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杜甫帶抱負的詩句

杜甫帶抱負的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08:07:05

杜甫帶抱負的詩句(杜甫的詩意很到)1

“詩聖”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就詠鳳凰,胸懷“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情壯志,也目睹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實。戰亂流離,蜀中漂泊,他屈身于“屋漏無幹處”的茅屋,卻渴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他一生許身社稷,憂愁黎庶,官場失意讓他“餓走半九州”,隻能期待通過安“胃”換來絲絲安慰,将那些失意化為詩意。

翻閱《杜工部集》,詩詞如美馔,佳肴似詩詞。在杜甫隐逸超脫的筆下,食物格外清雅出塵,既有“銀絲鲙、五柳魚”等水陸之珍,也有“桑落酒、曲米春”等杯中之物,更有 “槐葉冷淘、錦帶羹”等蔬食佳味,光是聞其名就已為之傾倒。

杜甫帶抱負的詩句(杜甫的詩意很到)2

優秀的“吃瓜群衆”

杜甫的詩意令人傾倒,立體環繞的暑意則令人暈倒。在“千裡清蒸,萬裡紅燒”的暑日裡,沒有空調續命,古人怎樣才能實現“透心涼,心飛揚”?為了涼快一點,古人全力以赴。在衆多消暑良方裡,冷飲涼食讓杜甫格外認同,因為他也是個不耐暑熱的人,夏夜歎“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由此偏愛各種夏日限定冰品涼食。

杜甫吃瓜果,講究“浮瓜沉李”。作為一名優秀的“吃瓜群衆”,杜甫對浸泡瓜果有着獨到的見解。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暮春,杜甫入夔州(今重慶奉節),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幫助下,他置地40畝作柑橘園,搖身一變,成為一名“橘官”。柑橘成林,再加上柏茂琳時不時贈送他許多瓜果,“水果自由”照進現實。在杜甫《園人送瓜》裡,他就直播了“柏公贈瓜,他吃瓜”的往事。“江間雖炎瘴,瓜熟亦不早。”雖說這裡是炎瘴之地,瓜卻晚熟;柏公送來的“傾筐蒲鴿青,滿眼顔色好”,青色的蒲鴿(青瓜)看着就賞心悅目,蒲鴿不光顔值達标,清熱解暑功效也十分顯著;杜甫為了讓蒲鴿消暑功效最大化,便“竹竿接嵌窦,引注來鳥道”,把竹竿當作輸水管,從懸崖上引來冰涼的山泉,實現“沈浮亂水玉”。簡單來說,就是杜甫制作了一道冰鎮蒲鴿。泉水冰鎮後的蒲鴿到底有多涼呢?杜甫形容其“落刃嚼冰霜,開懷慰枯槁”,實打實的透心涼!

杜甫帶抱負的詩句(杜甫的詩意很到)3

“槐葉冷淘”驅暑熱

不僅如此,飽受牙疼折磨的杜甫在夔州完全放飛自我,既要感受“落刃嚼冰霜”,還要體驗“經齒冷于雪”。

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瀼西(今重慶奉節東瀼水西岸)作《槐葉冷淘》,詳細記載了這種古早涼面(一說是涼粉)的做法:“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第一步,采摘,擇取鮮嫩的槐樹葉;第二步,焯水,将采摘好的槐樹葉洗淨後在滾燙的開水裡過一遍;第三步,研磨,将焯完水的槐樹葉放入容器搗碎待用;第四步,過濾,将搗碎後的槐樹葉倒入水中,充分攪拌後靜置沉澱,再把水濾清,就得到了純淨的槐樹葉汁;第五步,和面,用槐樹葉汁來和面,制作槐葉面;第六步,冷淘,槐葉面煮熟後,将其浸泡在涼水裡。經此步驟,一碗冰涼爽口的“槐葉冷淘”就大功告成。“哧溜”一口“槐葉冷淘”,清涼一夏。

