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裡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在目的論這裡達到了頂峰:在他看來,物質所具有的永恒運動預設了一個永恒的施動者,這一運動者引起了運動,而自身卻并不運動。宇宙中一個特定的運動是由其他運動産生的,而後一運動又是由第三個運動産生,等等。既然不可能存在無限倒退,就必然要有一個不動的施動者或者上帝,作為這一系列運動的第一因。如果運動的第一因自身運動,那麼它就必須被其他運動的事物推動,如此永遠往複,這就無法解釋運動。在某個地方,運動必須由不動的事物引起。因此必定存在着一個永恒不動的第一施動者,它是自然中所有生命力的最終根據。
亞裡士多德從運動到不動的運動原因的這一論證可能是被稱為上帝存在的宇宙論證明的第一個完整表述。由不變和不動的上帝産生運動,亞裡士多德試圖解決這一形而上學之謎,他認為上帝在其他事物中産生運動,這一産生方式類似于欲望的一個穩定的理想或者對象使得人們願意行動。“欲望的對象和思想的對象,”他說,“以這樣一種方式運動,它們運動而不是被其他事物推動。”上帝作用于這個世界,并不是真正移動事物,而是像一幅圖畫或一個理想作用于靈魂。換言之,上帝是所有事物的目的因;他是世界的最高目的或者最高的善。世界上所有的存在者,如植物、動物和人都因為這一最高的善或上帝而渴望實現其本質,上帝的存在是它們欲望的原因。因此上帝世界的統一的和指導性原則,是所有事物努力實現的目标,是解釋世界上所有秩序、美和生命的原則。
上帝是沒有摻雜物質的純粹形式;第一因是不動的,必須是沒有物質的形式,是純粹的形式,因為哪裡有物質,哪裡就有運動和變化。所以上帝就是物質和形式不可分離這一原則的例外。亞裡士多德的一些批評者認為他的這一觀點放棄了其哲學的中心觀點,回到了柏拉圖主義。柏拉所圖堅持的形式世界和事物世界之間的二元論是不是以一種新的形式複活了?必須承認,這一反對具有相當的說服力。上帝是完全的現實性,也就是說,上帝是所有事物努力實現的目的或目标。但是他自身沒有潛在性。在諸實體中,唯有上帝享有所有事物實現狀态的特征,而同時又沒有任何潛在性。他是最為卓越的實體,在最為卓越這個詞的重要意義上,他可以被認為是唯一的實體。最後,上帝是思考思維的思維,在人類的所有活動中,唯有思維可歸于上帝。思維是人的最高級功能,是人的真正神聖的特征。人的理性被認為是神聖理性的标志。但是上帝的思維的對象是什麼?很明顯唯一有價值的是上帝自身,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上帝被描述為思考思維的思維。用亞裡士多德自己的話說,“上帝必定是自身思考思維;并且他的思考是思考思維的思考。”上帝的思維特征明顯不同于人的思維。人類的思維是推論性的,也就是說,是以從前提到結論這一形式一步一步推進;而上帝的思維則完全是直觀的,也就是說,他通過洞見來把握對象。上帝不能被認為是通過三段論進行論證;無論知道什麼,上帝都立刻知道。
亞裡士多德的上帝觀作為反思的思維—返回自身意義上的反思—受到了許多嘲諷,其中有一些不無道理。上帝既充當了知識的主體,又充當了知識的對象,這不是很難理解嗎?一種真實的和直接的自我知識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嗎,即使對上帝來說?即使我們承認這是可能的,這具有什麼重要性嗎?這樣的思考是脫離實際的思考,如此純粹以至空洞。上帝的思考沒有對象,他自己的思考的活動性就像一面鏡子反射另一面鏡子,因此沒有反映任何東西。亞裡士多德上帝概念的不充分性非常明顯,以至于不需要進一步考慮。上帝的活動性在于思維,在于對事物本質的沉思,在于對事物完美形式的洞察。上帝沒有印象、感覺和欲望,沒有欲求意義上的意願,沒有激情意義上的情感;他是純粹的理智。而我們的理解力是推理的,我們的知識是零碎的,需要一步一步向前推進,而上帝的思維則是直覺式的;他同時理解所有事物,并且完全理解它們。上帝沒有痛苦和激情,并且極為幸福。他是一個哲學家渴望成為的最為重要的事物。
讓我們用一個簡短的表述來結束對亞裡士多德目的論的這一闡述,這一表述包含了其目的論的主要特征。亞裡士多德所認為的現實是由衆多個别實體構成,每一個實體都是形式和質料的結合;這些實體按照形式對質料的支配排成一個連續的系列;至高無上的實體就是純粹形式或者上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