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5 06:37:32

前陣子大伊萬在寫我空軍航空兵某旅殲-11B型戰鬥機的升級改進時,文章底下有人留言“看了這麼多戰機居然沒一個能向後發射導彈的”。

之前報道的白頭殲-11B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1

說者無心,大伊萬倒是特别留意了一下,其實這牽涉到了空對空導彈發射中的一個比較特殊的“越肩發射”或“後向發射”的問題,值得我們今天專門來開個文章做一番探讨。

俄羅斯的實驗

首先大伊萬需要強調的是,說截至目前沒有一型戰術飛機可以後向發射空對空導彈,本身就是不太符合事實的,因為就是咱們的北方鄰居俄羅斯都曾經搞過相關的試驗。衆所周知,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空軍在搗鼓手頭的蘇-27S型飛機深度改進方案時,曾經提出來過各種各樣稀奇古怪、腦洞大開的技術改進策略。

蘇-27S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2

這些策略有些後來确實落地成錘,比如現在已經用在了AL-41F-S型渦扇發動機上的推力矢量控制單元;有些則一直停留在都市傳說階段,比如到蘇-57型飛機上還被傳得神乎其技的“等離子體隐身技術”;而“導彈後射”技術同樣作為蘇-27S型飛機技術改進策略的一種,也曾經被俄羅斯空軍認真研究與對待過。大伊萬就曾記得在上世紀末很多軍事類雜志都曾經提到所謂的“俄軍蘇-35/37型戰機(其實都是蘇-27M的不同技術狀态驗證機)可具備導彈後射能力”,就是俄羅斯空軍之前确實發展與儲備過相關技術能力的一個比較間接的證明。

蘇-35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3

但是,由于時間已經過去了20多年,且俄軍發展的“導彈後射”技術最後也同樣無果而終,該技術的很多研發過程與技術細節現在咱們已經很難找到了。從目前能夠披露的情況看,俄軍似乎曾經改裝過一架蘇-27S型飛機的外殼,在兩個垂尾中間加裝導彈挂架,可以安裝兩枚R-73型近距離格鬥彈,且的确實施過地面上的火箭發動機點火試驗。

俄羅斯進行的後射導彈實驗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4

而在蘇-35(老蘇-35)和蘇-37(蘇-27M的技術驗證機)于上世紀90年代展開密集試飛的同時,俄軍貌似有打算将其中一架原型機的翼尖導發架改為後向發射挂架、并适時開展空中實彈試射的計劃。

蘇-37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5

但是後來究竟有沒有真的改裝過、有沒有真的在空中發射過實彈,起碼在大伊萬這裡搞不到更詳細的消息了。

“導彈後射”的技術難

其實,說句不客氣的話,按照我國空軍自行開展的相關研究,導彈後射技術作為廣義上的越肩發射技術的一種,本身就是一種比較邪門的技術方案。

什麼叫“導彈後射”

咱們先說什麼叫做越肩發射,玩過戰雷或DCS world的玩家都知道,在空戰格鬥中占據戰術優勢的要訣,是通過持續的水平或垂直機動搶占對手的後半球,即3/6/9三線(分别位于對手的90度方位、180度方位、270度方位),在進入後半球位置後即可創造射擊機會。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6

在進入對手的後半球後,相當于對手在“身前”、我機在“身後”,如果此時對手機能夠向位于“身後”的我機發射空對空導彈,就好比前面的人越過自己的肩膀把導彈往後面扔,“越肩發射”這種非常形象的比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來的。

“導彈後射”的3大技術難點

但是,“導彈後射”(Rear-Firing)作為越肩發射技術的一種,本身就有着非常多難以克服的技術缺陷:

俄羅斯進行的後射導彈實驗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7

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負速度,導彈要在載機向前飛行的時候向後發射,第一要務并不是加速,而是減速,将後向的負速度降低到零,然後才能轉換到正向加速并開始實施機動動作。這意味着後射的空對空導彈有大量的寶貴燃料并不能用來加速而需要用來減速,這對于火箭發動機本身工作時間就非常短的近距離格鬥彈而言簡直無力吐槽;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8

