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指的是唐代初期四位傑出的文學家,他們分别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景龍二年(708)所作的《祭杜學士審言文》中将“王、楊、盧、駱”以此次序提出。在初唐四傑中,年紀最長的是盧照鄰。
盧照鄰出生于幽州範陽(今河北涿州),出生時間大約為630年。盧照鄰家族屬範陽盧氏,範陽盧氏是隋唐時期名門望族。在盧照鄰這一支上,雖然家業還算興旺,但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聲名顯赫的官員或者學者,盧照鄰父親對他寄予殷切期望,希望這個孩子未來能光照四鄰,給他取了“照鄰”這個名字,用“升之”作為盧照鄰的字。從盧照鄰的名和字中能清晰地感受到父親對他以後能光照門楣、升官晉爵滿懷期待。
盧照鄰小時候就開始學習詩書,十歲南下江南随文學大儒和經石專家繼續學習經史。年紀輕輕的盧照鄰已經顯示出良好的文學天賦,他博學善寫,于是他也同當時許多文人一樣,到長安幹谒求仕。
盧照鄰到了長安之後,非常幸運地認識了當時的重臣來濟,來濟很賞識盧照鄰,在來濟的幫助和推薦下,以及自身出色的才華,使得初入長安的盧照鄰名聲大噪。
後來唐高宗的叔叔鄧王李元裕聽說盧照鄰的事情後,請盧照鄰到鄧王府做典簽,相當于王儲中掌管文書的官吏。在盧照鄰坎坷的一生中,在鄧王府的這段時光是非常順遂的。鄧王很愛重盧照鄰,在宴會上曾對大家說:“盧照鄰就是我的司馬相如。”鄧王府藏書頗豐,盧照鄰博聞強識,在鄧王府工作期間常常翻看藏書,而且隻看一遍就能說出書中八九成的内容,這讓鄧王非常驚訝。
盧照鄰在鄧王府中工作時,常常看到長安名士貴族間來往頻繁,寶馬香車屢見不鮮,光影躍動間盡是紙醉金迷的暧昧氛圍,但仔細加以辨識,在這讓人像空中的羽毛一樣舒緩墜落的氛圍之中,卻也蘊藏着互相傾軋的危機。一介書生冷眼觀察着周圍的一切,想起一代代更叠的曆史,眼前的繁華似錦又能意味着什麼?一首七言古詩在盧照鄰的心中不斷醞釀。這就是初唐時期最負盛名的歌行體長詩——《長安古意》。
長安古意
唐 盧照鄰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辇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尺遊絲争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遊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台萬種色。
複道交窗作合歡,雙阙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識?
借問吹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鸾,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雲着蟬鬓,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态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禦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南陌北堂連北裡,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鹦鹉杯。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别有豪華稱将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淩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繁華忙碌的長安城,人海湧動之中,盧照鄰隻是一顆小小的浮塵,當他完成《長安古意》時,人們仿佛看到這顆開始閃耀出奪目光芒的星辰。盧照鄰一向自視甚高,不願阿谀逢迎。這首對權貴充滿諷刺的長詩,也引起了權貴的反感,沒多久,盧照鄰被人誣陷身陷囹圄。盧照鄰沒有想到一首詩會讓自己遭此不幸,在獄中他飽嘗煎熬,好在朋友們為他奔走呼告才使他得以重見天日。
在鄧王府做典簽近十年,盧照鄰沒有獲得任何升遷的機會,依舊是一個芝麻大的小官,盧照鄰從小就立志報國,可是區區小官與報國之間的壯舉相差太過遙遠。更加不幸的是,鄧王的去世讓盧照鄰失去了這個小小的典簽的職位。
朝廷派他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任縣尉,相當于縣裡的公安局長,相較之前的典簽,不升反降。盧照鄰對這次的派遣沒有一絲期待,恍恍惚惚地到了新崗位一做又是近十年。
已到中年的盧照鄰發現自己的身體正在被風疾侵蝕,他匆忙離開新都到洛陽求醫問藥,以求能夠恢複健康。從盧照鄰患病開始,他的人生急轉直下,讓他一直被病魔壓抑。
盧照鄰為治病散盡家财,他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聽說藥王孫思邈在洛陽附近居住,他便前去拜訪藥王,希望能夠藥王用精妙醫術讓他遠離病痛。然而孫思邈看到盧照鄰後,稍加詢問,并未多言。其實藥王很清楚,盧照鄰的風疾之症已經無法治療。盧照鄰對自己并不放棄,他在山裡開出十幾畝田地,作為自己調養生息的所在。
為治療風疾,盧照鄰已經花掉了很多錢,又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他隻好無奈地向達官貴人們乞求錢财,有時隻為了兩千錢,也要做出卑躬屈膝的樣子,病中的詩人早已顧不上這些,早日康複才是他最盼望的事情。風疾越來越嚴重,他的身體開始蜷縮,四肢變形,眉毛脫落,牙齒掉光,越來越不成樣子。
盧照鄰與孫思邈相處時,受到道教的影響。從小植根于他心中的儒學漸漸變得淺淡,盧照鄰想通過信奉道家的養生之法,減輕自己病痛之苦。随着疾病一直未見好轉,道家的影響在他心中慢慢減弱,他轉而去信奉佛教,常常祈福禱告。
可惜無論怎樣,盧照鄰的風疾都在不斷加重,形如枯槁的詩人寫出了多篇關于病中的所思所想的文章。詩人此時深受病痛折磨,寫作時已經不想再被文章中的規矩限制,他很少再寫詩賦,而是寫作了多篇文章,直抒胸臆,不再受束縛。
親人的離去,生活的艱辛,病痛的折磨,盧照鄰感到了深深的疲憊,他已經慢慢失去生的信念,他與痛苦的風疾最後的抗争就是主動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強忍着内心巨大的悲痛與親人訣别,自投颍水而死,終于不再被疾病和生活摧殘,獲得解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