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郭歌
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遠望如阙。作為河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産,龍門石窟展現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奮發進取的精神境界,見證了中原文化融合發展的曆史進程。
在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龍門石窟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切實抓好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重大機遇,主動融入積極對接,形成園區、景區、社區“三區”融合發展新局面,正着力打造黃河流域文化新高地。
申遺成功20年間,龍門石窟曆代“守門人”付出無限心血與汗水,搭乘洛陽建設副中心城市的東風,讓韬光韫玉的盧舍那大佛重現熠熠光輝。
保護“守門” 再現文化千年輝煌
石窟綿延千餘載,開鑿持續百餘年。龍門石窟在岩體位移、洞窟滲水、表面風化的摧殘下已傷痕累累,加強石窟保護刻不容緩。
10月19日,在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周年學術交流大會上,龍門石窟研究院發布了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周年6大重要考古成果。
20年間,龍門石窟研究院開創目标明确、路徑清晰的石窟保護新模式,探索開辟“搶救性與預防性結合,工程型與研究型并重”的文物保護新路徑。日前,龍門石窟被評為2019年度保護管理工作五星等級,龍門石窟監測年度報告被評為“2019年度中國世界文化遺産優秀監測年度報告”。
綠色“鋪底” 點畫龍門生态圖景
11月11日,龍門石窟建設發展局的張巧君依照慣例與同事們一起對伊水遊園進行巡查。伊河遊園全長1.6 公裡,占地面積約1020畝,其中綠化面積58萬平方米、水系面積3300餘平方米,主要建設龍門文化、運動休閑、水系濕地和生态密林等4大景觀功能區。
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産園區管委會突出保護優先,緻力環境改善,加快文旅融合,持續打造園區、景區、社區“三區融合”發展的“生态龍門”。2019年以來,龍門園區實施伊水遊園、龍門濕地、生态林建設等51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80億元。
在充分尊重和保持龍門區域自然特色和區域人文内涵的基礎上,把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人居環境完美融合,用文旅融合為“伊阙碑林”書寫發展篇章,用綠水青山為“龍門山色”點畫生态圖景,用“三區”融合為文物保護開辟全新路徑。龍門園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李金樂表示。
開放“搭橋”助推國際人文交往
萬裡雲山絲路情,石窟藝術遠名揚。10月18日,“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
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在參觀展覽時強調,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展陳活動和文化交流對話,展示保護利用成果,加強文化交流互鑒,共同提升保護、研究、利用工作水平,為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作出更大貢獻。
對外交流合作是開闊視野、展示形象、擴大影響、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
近年間,龍門石窟不斷發揮作為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秘書處的中樞作用,構建石窟研究交流合作平台,策劃實施文物外展精品項目,共同推動石窟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繁榮發展,讓記載于典籍中的河洛文化“走出來”,讓承載着曆史記憶的文化遺址“活起來”。
科技“引路” 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9月23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将3D打印的原比例佛首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兩個斷面完全吻合,代表着國内首次實現流散石質造像文物“數字修複”,也讓龍門石窟流散在外的文物踏上了“數字回歸”之路。
一路走來,當文物本體的保護工作已經成為常态,龍門石窟研究院走上“數字龍門”發展之路,廣泛利用3D打印、AR體驗等數字技術手段,讓文物信息得以留存,讓缺損文物得以複原,讓流失文物得以回歸。
自2005年啟動三維數字化工作以來,龍門石窟研究院完成了80%窟龛、院藏部分文物及拓片的三維掃描,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将石窟文化和現代技術融于一體,向世界展現千年凝聚的中華文化瑰寶,不斷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5G網絡信号全覆蓋、“AR導航導引”、“AI講解3D識别”等配套設施再升級,遊客體驗大幅提升。
“龍門夜九章”增輝“古都夜八點”,“黃河明珠——龍門石窟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等活動廣受歡迎,全面滿足遊客個性化需求。
圍繞“水、綠、古、文、秀”五大元素,實施伊水遊園、龍門濕地、生态林建設等51個重點項目,使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龍門石窟發展底色。
龍門石窟以其獨特的曆史文化價值和稀有的“世界文化遺産”品牌價值,将厚重文化重新解讀,使千年文物充滿活力,擔負起彰顯城市特色、傳承曆史文脈的現實責任,在洛陽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和國際人文交往中心的進程中奮勇争先。
編輯:洛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