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香港與内地形成優勢互補

香港與内地形成優勢互補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8:13:10

香港與内地形成優勢互補(香港與内地關系不斷深化)1

從香港灣仔遠眺九龍半島沿岸。 南都拍客 林軍 攝

香港與内地形成優勢互補(香港與内地關系不斷深化)2

香港特區政府駐粵辦主任陳選堯

7月初,在拜訪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後,香港特區政府駐粵辦主任陳選堯随即前往東莞,更早前的6月28日,陳選堯還去了雲南昆明一趟。在馬不停蹄的行程裡,他不斷切換工作角色。他既是政府事務溝通上的參與者,也是講好“香港故事”的宣傳者、推介者,還是各種信息和服務的傳遞者、提供者。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慶典過後不久,陳選堯在駐粵辦接受南都記者專訪。他說,随着香港與内地關系的不斷發展不斷深化,駐粵辦的角色,也變得更為多元。

關鍵詞1:經貿合作

CEPA促進香港更多專業進入内地

南都:今年7月,于香港、于駐粵辦都是一個特殊的月份。你如何評價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以來粵港經貿合作關系?駐粵辦成立20年來工作重心有無發生變化?

陳選堯:曆史和文化傳統上,廣東和香港關系一直非常密切。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來内地投資的外商,就是港商。他們投資的第一站很多選擇了有深厚感情的廣東。這時的經貿主要是“前店後廠”的關系。随着香港制造業的生産線北移,廣東省的工業發展起來了,同期香港本身服務業占比自然加大。其後,廣東省工業升級和經濟發展也日趨多元化,特别是随着2000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03年内地和香港簽署《内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以下簡稱“CEPA”),促使内地市場更大範圍、更多行業對外開放,也讓香港更多相關行業、專業更容易進入内地。港商在廣東省的投資和營商活動也擴展至例如服務業等更多領域,不少工商業和基建投資項目都有香港大型企業參與。多個香港品牌成功進駐廣東的市場。各行各業都有港人到内地發展,如零售、酒店、設計、會計、法律、科技等。

香港一直是廣東省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截至2021年底,廣東省累計設立港資企業約20萬家;累計實際使用港資約3156億美元,占全省總額近七成。

駐粵辦于2002年7月成立,全稱是“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服務範圍包括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和福建五省區,除了經濟貿易方面的工作,也緻力推動香港和内地不同範疇的交流合作,包括創科、文化、旅遊、青年事務、高等教育等方方面面。随着香港與内地關系日趨密切,我們的角色及服務也變得更廣泛、更為多元。

南都:可否介紹香港與内地經貿往來的過程中,CEPA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陳選堯:一個地方的産品或行業,如果想進入另一個地方的市場,有時會遇到一些門檻或特别要求,比如關稅、專業資格是否被承認,投資規模及股權比例的要求等。CEPA其實是一個便利開放市場的協定,在一個公平的安排下,讓香港逾百個不同領域相關的行業可以比以前更容易進入内地。

在CEPA的《服務貿易協議》下,内地對香港服務業作全面或部分開放的部門有153個,占全部160個服務貿易部門的96%。由2020年6月起,《服務貿易協議》進一步在香港不少優勢服務領域,例如法律、建築及相關工程、金融、檢測認證、電視、電影等都增添了開放措施,包括取消或放寬設立企業的股權比例、資本要求、業務範圍的限制;放寬香港專業人士提供服務的資質要求;以及放寬香港服務輸出至内地市場的地域和其他限制,讓香港專業界更容易在内地設立企業和發展業務。

以法律界為例,2021年開始,香港法律執業者可以通過參加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取得大灣區執業資質,從事一定範圍内的内地法律事務。2021年12月15日,廣東省司法廳出台《關于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在粵港澳大灣區内地九市執業管理試行辦法》,對執業條件、辦理程序、業務範圍等作出了規定。這項措施不但反映CEPA服務貿易協議得以落實,也增加了香港法律專業人士參與内地市場的機會。

CEPA對兩地市場開放的正面影響,從統計數字亦可見一斑:

貨物貿易方面,截至2022年5月底,已累計共批出224765份CEPA原産地證書,貨品的出口總值超過1338億港元。

服務貿易方面,截至2022年5月底,已簽發3379張《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予1955家香港企業。當中最受歡迎的行業包括運輸物流、分銷、航空運輸、人員提供與安排和廣告。

關鍵詞2:溝通平台

舉辦研讨會助港商接受新挑戰

南都:駐粵辦是香港特區政府在内地成立的五個辦事處之一,可否介紹一下你平時的工作重點是什麼?

