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薄煎餅狀的身體和帶刺的尾巴,通常被誤認為是魔鬼魚蝠鲼,其實它是黃貂魚,在水中看到很容易。這些魚屬于彈bra類動物(類似于鲨魚),通常在沿海鹹水環境中發現。
根據《國家地理》雜志的報道,黃貂魚的大小範圍從小到餐盤到長16.5英尺(5米)長(包括尾巴)。最大的物種是巨大的淡水黃貂魚(Himantura chaophraya),見于東南亞的河流中。已知一些淡水黃貂魚标本重達1,300磅(590千克)。
在研究這些海洋生物的多年中,我們已經對它們的飲食,它們如何交配以及是否有危險性非常熟悉。
生活中蝠鲼、蝶和黃貂魚讓人傻傻分不清,它們有什麼區别呢?
1、屬性不同:
(1)蝠bai鲼(Mobula),又被稱為魔鬼du魚與毯魟。屬zhi于軟骨魚綱、蝠鲼科。
(2)鳐屬于潰亞目dao(Rajoidei),寬大的胸鳍延伸到吻部并向後延伸而突然終止于細尾的基部。與其他魟類不同,鳐為卵生。
(3)黃貂魚(赤魟)屬軟骨魚綱,下孔總目,燕魟目,魟科,魟屬。是沿海一帶常見魚類,有的地方稱黃鳅、黃U,舟山沿海漁民稱黃花。
2、形态不同:
(1)蝠鲼體呈菱形,寬大6m餘。體青褐色。扣款大。眼下側位,能側視和俯視。頭側有1對有胸鳍分化的頭鳍,向前突出。背鳍小,胸鳍翼狀。尾細長如鞭,具尾刺。
(2)鳐體平扁,呈圓形或菱形。口及鼻孔均複位。鰓孔5個。噴水孔背位。背鳍1~2個或無,多位于尾部;臀鳍消失;胸鳍發達,與頭側相連成體盤,有時頭側與胸鳍間有發電器;腹鳍有時分化成足趾狀構造。
(3)黃貂魚(赤魟)個體較大,海洋中最大個體重可達65-70公斤,一般多為5-8公斤左右,最大個體可達15公斤。尾刺基部有毒腺。體平扁,亞圓盤狀,尾極細長,鞭狀,其前部有扁平尾刺。具噴水孔。胸鳍甚寬。鰓孔5對,與口、鼻同位于腹面。成體背正中至尾刺具1縱行結刺。體赤褐色。
3、分布範圍不同:
(1)蝠鲼分布于熱帶和溫帶各海區,中國見于東海、南海和台灣沿海。
(2)鳐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東海、南海及黃海、渤海均産之,但産量不集中,漁期不明顯。
(3)黃貂魚(赤魟)分布于中國、中國台灣、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西南部以及南海和東海、越南、柬埔寨、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斐濟、圖瓦盧,馬爾代夫等海域,也溯西江到達南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