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12:18:04

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生人,出生在湖南東部一個偏遠貧瘠的農村。我們老家是典型的丘陵地帶,山多地少,山上除了滿山遍野的油茶樹和杉樹,連果樹都很少見。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的憶苦思甜)1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的憶苦思甜)2

我們那裡是在1982年才實行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那一年我已經是初三了。在這之前,吃不飽是我們的常态。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年吃到頭的紅薯絲拌米飯,上面一層厚厚的、褐色的紅薯絲,下面一層薄薄的白米飯,開飯之前,媽媽為了防止我們隻吃米飯不吃紅薯絲,會用飯勺徹底攪拌均勻。隻有在過年過節,紅薯絲的份量才會少一點。

到了冬季,連少量的白米飯都有可能斷頓,這時候,爸爸就會找人托關系到鎮上的碾米廠買一些碾剩下的碎米,一直到早稻收割,這種窘境才會得到緩解。

至于豬肉之類的葷菜,也是過年過節才會有的。哦,對了,還有一種情形可以吃到少量的葷菜,就是家裡請了諸如裁縫、木匠之類的手藝人上門做事。因此,每當看到有人挑着裁縫或者木匠擔子上門的時候,我們的内心止不住會狂喜一陣,我們知道這是改善生活的機會來了。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的憶苦思甜)3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的憶苦思甜)4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的憶苦思甜)5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的憶苦思甜)6

我們的小學和中學就建在離村子不遠的地方,走路也不過一二十分鐘的樣子。那個時候,除了讀書,我們每年都有一項教學内容,就是憶苦思甜。其形式不一,大多時候是請村裡的老農過來講舊社會的事情,講他們如何做牛做馬,講他們如何吃不飽穿不暖,講他們如何被地主老财欺負,……有時候學校也會做一些摻了谷糠的粑粑,看着我們難以下咽的樣子,老師們便會語重心長地教導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号召大家參加義務勞動,那時候學校每年都會在秋收季節放幾天農忙假,我們都要回家下地幹活,跟在大人身後撿拾落下的稻穗,稍大一點就直接下地割稻子、插秧,這些都是不計工分的。

除此之外,學校還會安排我們參與校園建設活動,比如大掃除、鋤草皮、植樹等等,遇到學校建校舍的時候,還會要求我們從家裡推來獨輪小推車,到幾裡開外的磚瓦廠拉磚瓦。那個年紀推着推車,馱着幾十斤重的磚瓦走幾裡路,一天下來累得渾身都快散架了。

有時候便想,這“苦”是憶了,可“甜”在哪呢?我們依然是吃不飽,依然每天吃着難以下咽的紅薯絲拌飯,依然翹首期盼着過年過節或者家裡來客人……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的憶苦思甜)7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的憶苦思甜)8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的憶苦思甜)9

那個時候也不懂這種教育到底有什麼意義,隻知道反正要吃苦、要勤儉節約、要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以至于我到了初三,還堅持穿打補丁的衣服,夏秋季節堅持打赤腳上學,并認為這是一種美德,連家裡做的新衣服都不好意思穿,非得要洗幾遍才會上身。

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偉大導師列甯也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可見曆史傳統的教育對于下一代的重要性。但是耽于過去、流于形式的教育,其結果卻往往會适得其反。

現在看來,那時候的所謂憶苦思甜可能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當然有它的時代背景),而且那時候的老師們囿于學識水平以及學校設施的有限,隻能夠采取這些“簡單粗暴”的方法,以至于留給我們的隻有一些辛酸的回憶。

當然也不能說全然沒有積極意義,至少讓年少的我們懂得了什麼是吃苦,培養了我們勞動光榮的觀念。不過當我現在将這些事講給我的孩子們聽的時候,他們全然不理解,有時候還會當作一個笑話來聽,我便隻有還以他們苦澀的一笑。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的憶苦思甜)10

憶苦思甜小時候的記憶(小時候的憶苦思甜)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