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9月,美國佛羅裡達州,飓風“伊恩”給當地房屋、道路等設施帶來不同程度破壞。
拉尼娜事件影響仍有可能延續。
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的數據顯示,已經持續較長時間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會延續到今年年底或更久。這将是21世紀首次出現“三重”拉尼娜事件。
所謂“三重”拉尼娜事件是指北半球連續出現3個拉尼娜冬季。中國氣象協會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在采訪中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就我國冬季而言,拉尼娜事件是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因子之一,僅從這一因子來看,今年冬季偏冷的可能性較大。
罕見的“三重”拉尼娜事件
在冬季,拉尼娜事件往往是對氣候産生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氣候問題領域,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氣象學家也稱之為反厄爾尼諾。
與拉尼娜事件相反的厄爾尼諾事件會讓太平洋赤道中東部海水溫度異常升高,從而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一般而言,拉尼娜事件和厄爾尼諾事件每2—7年會發生一次,中間有中性年。如果厄爾尼諾事件很強,就可能導緻後續拉尼娜事件持續2年甚至3年。然而,多項預測表明今冬将出現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并非發生在強厄爾尼諾事件之後。
許小峰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北半球出現兩個拉尼娜冬季算是常見現象,但連續3個屬于“罕見”。1950年至今,“三重”拉尼娜事件僅發生過兩次。
今年8月,世界氣象組織依據全球長期預報産品中心預測,當前的拉尼娜事件可能會在未來6個月内持續,持續到2022年9月至11月的概率為70%,持續到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的概率将逐漸下降至55%。
許小峰表示,寒潮在冬季不算新鮮事,但由于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響,其強度可能會有所增強。
對于拉尼娜事件帶來的寒潮影響,國家氣候中心曾做過統計,1950年代至1980年代,拉尼娜事件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全國共發生139次冷空氣過程,其中34次達到寒潮級别。1990年代至2022年2月,拉尼娜事件秋冬季共發生141次冷空氣過程,其中27次達到寒潮級别。2000年、2001年秋冬季和2012年、2013年秋冬季的冷空氣最多,有23次。
對于拉尼娜事件帶來的潛在危機,新華社在援引英國《自然》雜志6月的發文指出,更多拉尼娜事件将帶來多方面影響,如增加東南亞發生洪水的概率,增加美國西南部發生幹旱和山火的風險,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多種飓風、氣旋和季風模式,以及引發其他區域的天氣變化。
長期從事氣候問題研究的環保組織北京公衆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向《中國報道》記者坦言,盡管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着寒潮的出現,但随着全球氣候變暖,拉尼娜事件所帶來的後果開始呈現不确定性。在今夏持續出現的較強盛的副熱帶高壓強盛緻使多地出現了極端高溫天氣,我國長江一帶出現了曆史罕見的旱情。
“伴随着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往往幹旱少雨,‘三重’拉尼娜事件對于經曆了今夏極端高溫的幹旱地區仍存在着不小的風險,旱情有可能會繼續發展。”馬軍說。
全球變暖趨勢會改變嗎?
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指明,當前拉尼娜事件始于2020年9月,随着2022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信風增強,熱帶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條件有所加強,影響了溫度和降水模式,加劇了世界不同地區的幹旱和洪水。
具體來看,全球範圍内,拉尼娜事件發生時,多數地區會出現極端的天氣,如非洲中部多頻次的幹旱、澳大利亞東部增多的降水等。
今年9月底,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中國氣象局例行發布會上指出,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來暖冬出現的頻率增加。發生“拉尼娜”事件後的冬季,有氣溫偏低的年份出現,冬季氣溫異常的主要特征為: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華北北部、東北地區南部、華南大部、西南地區東部和北部、西北地區大部等地。
△ 2022年9月,泰國曼谷,人們走過積水的街道。
但拉尼娜事件對我國冬季氣候的影響有年代際差異,這意味着并不是每個出現拉尼娜事件的冬季都會偏冷。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1951年至今發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的當年我國冬季均為冷冬,但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後拉尼娜事件當年出現暖冬的頻率增加。
此前有觀點認為,在近幾年全球變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帶來低溫變化的拉尼娜事件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步伐。
許小峰對此呈“審慎的樂觀”,他向記者直言,盡管從表面上來說,拉尼娜事件或許對短暫地對全球持續升高的平均溫度有減緩作用,但從時間周期來看,兩到三年的拉尼娜事件不足以對長周期的氣候變暖産生抑制作用。
馬軍也向記者表示,盡管從氣候變化的角度而言,拉尼娜事件對于全球氣溫的升高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這樣的抑制作用與全球變暖的趨勢相比,微乎其微。“在此背景下,減排始終是具有緊迫性的全球合作任務。”他說。
今冬偏冷概率更高
記者梳理發現,從今夏開始,南方多地區就陷入了極端高溫的危機,局部地區最高溫度突破了400℃的曆史極值,這樣的“宛如盛夏”的情況在南方多個地區一直持續至國慶後。
而與此同時,針對北方,中央氣象台于10月2日發布了今年首個寒潮藍色預警,這是自2010年中央氣象台正式啟用預警發布機制以來,下半年最早發布的寒潮預警,同時也是史上首次出現高溫、寒潮兩個預警同時發布的情況。
△ 2022年9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裡弗賽德縣,被山火燒毀的汽車。
盡管對于這場從秋季就開始的寒潮是否與拉尼娜事件有關尚無準确定論。但在多數氣象專家看來,從首場寒潮發生的時間,疊加上拉尼娜事件的考量因素,今年冬季偏冷的概率會更大。
國家氣候中心曾指出,拉尼娜事件隻是影響我國秋冬季氣候的下墊面強迫重要因子之一,冬季氣候受北極海冰、歐亞積雪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大氣環流系統内部自然變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山東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商林在接受閃電新聞采訪時指出,從統計上來看,最近幾年寒潮每年的發生頻次在2~4次,預計今年也會出現階段性低溫過程。他補充道,出現拉尼娜事件後,冬季偏冷的概率會是偏暖概率的兩倍。
采訪中馬軍也向記者坦言,由于曆史上“三重”拉尼娜事件可參照的案例較少,目前對于今年冬天的氣候也隻能通過持續監測觀察。從去年發生的“雙峰”拉尼娜事件,疊加今年秋季的幹旱少雨來看,今年大概率是偏冷的冬天。“不排除出現極端寒冷的天氣。我們要為此做好預案。”他提醒。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邱慧
圖片來源:新華網
責編:徐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