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想聊一個值得所有人關切的事:
一個隻拿老人機的老人,該如何在這個掃碼時代生存呢?
想請你先看一組令人難過的新聞:
吉林,一位獨居老人想去買菜,被拒。要團購。
“你可憐可憐我吧。”
#老人機不能生活,但老人需要生活
上海,一位不會團購的老人,想要為家中親屬購買雞蛋,在栅欄一側呼救:
“哪個好心人幫我買點蛋好不好?”
#老人機不能生活,但老人需要生活
遼甯,一位老人的手機無法掃健康碼,登不上公交車。
#老人機不能生活,但老人需要生活
說實話,很難受。看到一位老人,在一個網絡時代裡,步履蹒跚地追趕。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核酸檢測隊伍裡,會有一些紙質版的二維碼,碩大、被打印出來,緊緊握在一些老人手裡。
素材來源:@鴿子菌
這是他們的通過憑證,可卻顯得很異類。
是的,在這個處處要掃碼的時代,一位拿着老人機不能掃碼的老人,會變成“異類”,更會陷入某種“無依之地”。
2
無力、無奈、無助。
當那些老人被拒之門外。
這是最近我最無法釋懷的一個視頻。電話那頭,一位獨居老人痛哭:“怎麼辦啊?”
他用不來群接龍、拼不來手速、搶不到菜。
電話這頭,有人安慰他,“有我在,别怕,你就把我當弟弟。”
仔細看,接電話的,也是一位老人,頭發也白了。
最近在網上看老人的求助,大部分都夾雜着哭聲。可你發現了嗎?這哭聲甚至都不是他們自己上傳的。
某種程度上,他們是最不願意當衆哭的一群人。
北京青年報最近采訪了個年輕人,他隔離在上海,漸漸成了小區裡的團主。幫獨居老人、不會上網的老人團購。
可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會向他求救。
他是敲開一扇門,又敲開一扇門,才發現,有老人家裡缺米,有老人家裡缺衛生紙,用 A4 紙将就了好多天。
“有很多老人,他們不到餓得不行了,是不會去求助的。他們如果有一口飯吃,就不會跟兒女說出自己的真實情況。”
我有位朋友也隔離在上海。她想起樓裡總打照面的一位獨居老人,擔心她沒菜了,前去敲門問要不要幫助。
老人不好意思地說,有吃的,吃了幾天白粥。
“我什麼都夠的。飯少吃一點,藥少吃一點,還過得去。”
很多老人,擔心添麻煩,擔心增兒女煩憂。
哭是很謹慎很謹慎的。
那他們是如何被注意到的呢?
是他實在撐不住哭了。他的哭聲被聽到、被拍下來、被圍觀、被同情。
哭聲讓人難過,以這種方式被注意到,更讓人難過。
3
我照顧過老人,我知道最傷老人心的,是把其歸為一個“沒用的隻會添麻煩的人”。
我始終記得兩個關于口罩的故事,在武漢疫情期間。
一個是桔皮口罩。
當時口罩一片難求。線下難買,線上難搶。一位 95 歲的老人去看病,戴着的,是自制的桔皮口罩。
老人很樂觀,他笑着解釋,“内層濕潤、外觀美觀,還可以防細菌。”樂觀到讓人忍不住想哭。
一個是捂着嘴巴的隐形口罩。
一位阿姨沒有口罩登上了車。她躲在離人遠的位置,檢察員一排排檢查,還是查到了她。
她隻好用衣領遮住口鼻。
她局促難安,難忍淚水,
“買不到,真的買不到。”
每每看到這一幕,我也會難掩淚水。我想那位阿姨流淚,不止是對可能會感染上病毒的恐懼,還有擔心被嫌棄的無助。
我們都知道,面對新冠,最難捱的,是抵抗力弱的老人。
但我想對于一個曆經世事、起起伏伏的老人來說,面對生死,反而可能更坦然。
更痛苦的,是失去尊嚴。
什麼時候會被提醒沒有尊嚴呢?
是面對那種冷靜的提示音,“對不起,請掃碼”,但你無法掃碼。
是指紋系統識别不了已經逐漸消退的指紋。
是語音系統識别不了講不會普通話的方言。
是突然發現,除了求救、除了哭訴、除了倚賴,沒有一個有尊嚴的方式,體面生活。
我看過一篇文章,一位孀居老人晚年依靠兒女照拂,無法獨立照料自己。有天她崩潰哭訴,
“有時長壽不是一種祝福,而是一種懲罰。”
4
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我一定要寫這篇文章。
有一組數據你必須知道:
2022 年,中國 60 歲以上人口超過 2.67 億。(來源: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
2020 年,中國獨居和空巢老人達 1.18 億。(來源:《“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
75 % 的 60 歲以上老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需要長期服藥。(來源:國家衛健委 2019 年調查)
而老人互聯網的普及率是,43.2 %。
這意味着,接近一半的老人,沒有聯網。
那一小半聯網的老人,很多也無法流暢使用複雜的網絡軟件,買藥、買菜、買生活必需品。
這也意味着,隻要一封控,絕大多數老人,都會面臨困境。
龐大的數據不可感。
可将其還原到一個個具體的家庭,是誰的父母?是誰的祖父祖母?是哪個家庭最不舍失去的情感支柱?
幼年時,我住在農村。村莊的電線杆上,時常會貼着尋人啟事。
大多是老人,走失了、失智了、失去勞動能力了。
那時有小夥伴問:“為什麼要去找他們呢?”
長輩會回答:“是家人啊。當然要找啊。”
語氣不容置疑。
今天我才更明白這句話的意味。
疫情當然會有結束的那一天。可如果要到結束那一天,我們才能意識到,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還可以拿着尋人啟事去哪裡尋人呢?
【寫在最後】
前幾天我收到了一個很暖心的故事,發生在上海。
一位 1935 年出生的老人,隻會使用座機電話。照顧她生活的人沒法進來,核酸登記也不會,生活很難。朋友住她對面,敲門知道了情況。
幫她登記核酸,幫她張羅蔬菜。封閉前,他交代老人,“有事情叫我們,敲門”。
這件事在此時太有必要了。
今天我就想發起一個“敲門行動”——
詢問、關注你身邊有沒有獨居老人,有沒有不會使用手機的老人,有沒有需要幫助的老人。
如果有,敲敲門,留一個聯系方式。
或許是幫忙登記下核酸,或許是幫忙搶一次菜,或許隻是表達一聲關切。
我們必須做點什麼。
讓長壽成為一種祝福,不要變成一種懲罰。
撰稿:阿朱
責編:丁丁
晚禱時刻:
二維碼是網絡世界的通行證。
善待每一個老人和弱勢者,
則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通行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