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農民是糧食生産的主體。保障糧食安全,需要進一步發揮農民積極性和主動性。西安市長安區種糧大戶薛拓,2008年牽頭成立了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探索進行土地托管流轉,引進現代化農機裝備,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種植糧食。由于種糧成績突出,薛拓多次獲得“全國十佳農民”“全國糧食生産大戶标兵”等榮譽稱号,合作社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薛拓和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鮮活的榜樣。本報将持續跟蹤關注,推出一個種糧大戶春夏秋冬的故事。
本報記者 王海濤 艾永華
5月9日,雨停間隙,薛拓(右)薛強(左)父子,來到神禾塬托管的麥田裡,查看小麥生長情況。本報記者 袁景智攝
5月14日,天下起了雨,老薛給自己、給大夥放了一天假。這是春節以來,他第一次放假。老薛閑不下來,又謀劃起了他的無人農場。智慧農業前景誘人,這幾年成了熱門。老薛想搞個無人農場進行試驗。由于疫情影響,進展有點慢。他想加把勁兒,争取今年能建成。
老薛名叫薛拓,今年64歲,家住關中平原的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道中豐店村。
關中平原沃野千裡,後稷“教民稼穑”于此。千百年來,這裡的莊戶人家始終堅守着一個傳統——在院子的門樓上懸挂“耕讀傳家”等匾額,其材質大都由傳統的木頭、青磚變為現在的瓷磚。老薛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
2004年,老薛嘗試着托管流轉土地種糧食;2008年,他牽頭成立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任理事長。
老薛幹了很多次“吃螃蟹”的事情:購買植保無人機、建立植保基地、修建無人機跑道、購買進口大型拖拉機、建立無人機學院……
在老薛心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糧食種好。
無人機成農機,農民辦無人機學院、修無人機跑道
關中地區種冬小麥。農民秋種、冬灌、春管、夏收。5月4日一大早,老薛帶着隊伍來到神禾塬上,給合作社托管的小麥打藥。小麥剛進入揚花灌漿期,正是病蟲害防治最為要緊的時候。
有人拉水、有人噴藥……大家分工明确。安排完活後,其實老薛可以什麼都不用幹,但他還是不放心,也閑不下來。他給自己也派了活:保證每一株小麥都能噴到藥。
老薛種了40多年地,其中的門道,摸得清清楚楚。從打藥機車轍的距離,他可以判斷出噴藥是否到位。他不停地在地頭來回走動觀察,不時給農機手打打手勢喊喊話。老薛帶着大家,一天就完成1000多畝小麥噴防任務。
合作社剛成立那幾年,靠人背着打藥桶噴藥,一個人一天頂多能打完50畝地。光打藥桶,合作社就買了200多個。2010年,合作社托管流轉土地達3萬畝。春季噴防,要一二百号人忙活一個多月,從3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
2012年年初,老薛偶然看新聞得知:無人機可以打藥,一天作業四五百畝。他被深深震撼:一台無人機能頂十多個勞力。他心動不已,相中了一台價格20多萬元的植保無人機。
那年春季,無人機讓大家開了眼,一天作業500多畝。很多人專門跑來就為了看一下無人機咋打藥。大家對老薛豎起了大拇指。
2013年年底,合作社建成占地200畝的農業植保基地,還修建了無人機跑道;後來,又陸續購進了20多台無人機。
随着無人機應用增多,每到農忙時節,老薛就感到無人機和飛手不夠用,于是想搞無人機培訓。2020年年底,合作社的無人機培訓學院辦了起來。
消息發布後,報名電話被打爆了。榆林市榆陽區思路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思耀國,派了兩批共8人,不遠千裡從榆林到西安學習。
學院累計培訓了100多人。在西安、寶雞、鹹陽、銅川、渭南、榆林都有學院培養的飛手。需要時,老薛一聲“号令”,召集周邊三四十名飛手帶着無人機前來“協同作戰”不成問題。
老薛說,以前打藥,一畝地人工費10元,3萬畝地要花30萬元,忙活一個多月。現在有了無人機、打藥機,十多天就忙完了。合作社的20多名農機手也是無人機飛手,每人每月工資6000多元,每月合計十幾萬元。
抵押7套房,湊齊300萬元,買回“天價”拖拉機
進入5月,西安的天氣日漸炎熱。中午,麥田裡溫度直逼30℃,太陽曬得人眼睛發疼。老薛黝黑的臉龐上不斷滲出密密麻麻的汗珠,汗珠逐漸彙聚,沿着臉頰流下,滴入泥土中,成為滋養小麥的“肥料”。
從遠處猛然望去,老薛的身影如同定格在麥田中的石柱。
老薛背過打藥桶、趕過牲口、拉過架子車……他知道幹農活的艱辛。因此,他對各種新型農機農具有着執着的追求。2016年,老薛又尋思着買拖拉機。
那年6月,老薛一直在路上跑着,坐硬座火車、睡小旅館,從西安市到渭南市,再到鹹陽市,再到河南省洛陽市……
越看,老薛的胃口越大。本來,他計劃花二三十萬元,買一台功率150馬力的拖拉機;到最後,變成了花300萬元,買3台功率210馬力的進口大型拖拉機,還有配套農具。
老薛找兒子薛強商量:“你看咋樣?”