陳選堯:駐粵辦是一個溝通的平台,一方面是協助兩地政府之間的溝通,另一方面是和民衆的溝通,包括和港商、港資企業、香港學生、香港居民、内地企業、内地民衆的溝通。

因此,我們去到不同的城市,很多時候除了和當地政府官員會面外,會抓緊時間訪問港資企業和初創企業,了解他們經營的狀況和訴求;我們也會到大學,和負責學生事務的教職員及香港的學生見面,了解他們學習和日常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我們還會搞一些活動,比如舉辦職業分享會,幫助學生做好職業上的規劃。例如最近這兩年大灣區内地城市可接受港籍學生報考公務員或者進入事業單位,我們就專門安排了交流會。

我們日常的其他工作,也包括通過通訊錄和公衆号經常發放有用的資訊、舉辦宣傳活動和研讨會、換領特區護照及協助有意到香港投資的内地企業等。

南都:除了生活上的困難外,粵港兩地在交流合作時,港商反映較多的問題有哪些?

陳選堯:從兩地企業經貿交流來說,近年企業說得較多的是,受疫情影響,很多香港同事、海外或香港客戶無法來到内地。也有企業關注中美貿易摩擦對市場影響,國内大循環他們有什麼機會等等,他們都可能需要一些資料或者政策分析,了解大趨勢所在。因此,我們會舉辦研讨會,請專家介紹内地的一些新趨勢,例如内地電商行業、數字經濟、碳中和等話題。我們希望能幫助港商面對新環境,接受新的挑戰。這兩年受疫情影響,我們的工作方式同樣也做了一些調整和轉變,比如更多采用線上的方式舉辦研讨會。

關鍵詞3:“雙創”工作

出版《青創地圖》上線《初創企業名冊》

南都:國家提出建設大灣區之後,鼓勵香港青年到内地工作,可否介紹駐粵辦在這方面的工作?

陳選堯:内地市場龐大,發展日新月異,特區政府鼓勵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發掘機遇,創業或投身有興趣的行業發展。

在支持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内地城市就業方面,特區政府在2021年初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截至2022年2月,參與就業計劃的企業通報已有近1100名畢業生入職。駐粵辦和聘請這些青年的港資企業保持聯系,跟參與該計劃的香港青年會面。

支持創業青年方面,特區政府在2021年初推出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為有意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創業支持和孵化服務。而廣東省及大灣區内地城市的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發展迅速,為“雙創”活動提供大量軟硬件支持,成功落戶“雙創”基地的香港青年除了可受惠大灣區各市政府出台的優惠政策措施,亦可享受基地提供的孵化及輔導服務,減低創業面對的風險。據我們了解,2021年在粵的港澳青年創業團隊近600個,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

為了進一步推動香港青年到内地就業、創業,幫助他們開拓内地市場,我們走訪過不少創業基地。駐粵辦除透過《駐粵辦通訊》發放各地政府的扶持政策之外,還與大灣區内地城市港澳部門合作,印制《青創地圖》,向香港青年介紹大灣區内地城市的主要創業基地;編制《初創企業名冊》,邀請在廣東省内成立不超過五年的香港初創企業,免費刊登資料。《初創企業名冊》設有網頁版和手機版,已于7月初推出。

支持在内地就讀大學的青年方面,駐粵辦與内地政府、高校,以及香港學生組織緊密合作,為在内地就讀大學的香港青年提供信息和協助。駐粵辦的服務主要包括舉辦活動、發放信息、走訪院校及提供實習機會四方面。今年是香港特别行政區成立25周年,駐粵辦在服務省區籌辦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其中也包括一些專門為在内地大學就讀的香港學生舉辦的活動。

南都:在走訪灣區内地城市的過程中,有無發現香港來内地的科研人才比以前增加了?

