間,“定氣法”取代中國傳統的“平氣法”,提高了節氣的準确度。北京古觀象台建于明代,被稱為“觀星台”,台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清代先後又增設了八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

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曆史研究部副主任李建萍介紹,200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九華立春祭、石阡說春、班春勸農、三門祭冬、苗族趕秋、壯族霜降節、安仁趕分社、半山立夏、送大暑船、梅源芒種開犁節、内鄉打春牛習俗等11個項目也先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二十四節氣”擴展項目名錄,它們都是活的曆史文化遺存。

節氣水墨畫用于申遺宣傳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二十四節氣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何難點?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理事長、二十四節氣申報人類非遺項目牽頭人隋斌介紹,一是如何科學定義,二是如何精準表達。

隋斌說,中國農業博物館牽頭,在深入研究和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挖掘凝練二十四節氣豐富内涵,廓清了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将原來通常表述的“農曆二十四節氣”統一規範為“二十四節氣”,定義為:“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具體表述為:“中國人将太陽周年運動軌迹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通過二十四節氣能夠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的變化規律,圍繞每一個節氣,可以有序組織農事生産,合理安排日常生活”。這是首次對二十四節氣的本質特征進行簡明、規範和準确的概括。在此基礎上,申報團隊精心編制申遺文本、制作專題片,遴選代表性圖片,展現了二十四節氣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作用和時代魅力,形成了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表達。

同時,二十四節氣文化内涵豐富,既要向國際社會說清楚,又要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誤解,例如“鞭春牛”這項節氣民俗活動,翻譯不準确容易被誤解為虐待動物。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與會代表一緻同意二十四節氣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後,中山大學教師小林(本名林帝浣)創作的二十四節氣畫冊,作為宣傳冊在現場分發,大受歡迎。2012年,他曆時3個月,用圓形構圖,寥寥數筆描繪出每個節氣,融傳統元素與現代美學于一體。

為什麼會選中小林畫作作為宣傳冊?“這組畫作,表現各個節氣中的一花一葉、一山一舟,簡潔明快,布局巧妙,呈現了中國畫的獨特韻味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悠遠意境。”隋斌說,起初,準備采用民俗風格的二十四節氣作品,後來經專家讨論,認為小林的畫作更易被參會代表接受和理解。

“二十四節氣具有獨特的内涵和豐富的意蘊,時至今日,仍對中國人的生活有着深遠的影響。”小林說,“我将繼續創作相關的作品,激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感知。”

農耕文明的獨特成果

節氣文化有何現代價值

隋斌認為,弘揚提升發展二十四節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有中國特色的時間知識體系,能夠提示人們季節轉換,指導農業生産、日常生活,而且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可以豐富文化生活、促進文化創意、增加文化認同。二十四節氣還蘊含着“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于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提升社會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全球面臨的生态環境問題,二十四節氣提供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

隋斌介紹,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後,2018年,秋分被設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各地每年開展慶祝豐收活動。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搭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平台。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立春到來的當天隆重開幕,并将二十四節氣元素巧妙地展現,有力彰顯了中國氣質。

本版圖片為林帝浣繪制的部分二十四節氣水墨畫,它們曾用于中國申請将“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宣傳冊。林帝浣筆名小林,其作品“小林漫畫”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林帝浣供圖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19日 06 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