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鷹不褪羽,哪能得高飛
先講個故事:老鷹是世界上最長壽的鳥類,年齡可達七十歲。要活那麼長的壽命,它在40歲的時候必須做出艱難而重要的決定。因為這個時候,它的爪子已經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羽毛又濃又厚,翅膀也就十分沉重,飛翔變得非常吃力。此時隻有兩種選擇:等死,或經過一個萬分痛苦的更新過程。
……
150天漫長的蛻變:首先它必須盡全力飛到山頂,在懸崖築巢以防外敵,停留在那裡不能飛翔。老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靜靜的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它會用新長出來的喙把指甲一個一個的拔掉;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再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經曆漫長的五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老鷹又開始飛翔了,重新獲得了30年的生命。鷹擊長空,再次笑傲江湖。
……
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也不可能同時走在兩條路上。在我們的生命中,有時候必須做出困難、甚至是艱難的決定,以開始一個自我更新和革命的曆程。我們必須抛棄甚至切割舊的思想和習慣,才有可能獲得重生、學習新的技能、踏入另一條河,走在嶄新的路上;才有可能發揮我們的潛能,創造嶄新的未來,再次起飛。
(故事聽完了,進入正題。)
金蟬之所以脫殼,是為了成長,亦是新生。操作得當,便擺脫了既有束縛,也避免了招式用老,從而得以精準融入第二以至第N曲線,打開向上升維之道。
類似的還有蛇類的蛻殼、蝴蝶的羽化,看似理所當然的背後,其實經曆了億萬年的持續演進和殘酷淘汰。作為動物性的人類,所有的孕育、出生、成長和老去是不需要太努力的,正像金蟬、蛇和蝴蝶一樣,已經是“輕車熟路”了;然而人之為人的精神上的升華與升維,卻永遠不可能坐享其成,往往需要付出巨大而痛苦的代價而不一定可得。就像那獨自在懸崖上褪羽的“孤鷹”,非但不能得到任何外力的相助,還要完完全全地屏蔽掉所有的外界幹擾和可能的傷害。
這樣的過程并不僅僅是痛苦那麼簡單,事實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兇險,特别是來自身邊人的阻礙和構陷。那些曾經對我們“有益”或習以為常的人、事、物和環境,這個時候往往轉而變成了束縛甚至是傷害,所有的不理解、鄙夷、打壓或“善意”地勸阻,還有我們潛意識裡那些固步自封的理念,都是金蟬的“殼”一樣的存在。
此時的我們其實和那40歲的老鷹面臨着同樣的選擇:要麼躺平,随波逐流,做一具行屍走肉;要麼決絕,披荊斬棘,用鮮血和苦痛成就新生,雖千萬人吾往矣!
事實上,蟬和蛇死在殼蛻之前、昆蟲止步于繭破之際的情形并非罕見,正如“臨别流涕不知所言”的孔明、“大意失荊州走了麥城”的關羽那樣,縱然是事未成、業未就而身先死,依然可以感天動地、千古流芳,哪怕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依然可以“長使英雄淚滿襟”!
大丈夫,當如是。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比“金蟬脫殼”更勵志的是“金蟬定律”,意思是成功需要厚積薄發,要做好基礎準備與規劃,所謂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以待天時。幼蟬要先在地下暗無天日的生活三年,靠汲取樹木的汁液為生,千日夜寒暑磨煉、地氣侵襲,忍受各種寂寞和孤獨;然後,在仲夏的某個夜晚,一點點爬到樹枝上,一夜之間蛻變為蟬,待到太陽升起之時,便可以振翅而起,飛向天空、沖向自由。
蟬,實際上并非如傳說中那樣“隻能活7天”,其最長壽命能夠達到70天左右。然而與地下的1000餘個日夜比起來,當然是極其短暫的存在,似乎理所當然應該燦爛而輝煌才對。…然而,并不是!