陳選堯:2021年世界數碼競争力排名中,香港位居亞洲之首,世界第二,其中“科技”方面的表現更被評為世界第一,香港科研實力雄厚,五所大學跻身全球百強,兩所醫學院位居全球前50名。香港正在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現在不僅國家和廣東省的科研資金可以“過河”,科研項目也向香港科學家開放。過去幾年,我們也看到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一些科學家,将他們的實驗室或者生産線,搬到大灣區内地城市,更有不少科研成果在内地成功轉化的例子。

大灣區提供了更廣闊的研發、生産、人才發展和市場空間。科技合作是這樣,其他領域也同樣如此。不同的大灣區城市能發揮不同的長處,優勢互補,最後就能讓整個大灣區都向上發展。

特區政府會持續投資創科,全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們正推進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建造工程。展望将來,港深創科園與新田/落馬洲一帶将成為新田科技城,深化港深創科合作。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将于今年下半年分階段投入服務,并設立“大灣區創科飛躍學院”和“大灣區創科快線”,培育初創人才及支持科技企業走向全球。相信未來有更多的香港及海外創科人才來内地從事研發或教學工作。

關鍵詞4:宣傳推廣

希望大家來香港看兩個新開的博物館

南都:在内地宣傳香港優勢的時候,你一般會側重宣講香港哪些方面的優勢?

陳選堯:要講好香港故事,我覺得有幾點要注意。首先要看聽衆是誰。如果面向内地企業介紹香港,會側重介紹香港的營商環境、稅制、營商法規或者香港資本市場功能等。

如果是旅遊,我們會用一些比較新或比較有趣味的手法向遊客介紹香港。像過去兩年,我們就采用了一些新手法,比如拍攝新媒體宣傳短片放到社交平台上。素材方面,我們希望用生動的手法帶大家去認識香港比較少為人知的好去處。

過去兩年由于往來不便,所以香港新落成的設施和一些新發展也是好題材,例如M 博物館及香港故宮博物館,一個是亞洲首個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一個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内地以外的首個合作項目。将來通關之後,歡迎内地的朋友去這個間博物館參觀。

文化藝術塑造社會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精神,是一個地方的軟實力所在。“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有承傳中華文化傳統,且擁有中西文化荟萃的獨特優勢以及廣泛的國際脈絡,加強推動文化藝術的交流發展,有助說好香港故事,也配合香港在“十四五”規劃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

南都:在幫助内地五省份的企業“走出去”方面,駐粵辦發揮的作用是什麼?

陳選堯:香港一直以來是内地企業“走出去”海外市場的理想平台。截至2021年年底,廣東省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數目有281家,占香港上市公司總數逾一成,市值逾82747億港元。

駐粵辦有一組同事,專門幫助有興趣去香港擴展業務的内地企業。這些公司可能去香港開分公司,或者建立地區總部,又或者上市。作為政府部門,我們能給這些企業提供客觀的意見及資訊,比如如何取得牌照、執照,上市要達到什麼條件或要求,諸如此類,我們有同事專職幫助他們走進香港發展,也樂意随時提供服務。

關鍵詞5:灣區機遇

香港四個新“中心”将帶來新機會

南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十四五”規劃綱要印發後,你如何看待香港在大灣區區域協同發展中的機遇?

陳選堯: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标志着粵港關系邁上新台階。《規劃綱要》清楚表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标是通過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發揮三地互補的優勢,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逾8600萬,經濟規模比拟全球第九大,比澳洲更大。大灣區亦是全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均在全國前列,發展空間巨大。

特區政府一直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不同領域推出各種政策措施,支持香港居民和專業人士到大灣區内地城市居住、工作、創業,以及支持香港企業和優勢産業用好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這些措施同時協助大灣區内地城市開拓國際市場,發揮香港“引進來、走出去”的角色。

香港優勢在哪裡?“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除繼續支持香港提升四個傳統中心的地位,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商貿中心,以及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争議服務中心,同時支持香港在四個新領域的建設,包括國際航空樞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區域知識産權貿易中心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譬如文化藝術這個領域,未來幾年,當香港發展成為中國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時候,它對我們的機遇就不是純粹增加了幾個博物館,還有文化藝術品展覽、拍賣等商機以及對兩地文化藝術的人才交流方面的影響等。

航空樞紐方面,也不僅僅是機場會多開通幾個航班,其背後同樣蘊含諸如物流業這樣潛在的商業機會。創新科技也是,以前很少人會想到原來香港有創科實力。事實上香港有這個能力,而大灣區則可以提供空間土壤,讓香港的研發能力開花結果。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多元綜合的定位,意味着香港将在這些範疇發揮自身優勢,包括國際視野和聯系、優良的法治制度、金融市場、便利的營商環境、現代和專業服務的人才優勢等。未來香港将更好地對接内地不同省市的規劃布局,做到優勢互補、攜手發展、互惠共赢。

出品:南都大灣區工作室

采寫:南都記者 黃海珊 實習生 周曉丹

攝影:南都N視頻記者 伊凱文 實習生 郭瑞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