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表示右手的漢字,是個“勞模”,很多和手有關的動作,都要用到它,而且也介紹了篆文裡表示右手的字,該如何書寫。但因為“本尊”忙不過來了,所以要“分身”出馬,在某些字中代勞一下。這個“分身”,就是“又”。
小篆說文部首中的“又”字
沒錯,“又”字本來的含義,其實就是我們的右手。在隸書出現的時候,“又”的字形開始發生轉變,從右手的形象,變成橫撇與捺的組合。并且含義也發生了轉變,表示重複,轉折,而且等意思。但是,在和其他筆畫組合的時候,“又”仍然兢兢業業擔任“右手”的職責。我們挑一些字來證明一下:
小篆“取”字的寫法
“取”字,左邊是“耳”,右邊的“又”是右手,從小篆字形看得清清楚楚,本義是古代打仗勝利方割下敵方俘虜或死亡者的耳朵,作為戰利品。太血腥了,所以還是和平萬歲。
篆文“友”字的寫法
“友”字,篆文直接就是兩隻右手,表示互相幫助。古語曰“同門為朋,同志為友”,“友”,就是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有“戰友”、“校友”,沒聽說過“戰朋”、“校朋”的。
“支”字的小篆寫法
“支”字,這是“枝”的本字,就像是手拿着一根枝條,後來才引申出支援,支出等其他含義。而在左邊加上“木”表示植物的枝條,加上“月”,表示動物的肢體。
所以我們看,“又”字是相當敬業的,含義都變了,還繼續擔任右手的職責出工出力。在現在的規範漢字中,我們要注意“又”字的筆畫與字形特征。
田字格中“又”的寫法
【規範書寫知識點】
盡管隻有橫撇和斜捺兩個筆畫,要想把“又”寫得工整規範而又活潑靈動,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難點在于橫撇轉折處的夾角,撇與捺的形态搭配,字形上下的比例分配。
在田字格中,橫撇的橫畫部分被豎中線平分,要向右上方抗肩;撇的部分注意弧度;捺的起筆在橫撇起筆的左下,與橫畫抗肩的角度呼應,撇捺交叉點要在豎中線上,并且撇捺在字形底部要平齊。通過一些輔助線,我們可以更好地觀察“又”的筆畫和字形結構。
還有些字,在篆文之後變化太大,連“又”都被拆了,卻還有着“右手”的影子,是哪些字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