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晚年不再為官,歸隐江甯,生活比較悠閑。
他在江中府城東門和錘山的正中間,一個名叫塘的地方,修蓋了幾間房屋,種植了一些樹木,取名為“半山園”。和他住鄰居的是湖陰先生。
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他生活精緻、熱愛花木山水,平常會把自己的小院打掃得幹幹淨淨,不染塵灰。兩人經常往來,也就成為了好朋友。
有一次,王安石來到湖陰先生家中,看到青山綠水環繞,花木整齊成行,非常喜愛羨慕,于是就在湖陰先生的屋壁上寫下了兩首詩: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将綠繞,兩山排闼送青來。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餘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第一首備受人們喜歡,現在還被選入了小學課本,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句“茅檐長掃淨無苔”,茅草屋檐常常打掃幹幹淨淨無鮮苔。
鄰居家的茅檐是什麼樣的一種景緻、什麼樣的環境呢?詩人說,是常把茅草屋檐掃得幹幹淨淨,連鮮苔都沒有。這在多雨潮濕、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這個湖陰先生志趣高潔,過得很清靜,家裡基本沒什麼人來。
他非常勤勞,愛打掃,在他的庭院之内,連青苔也沒有,真是無處不淨、無時不淨啊。
第二句,“花木成畦手自栽”,花木規整成行成垅是你親手培栽。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畦,是指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成畦,是成壟成行。因為花木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一畦一畦的,一條一條,一格一格,非常清晰,可見花圃的整齊,也暗示着花木的種類多,既整齊又不單調。
你瞧,湖陰先生的院子不僅幹淨,而且還栽種了“成畦”的花草樹木,并且是他親手栽種的呢!這位鄰居啊,不但勤勞,還有愛美之心和樂于創造美的高雅情趣呢!
第三句“一水護田将綠繞”, 一條流水護着田将叢綠纏繞如帶。
這清幽的小院環境足以令人陶醉了,然而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内移向院外時,又是眼前一亮:哇!簡直是太美了!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彎彎的河流環繞着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着孩子一樣。
一個“護”字,一個“繞”字都顯得那麼有情。按理說,山水本應該是無情之物呀,可詩人卻說水“護田”,這“水”呀對“田”充滿了呵護,這裡運用了拟人手法,賦予了原本沒有生命和意識的水以人的情感。
第四句“兩山排闼送青來”, 兩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來。
“排闼”什麼意思?排闼這個詞本來寫誰?
《史記》裡有一個壯漢樊哙,那吃肉都是拿着刀現吃現割的那種人,司馬遷寫他排闼直入,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破門而入,是個莽漢。
所以你看,詩人暗用了這個典故來形容青山也很頑皮莽撞,它撞開了門,說:“來來來,看我看我,趕緊看我!我把翠綠送給你!”寫得多麼活潑啊。
從詩人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其實呀,你讀出來了嗎,王安石雖然寫的是别人家的環境,但說的是自己内心的那種天真惬意輕松的心情呀。
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其實并不孤獨。他高尚的道德與傑出的文采,讓許多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歌詠唱和。
一次,蘇轼路過江甯,特意停留去看望他。這時候,王安石已經沒有了當年變法時的意氣風發,隻閑居于江甯的半山園中。
王安石與蘇轼兩人朝夕相處一個多月,相伴同遊,賦詩相和,把酒交心,談詩論道,對彼此有了更深入、更為真實的認識。王安石對蘇轼的文才大加贊賞,蘇轼也為王安石的淵博學識而折服。
這一份遲來的友情,讓人歎息,又讓人感動!年輕時,兩人因政治上的分歧唇槍舌戰,此刻他們互相欣賞,并成為惺惺相惜的朋友。
如果早在變法之初,兩人能夠坐下來彼此坦誠交流,寬和以待,或許曆史就會改寫。而這一次會面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兩年後,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