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是宋代大文豪,不僅在詩詞成就高,在古文上的造詣亦笑傲後世。
《赤壁賦》極富聲韻之美,傳誦千古;《超然台記》曠達超然,讀來令人回味……
在這些極美的詞賦之外,蘇轼還有許多幽默的寓言古文,一篇文章一個道理,至今仍然有益。
詩詞君分享蘇轼的三篇古文,故事很短,道理很深!
-1-
《富人之子》
齊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謂其父曰:“君之子雖美,而不通世務,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豈有不通世務者耶?”
艾子曰:“不須試之他,但問君之子,所食者米,從何來?若知之,吾當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問之。其子嘻然笑曰:“吾豈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來。”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來?”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解讀】齊國有一個富人,很有錢,可是兩個兒子卻很笨,父親也不教導他們。
有一天,艾子就說:你的兒子雖好,卻不通人事,以後如何持家呢?
富人卻不以為然說:我兒子那麼聰敏,怎麼會不通人事呢?
艾子說:要不咱試試,問他米從哪裡來?
富人想,試試就試試吧!于是叫來兒子,問他:米是從哪裡來的?
兒子笑嘻嘻的回答:米是從布袋裡取出來的。
富人很生氣說:你太笨了,不知道米是從田裡長出來的嗎?
艾子在一旁就說:有你這樣的父親,兒子怎麼會不笨呢?
【感悟】父母對孩子有教養之責。
《三字經》中說:子不教,父之過。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他日後會怎樣,全賴父母的教導。
如果你引導他愛思考,他以後也許會成為科學家;如果你引導他多讀書,他以後也許會成為作家。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是孩子的樣闆和自然入心的教材,并且這樣的言傳身教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2-
《小兒不畏虎》
有婦人晝日置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首抵觸,庶幾其一就懼;而兒癡,竟不知。虎亦尋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亦無所施欤!
【解讀】一個婦女帶着兩個孩子在沙灘上洗衣裳。
一隻老虎從山上跑下來,婦人吓得跑到水裡躲避。而兩個小孩子卻旁若無人的玩沙子,不知道害怕。
老虎看了他們很久,甚至用頭去觸碰他們,希望能讓其中一個孩子害怕,可孩子太天真,絲毫沒有害怕的意思。
過了一會,老虎就自己走了。
唉,老虎吃人,是先以威勢吓唬人,如果不懼威勢的人,老虎之威也就無從施展了。
【感悟】有一句俗語叫:初生牛犢不怕虎。
事實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原因主要是沒有見過虎,沒有被虎咬過。
隻要見過虎,初生牛犢也怕虎。年紀大的人之所以怕虎,是因為他看見過虎吃人。
所以,處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看到的未來,很不一樣。在後一個階段所看到的未來,和前一個階段所看到的,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會影響決策。
-3-
《書戴嵩畫牛》
蜀中有杜處士 ,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随。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解讀】蜀中有一個姓杜的處士,很喜歡書畫。他最喜歡戴嵩畫的《鬥牛圖》,他将圖用玉軸裝飾,放在錦緞做的袋子裡,随身帶着。
有一天,他晾曬書畫,有一個牧童看到後,大笑了起來。
他說:這畫得是鬥牛嗎?牛在相鬥時,角在用力,尾巴落在兩腿中間,你這幅畫裡的牛卻是用尾巴相鬥,真是大錯特錯。
杜處士淡然而笑,才知道牧童說的是對的。
古人說:種田要問耕種的奴仆,織布要問織絹的婢女。這是世間不變的道理。
【感悟】戴嵩是著名的畫家,而一位小小牧童卻指出了他畫中的錯誤。
一個藝術家,即使像戴嵩這樣有修養的畫牛大家,如果對某個生活細節觀察得不夠準确,也會形成笑柄,甚至竟被一個牧童所恥笑。
這生動地說明在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最有發言權的人是最富實踐經驗的人,蘇轼意在提倡不恥下問的作風。
當你想要了解一件事的真貌時,最好的途徑就是向有經驗的實踐者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