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稅彙繳最重要的是稅會差異的處理,稅會差異并不隻是在彙算清繳發生,而是在日常業務中存在的,平時的業務也要明白哪些是稅會差異。
什麼是稅會差異呢?其實就是企業同一業務會計與稅務的分别處理,當兩者有規定不一緻的口徑時,就産生了稅務與會計的差異。
那麼哪些會産生稅會差異呢?下面小編就了整理常見的稅會差異情況,讓你在5分鐘内get重點内容~
了解了常見的稅會差異,針對以上稅會差異如何做賬呢?首先,永久性差異是不需要調賬的,直接通過填表調整即可,就是所謂的“調表不調賬”。暫時性差異對于适用不同準則的企業,處理方式是不一樣的:
· 小企業會計準則
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不做賬務處理,通過企稅彙算表體現稅會差異,小企業會計準則沒有“遞延所得稅”相關科目。
· 一般企業會計準則
嚴謹來說産生的稅會差異,執行企業準則除了在企稅彙算表體現外,還要設置“遞延所得稅”科目,當稅法比會計多确認所得稅時(可以抵消以後按大于稅務利潤的稅前會計利潤計算的應納稅款),确認“遞延所得稅資産”;若是因由于稅法允許前期納稅調減先少繳稅,後期納稅調整補回來對應的稅款,那麼是确認“遞延所得稅負債”。下面一起來看一個案例。
河北A企業2020年會計上的利潤總額為200萬元,其中會計上計提的折舊額為120萬元,但稅法上認可的是100萬元的折舊額,所得稅納稅申報需納稅調增20萬元(不考慮其他因素),按稅前會計利潤計算的應納稅額=200×25%=50萬元;
但所得稅納稅申報經納稅調整按稅務利潤計算的應納稅額=(200 20)×25%=55萬元;
即:稅法比會計多确認企業所得稅5萬元,這個差異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産。
具體賬務處理如下:借:所得稅費用 50萬 遞延所得稅資産 5萬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55萬
以上為常見的稅會差異,但會計和稅法規定的差異事項并不局限于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