其從成為“蟬”開始,生命中就充滿着各種各樣的出險、不測與天敵,能夠活到生命周期老去的并不占多數。蟬的天敵有很多,比如麻雀、山雀、啄木鳥等鳥類,還有蛙類、壁虎、螳螂、蜘蛛等。當然,還有人類和大自然。最恐怖的,大概是傳說的“大内粘杆處”吧。
人生,亦如此。
……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固然說的是情懷,又何嘗不是人生。以詩人的才華和能力,本可以成為一代俊傑,為國為人民做一番大事業,日常的那些困難和阻礙、打擊, 又怎麼可能傷害得了他呢?然而,在“大内粘杆處”之類勢力的打壓之下,他還是蒙冤入獄了。一首“詠蟬”表達了他的高潔和志向的同時,更多的其實是無奈和憂思:“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西陸蟬聲唱”引發了詩人的情懷,“南冠”,即楚冠,代指囚徒,此處詩人自稱為“客”,詩人聽着蟬鳴聲想了很多很多,想到此生要在獄中虛度,怎麼能忍受從“玄鬓”到“白頭”的光陰荏苒和無所作為;想到前行路上的“露重飛難進”,想到敢作敢為引發的“風多響易沉”,無奈發出“無人信高潔”的感慨和“誰為表予心”期待。
這首詩雖然完成于1400多年前,卻完完全全地體現了當今職場和世間的現狀。做事情的總是被打壓、被排擠,無論你如何努力和鬥争,最終還是隻能寫一首詩而已。
……
或許也隻能歎道:“江頭一聲起,芳歲已難留。聽此高林上,遙知故國秋。應催風落葉,似勸客回舟。不是新蟬苦,年年自有愁。”(《詠蟬》.作客中聞早蟬.唐.于武陵)。既然是“年年自有愁”,又何況“芳歲已難留”,我輩拼搏奮鬥的意義又何在呢?正如梅堯臣說的:“柳上一聲蟬,沙頭千裡船。行經朝雨後,思亂暑風前。物趣時時改,人情忽忽遷。感新猶感舊,更複幾多年。”
倒是楊萬裡想得明白,他說:“一殼空空紙樣輕,風前卻有許多聲。叫來叫去渾無事,叫到詩人白發生。”缪徵甲的結論是:“一夜涼風催曉露,半林黃葉戀斜晖。也知樹小栖難穩,欲曳殘聲向遠飛。”如此,便可嗎?遠處是哪裡?會不一樣嗎?一隻小小的蟬而已,需要計較樹的大小嗎?都已經是“曳”着“殘聲”了,到哪裡不灰頭土臉呢?
難道像韋應物那樣“響悲遇衰齒,節謝屬離群。還憶郊園日,得向澗中聞”嗎?像白居易那樣“聽罷無他計,相思又一篇”嗎?……不過是“聽處無人見,塵埃滿甑生”而已,不過是“乍聞愁北客,靜聽憶東京”感慨一下,然後“白發生頭速,青雲入手遲”,真的能“無過一杯酒,相勸數開眉”嗎?
如此,不可。
倒不如學一學薛濤:“露滌清音遠,風吹數葉齊。聲聲似相接,各在一枝栖。”你悲你的,我栖我的。學一學李商隐:“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蛻蛇解,遊于太清
發了這麼多感慨,下面進入本計。
【原文】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譯文】保存陣地原形,造成強大的聲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貿然進犯。這是從蠱卦《彖辭》“巽而止。蠱”一語中悟出的道理。
請注意,這裡講到不僅僅要迷惑“敵人”也要瞞着“友軍”,因為最危險的并不是看得見的敵人,而是你身邊的“友軍”。為政為将,怎能不知“螃蟹定律”:“如果你在竹簍中隻放一隻螃蟹,必須要蓋上蓋子,否則它就會爬出來。但如果你多放幾隻進去,就不必再蓋上蓋子。因為隻要其中有一隻螃蟹向上爬時,其餘的螃蟹就會拖它下去,如此循環往複,是沒有一隻螃蟹能夠成功爬出來的。”
【題解】金蟬:昆蟲名,即黃色的知了。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蟲的殼。比喻隻留下表面現象,實際已脫身逃走,使對方不能立即發覺。軍事上指用計脫身,暗中轉移力量,完成奇襲别處敵軍的謀略。“金蟬脫殼”是指表面保持軍勢不動之狀态,以解除對方之警戒心,然後再暗中移動主要軍力的策略。
【按語】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将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陣,使敵不敢動,使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别陣也。
【典故】金蟬脫殼原是一種生物現象,指蟬類昆蟲在其生命進程中發生的一種蛻變。也就是人們在樹林中能經常見到的,秋蟬從本體脫殼而去,卻将蟬衣留在枝頭。古人便用這種現象來喻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某些事物。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 然泥而不滓者也。”又《淮南子·精神訓》:“蟬蛻蛇解,遊于太清。”佛家道家也常用以喻指得道者之死乃棄屍登仙,有如蟬之脫殼。如唐代和尚貫休《經曠禅師院》詩:“再來尋師已蟬蛻,株枯醴泉竭。”至于從何時開始将“金蟬脫殼”一語用來喻指某種軍事計謀,目下尚難确證,但至少在元代以前就有了。在軍事實踐中使用此計則更早。
【錦囊】在彼此力量對比懸殊,我方處于被動不利地位的緊急關頭,為了迅速地擺脫敵人,順利地轉移或撤退,應用此計。為了防止敵人發現而跟蹤阻截,則留下虛假的外形以穩住敵人,自己則暗中安全地脫身而去,離開險境。這是一種走而示之不走的主動退卻和戰略轉移的策略。
運用此計一定要選好時機。一方面,“脫殼”不能過早,隻要存在勝利或前行的可能,就應繼續下去,直至萬不得已時才可“脫殼”而去;另一方面,“脫殼”也不能過遲,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多停留一分鐘,就會增加一分的危險,減少一分生還的希望,對于敵人來說,承諾和送信物往往是最廉價的脫身替代物。
