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賣過保險的人很多,接觸過保險或者有所耳聞的人,更是數不勝數。但要真正說到保險是什麼,能說清楚的人卻很有限,甚至多數都隻是搖一搖頭,是一聲意味不明的歎息、一句并不友善的嗤笑、一段一言難盡的沉默。
周末與一位從業多年的業務員見了一面,談及群衆對保險的态度,我們都得出的結論是:大家之所以讨厭保險,還是因為理賠難,寬進嚴出。
而說到理賠,對方除了談到一些趣事以外,還說了這麼一句話:
拒賠,很多時候是注定的事。
這句話看起來簡單,仿佛是保險公司騙人的新佐證,實際上指的卻并不是這個。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含義,告訴大家如何避免“注定”的拒賠。
本期話題:
1.被“注定”的拒賠
2.拒賠被“注定”,孰之過?
3.如何避免被拒賠?
說到拒賠,很多人都來了精神:我知道,就是這也不賠和那也不賠嘛!
如果隻看表現,或許大家确實會得出這種結論,但保險公司的拒賠總有原因,其中既常見,又讓人不能接受的,恐怕就是“未如實告知”。
所謂“未如實告知”,指的是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在投保階段,對健康問卷中提到的情況沒有如實進行回答,而是有意或無意地進行了隐瞞,最終以并不符合投保條件的身體狀況買了保險。
而通常,出險時大家已經交了多年保費,未如實告知也是多年前發生過的事情了,除非之後進行補充說明,否則一旦被查出來就是在理賠調查的時候,自然隻能被拒賠。
對這種情況,可以說是投保時種下的“因”,導緻了理賠時不順利的“果”,這也是為什麼這位業務員會說拒賠很多時候是注定的。
出現這種問題,是誰的錯?
這或許要從保險活動的參與者來看。
在多數時候,一份保單的簽訂其實與三方有關,一方是客戶,一方是保險公司,另一方則是重要的促成者——代理人。當然,保險行業的監管者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在這裡不做讨論。
所以買保險其實是三方的博弈:代理人希望成單,獲得傭金;保險公司希望多收保費獲得利潤;客戶希望自己買了就能用上。
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假設客戶A身體不适,于是想到了保險,他心裡不确定能不能買,但還是希望将來再去醫院,能從保險公司獲得一筆錢。于是向代理人進行了了解。
代理人知道A有一些小問題,但畢竟也不算太大的毛病,如果告訴A不能買,或需要核保,這一單就會變得很麻煩,說不定單子就黃了,于是代理人告訴A,沒住過院,就全部填否吧。
二人就這樣心照不宣地沒有如實告知。
而保險公司,在投保時也不會進行嚴格的審核,一來沒權限,二來沒必要,畢竟最大誠信原則擺在那,而且理賠調查也不是擺設。
于是,身體并不是那麼健康的A就這樣完成了投保:A帶病買上了保險;代理人拿到了傭金;保險公司獲得了保費。
看上去三方各自實現了目的,皆大歡喜。
可是萬一A生病需要理賠呢?不難預見拒賠或扯皮就在未來等着他們。所以從這個極端的情況來看,或許三方都是推手,也都有責任。
A的例子是想說明,有時候沒有哪一方是完全無辜的,畢竟想騙保的客戶和隻要出單就行的代理人都不少,而保險公司更不是毫無瑕疵。
但也有些時候客戶确實是不知情的。買了保險,結果莫名其妙被拒賠,這誰能接受?
所以在這裡提醒大家,要避免将來被拒賠,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投保時做到萬無一失: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了,不知道大家對拒賠是如何看待的呢?
我是梧桐君,歡迎關注,有任何保險方面的疑問都可以私信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