“槐葉冷淘”不僅口感霸道,還因顔值過硬,霸占着夏日的門面。杜甫寫道“碧鮮俱照箸”,玉潤碧鮮的“槐葉冷淘”質地清冷透亮,足以映照筷影。如此佳肴美味,杜甫怎會獨自享用呢?他寫道“香飯兼苞蘆”,為了不破壞“槐葉冷淘”的美感,他将盛放“槐葉冷淘”的器具一并贈予朋友;又感歎道“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印證了蘇東坡對他的評價——“一飯未嘗忘君”。

杜甫帶抱負的詩句(杜甫的詩意很到)4

滑嫩爽口的魚生

自古以來,“天府之國”四川沃野千裡,江河縱橫,河鮮肥美誘人。杜甫喜歡吃魚,在他留下的詩詞裡,曾數次稱贊蜀魚。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他前往梓州時贊蜀地“江魚美可求”,前往綿州(今四川綿陽)時則詠鲂魚“肥美知第一”。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自阆州歸成都途中頌丙穴魚(俗稱“雅魚”)“魚知丙穴由來美”,到江陵則是想到有“白魚如切玉”,就連客人到訪,他都會想到“呼兒問煮魚”來款待。

從這些詩句裡不難看出,杜甫對魚的熱愛已然刻進了骨子裡。在所有烹饪方法中,杜甫對魚生尤為鐘愛。魚生,古稱“鲙”,專指生魚片。在我國,食用生魚片這一飲食行為古已有之。食鲙之風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盛行于春秋,普及于漢晉,鼎盛于唐宋。

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初夏,杜甫陪友人遊覽何将軍山林,并被主人留下做客。琳琅滿目的山林物産和舒适宜人的大山景緻讓杜甫詩興遄飛,留下一組五言律詩。在這組律詩中不乏美馔佳肴,有棗有藕——“棘樹寒雲色,茵蔯春藕香”,也樂在烹筍摘梅——“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更有高質量宴席——“鮮鲫銀絲脍,香芹碧澗羹”。“銀絲脍”也作“銀絲鲙”,是指用鮮活鲫魚切成的魚肉絲,其細緻程度堪比銀絲,由此得名。這場宴席杜甫吃得甚是滿意,“翻疑柁樓底,晚飯越中行”,酒酣飯飽之際,竟分不清自己身在何處。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冬天,杜甫暫離華州到東都洛陽探親,出潼關途經阌鄉,受到縣尉姜七的熱情接待。杜甫作《阌鄉姜七少府設脍戲贈長歌》以示答謝,還原了當時的盛宴場景:“姜侯設脍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河凍未漁不易得,鑿冰恐侵河伯宮……”為了歡迎杜甫,姜七特意派人從黃河裡鑿冰捕魚,請大廚制作魚鲙。大廚切生魚片的技藝高超,快刀迅速将魚切成薄如蟬翼的雪花片,滑嫩爽口的生魚片讓杜甫“東歸貪路自覺難,欲别上馬身無力”。

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杜甫送别老友嚴武,從成都一直送到了綿州。而杜甫的從侄孫正好就在綿州任官,自然是要設宴款待一番。從侄孫設宴的地方正是觀漁之地,現捕現殺,保證食材的新鮮度。視覺和味覺的雙重盛宴沖擊着杜甫,詩興盎然的他又寫下《觀打魚歌》以飨世人:“綿州江水之東津,鲂魚鱍鱍色勝銀……饔子左右揮雙刀,脍飛金盤白雪高……鲂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綿州的鲂魚脂肪豐富,肉質鮮美,是做魚生的絕好食材。從江裡捕撈的鲂魚在漁網裡活蹦亂跳,大廚左右揮刀,不一會兒魚生就堆滿了。潔白無瑕、薄如蟬翼的魚生堆在盤子裡,就像是一堆白雪。此情此景,杜甫一句“鲂魚肥美知第一”,直接把鲂魚送到魚生排行榜的首位。

在杜甫的美食榜上,沉瓜浮李、槐葉冷淘、銀絲鲙通通上榜,粗茶淡飯也好,玉盤珍馐也罷,無不展現着真實的杜甫:無論是身居草堂還是蔬食果腹,他總能在失意中治愈心情,在詩意裡撫“胃”自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