【精要】金蟬脫殼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撤退和轉移,這種撤退和轉移又是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進行的,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滅頂之災,應該冷靜地觀察和分析形勢,然後堅決果斷地采取行動。謀成于秘,而敗于洩。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要在敵人不知不覺中進行,絕不能露半點破綻。運用此計,關鍵在于“脫”。面對的敵人不同,“脫”的方法也不相同。本計的含義主要有兩種:
一、脫身。為了擺脫困境,把“ 外殼”留給敵人,自己脫身而去。留給敵人的“外殼”是一個虛假的外形,對我 方的實力影響不大,卻能給敵人造成錯覺。
二、分身。在遇到兩股敵人時,為避免腹背受敵,可以對原來的敵人虛張聲勢,使其不敢輕易來犯,而暗中抽掉 主力去攻擊後來之敵;待後來之敵被消滅後,再返回來進攻原來的敵人。
【防範對策】對付金蟬脫殼之計,應采取如下防範對策:
一、要關門捉賊。防止即将到手的敵人金蟬脫殼的最好方法就是“關門捉賊”,速戰速決,即把所有的門都緊緊關住,讓敵人插翅難逃。這樣它隻有乖乖就範,而無别的計謀可施。如果防範不嚴,會給苟延殘喘的敵人以可乘之機,被其逃之夭夭,日後會卷土重來。
二、要善于相敵。善于相敵,就是在觀察敵人情況的時候,不被敵人留給我們的虛假“形”或“勢”所迷惑,并能透過這些表面的現象,發現敵人的真實意圖和本質。敵人在策劃某些新的陰謀時,或多或少都會有某些反應。如《孫子兵法·行軍篇》中說:“鳥集者,虛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山下有風,君子以振民育德
本計曰:“巽而止,蠱”,乃是取自蠱卦:“《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蠱者,器久不用而蟲生,人久宴溺而疾生,天下久安無為而弊生之謂也。約世道,則君臣悅随,而無違弼籲咈之風,故成弊;約佛法,則天人胥悅舉世随化,必有邪因出家者,貪圖利養,混入缁林,故成弊;約觀心究竟随者,則示現病行而為蠱。約觀心初得小随順者,既未斷惑,或起順道法愛,或于禅中發起夙習而為蠱。然治既為亂階,亂亦可以緻治,故有元亨之理,但非發大勇猛如涉大川,決不足以救弊而起衰也。故須先甲三日以自新,後甲三日以丁甯,方可挽回積弊,而終保其善圖耳。
“甲”,日之始,事之端也。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環之中,“先甲三日”是辛(新),“後甲三日”是丁(叮)。表示前事過中而将壞,可自新以為後事之端,而不使之至于大壞;後事方始而尚新,然更當緻其丁甯(叮咛)之意,以監前事之失,而不使之至于速壞,此以為聖人之深戒也。故曰:“先甲三日以自新,後甲三日以丁甯”。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艮剛在上,止于上而無下濟之光;巽柔在下,安于下而無上行之德。上下互相偷安,惟以無事為快,不知遠憂之漸釀也。惟知此積弊之漸,則能設拯救之方,而天下可治。然豈當袖手無為而聽其治哉?必須往有事如涉大川,又必體天行之有終有始然後可耳。世法佛法,垂化觀心,無不皆然。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振民如風,育德如山,非育德不足以振民,非振民不足以育德,上求下化,悲智雙運之謂也。
具體的卦象分析這裡不贅述。就本計與本卦關聯來說,精要唯在一個“變”字,通俗來講就是“革新”。面對着巨大的既得利益和固步自封集體,“敵人”之強大自不必思量,惟需勇氣與膽略。最好的方向是通過“變”卦,将“蠱”轉化為“巽”,則大事可成。兩卦相較,很明顯,需要“變”的是第五爻,即“六五”幹父之“用譽”轉化為“九五”無不利之“貞吉”。然後可以:“時逢大雨江湖溢,不用費力任往返。”
巽為同卦相疊(下巽上巽),巽為風,兩風相重,長風不絕,無孔不入,猶如政令頒布,深入民心。巽義為順。謙遜的态度和行為可無往而不利。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象曰:随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譯文:小有亨通。利于出行,利于會見王公貴族。《象辭》說:長風相随,吹拂不斷,君子觀此卦象,要不斷地申明教義,反複地頒行政令,灌輸綱常大義。
本卦象征随順、進入。巽為風,性入。風之入物,無所不至,無所不順。凡物沿“順”則能“入”。故巽為順。巽象征順從。行事謙順,可緻順利亨通,但巽卦是陰卦,隻能小有亨通。陰順從陽,合乎自然的道理,前進有利,但順從也須選擇對象,不可盲從,順從偉大的人物有利。
巽為風,謙遜受益,中上卦。象曰:一葉孤舟落沙灘,有篙無水進退難,時逢大雨江湖溢,不用費力任往返。這一段話很好地說明了“金蟬脫殼”用計之精要。“六五”一旦成功轉化為“九五”,蠱卦亦變成了巽卦,“大雨”之後“江湖溢”,借“巽”之上下之風,大功自然得成。
至于“六五”、“九五”之變,或因時勢,或借他力,或去六就九,或因九去六,已經是另一個需要斟酌探讨的話題了,這裡不再深入。
今天寫到這裡,午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