“300萬元,錢哪來?”薛強問父親。
“想辦法湊。那機器好得很,幹完了合作社的活,還能到外面攬活。過不了幾年,就回本了。”老薛說。
老薛的老婆和閨女,還有合作社其他成員,都被吓了一跳,但沒人能犟過老薛。
錢不夠,還差200萬元。老薛閨女、大舅子,合作社會計,還有一位農資經銷商,把7本房産證交給了老薛進行抵押。
公證那天,房産的夫妻雙方,還有合作社相關工作人員,30多人到場,黑壓壓一片。
當年9月,3台拖拉機開進合作社大院。“我爸買農機,要求十年不落後。”薛強說。
新拖拉機1台能頂原來的3台。老薛、薛強,還有合作社的農機手們,鉚足了勁幹活。用了11個月時間,合作社就還清了貸款,把房産證還給了房主。
從2016年下半年到2019年下半年,3年時間,合作社攬活6萬多畝,掙了200多萬元。拖拉機的本錢也回來了。
這些年,合作社購買大中型農機150多台(套),總價值超過1200萬元;還組建了農機、農技、植保和水電4支專業服務隊,聘請6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作為技術顧問。
“現代化種田才有出路。”老薛說。
收集架子車、拖拉機、無人機……老薛想建農機博物館
開春以後,神禾塬上麥苗青青,一望無垠。每當微風吹過,碧濤起伏蔚為壯觀,這裡成了網紅打卡地。許多人慕名要到老薛的合作社去看看。
在合作社的倉庫裡,有很多用不上的舊農機農具——架子車、打藥桶、拖拉機、打藥機、播種機……老薛一直沒舍得扔。“我想辦一個農機博物館。”他說。
每次看到這些“老夥計”,老薛就回想起了以前的艱苦歲月——6月天,頂着烈日,拿着鐮刀割麥、碾場;三伏天,冒着酷暑,穿着外套,給玉米澆水、施肥;冬天,冒着嚴寒,趁雨雪天氣,給小麥施肥……
合作社買的第一台植保無人機,已經多年不用了,但老薛一直留着。每過一陣子,他還要擦拭一次。“這是一台劃時代的農機,是将來農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老薛說。
春耕以來,合作社的農機損壞了一些,需要補充。老薛準備忙完了這陣子,重新購置一批。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和兒子都要細細讀。合作社的3台大型拖拉機,政府補貼了40多萬元。”老薛說,“現在農民種地有糧食直補、良種補貼、保險補貼……有這麼好的政策,我種糧的勁頭更足了。”
“受國際形勢和疫情影響,最近每斤小麥漲了三四毛。人要吃飯,沒有糧食不行!”老薛說,“咱是農民,種好糧食是咱的本分,也是為國家作貢獻。”
目前,合作社托管流轉土地3萬畝,規模居全省前列;年畝均成本下降200多元,增收糧食100多公斤。由于種糧成績突出,老薛多次獲得“全國十佳農民”“全國糧食生産大戶标兵”等榮譽稱号,合作社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小麥進入揚花灌漿期後,老薛每次到麥田裡都要估産。從這頭兒走到那頭兒,走一段,他就拔下一個麥穗,仔細地數起麥粒數。
“1、2、3……19,太少!”
“1、2、3……45,一般!”
“1、2、3……60,很好!”
數完,老薛還要捏一捏,甚至是把麥粒剝出來,放到嘴裡嚼一嚼,看是否飽滿。
看着用心血與汗水澆灌的小麥茁壯成長,老薛露出了笑容:“看樣子,今年又豐收了!”
來源:陝西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