其次要克服的是搜索和制導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諸如合成孔徑成像系統尚未出現時,載機的搜索與火控單元普遍集中布置在航向軸線上,在後半球除了護尾器沒有任何搜索設備存在,以至于俄羅斯空軍當時一度準備在戰機尾椎部位安裝大功率的火控雷達用于後射導彈的制導。尾部搜索設備的缺乏導緻後射導彈較大概率需要靠飛行員的經驗判斷與彈上引導頭的制導自主索敵,效率非常之低下;

蘇34巨大的尾椎裡有一部後視雷達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9

最後要解決的則是挂載靈活性問題,畢竟一架戰術飛機在承擔諸如空中戰鬥巡邏類任務時,能夠挂載的格鬥彈也隻有兩枚左右,如果需要拿出其中一枚向後挂載,等于在空戰中實施近距離格鬥時必須故意把敵機放到自己的後半球才能發揮出全部的武器效能。當然俄羅斯空軍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即打算把翼尖導發架做成可旋轉式的,平時前向發射,在己方後半球被敵機搶占的情況下則挂架旋轉180度變成後射模式。但這種解決方案除了徒增系統的複雜程度且可靠性極低,并沒有什麼效能。

飛行時翼尖挂架進行旋轉,故障率很高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10

故而,如果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越肩發射技術”中的“導彈後射”技術作為空對空導彈與空戰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俄羅斯空軍僅僅昙花還沒有一現就被掩埋在曆史的塵埃裡了。

“導彈後射”的延伸

當然,“越肩發射”作為一種有效的拓展導彈格鬥包線、提升戰機空戰格鬥能力的手段,一直沒有被徹底放棄,隻不過是從“後向發射”變成了“前向發射”(Forward-Firing)。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11

我們都知道空對空導彈有一個叫做“離軸角發射”的概念,指導彈可攻擊偏離載機航線軸線多少度多少度的目标,比如第一代紅外制導近距離格鬥彈,諸如AIM-9B“響尾蛇”、K-13“環礁”導彈都隻具備軸向攻擊能力,且隻能攻擊載機尾噴口左右兩側30度左右的範圍;

AIM-9B空空導彈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12

第二代空對空導彈開始部分具備了全向攻擊能力(即可以瞄準目标機的迎頭方向攻擊),但目标機相對于載機的航向軸線夾角一般也隻有30度左右;等到以美制AIM-9M、蘇R-73等為代表的第三代近距離格鬥彈出現後,這些導彈在具備了全向攻擊目标機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離軸攻擊包線,如蘇制R-73“箭手”在配合頭盔瞄準器的情況下,其理論攻擊包線可達載機航向軸線夾角45度左右,等于是把載機半個前半球都納入到導彈攻擊包線裡面了。這就是所謂的大離軸角發射動作。

R-73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13

這種“大離軸角發射”發展到後來的結果,就是在空對空格鬥彈發展到第四代之後,已經具備了所謂的“橫向攻擊能力”。如美國空軍于2003年開始批産服役的最新一代“響尾蛇”AIM-9X,其理論上可以攻擊偏離本機航線軸線90度的目标,也就是打出去的導彈可以憑借其極強的燃氣舵舵效完成一個90度的轉彎,打擊位于戰機3/9線(即90度和270度航向)的目标。

AIM-9X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14

盡管在打擊側面目标時導彈的命中率依然值得懷疑,但無疑諸如AIM-9X、AIM-132乃至我國國産的PL-10型導彈在理論上已經具備了打擊載機前半球任何一個方向目标的能力。而根據各主要軍事強國下一代格鬥彈的發展計劃,似乎美、俄等國都有在下一代格鬥彈上将最大離軸發射角從90度提高到120度左右的打算,也就是“越過側面,打擊側後方的目标”。這相對于走了邪路的所謂“導彈後射”,其實已經

國産的PL-10型導彈

可單兵使用的支援火炮(為啥沒有戰鬥機能向後發射導彈)15

總而言之,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空對空導彈的“越肩攻擊”作為一個技術發展方向,本身就是一個技術不斷進步、裝備不斷更新的過程,沒準在下下一代空對空格鬥彈面世後,我們就會發現戰鬥機發射的導彈真的可以向後發射、打擊後面的目标了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